彝山“草药王”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彝山“草药王”
——记楚雄州敬业奉献模范张之道
记者 陈永华 通讯员 朱珠
彝族医药是继藏医、蒙医、维医之后的第四大民族医药,是楚雄州天然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雄州著名的彝族医药专家,州中医院离休干部、共产党员张之道,被人们誉为彝山“草药王”,他长期致力于彝药的研发,成为楚雄州屈指可数的彝族医药专家之一,被楚雄州委、州政府特聘为彝族医药顾问,2009年,他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投身彝族医药事业
1958年,错划为“右派”的张之道被遣送到禄丰县一平浪小窝村监督劳动。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倍受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时,他立志自学中医和彝族医药,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他一边接受劳动锻炼,一边自学《内经知要》、《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先后拜当地有名望的老彝医杨沛、杨正芳、张树林等为师,学到了彝族民间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秘诀。通过20多年孜孜不倦的学习、潜心实践和拜师学艺,张之道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并带领当地13名“赤脚医生”办起了禄丰县干海资大队合作医疗站,自制多种彝药,为当地数十万老百姓看病就医。七十年代中期,省州有关部门还组织省内各州县“赤脚医生”到禄丰县干海资参观考察学习。
1978年,张之道“右派”平反后,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他精心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彝药志》,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彝族医药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的空白。1985年他调至楚雄州中医院工作,任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工作期间,张之道带领科技人员制作蜡叶标本125种250份,自备彝药400多公斤,65个品种,诊治病人12586人次,开展了彝族药治疗鼻咽癌、肺癌等肿瘤疾病的治疗和科研观察。
1987年,张之道因身体健康状况提前离休。但他离休不离志,仍然为云南省彝族医药工作而四方奔波。研制出“香藤戒毒胶囊”供强制戒毒所临床应用,2001年张之道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研究出的 “彝心康胶囊”、“绿叶咳喘颗粒”、“茯蚁神酿”等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准字号新药。
随着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的快速发展和云南省彝医医院、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的成立,张之道参与了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从事彝族医药理论研究、彝族新药开发、彝族药材标准建设、彝族药材标本库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中国彝族药学》、《彝族药材标准》的编写工作,并提供大量的彝族药标本,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医药人才,为彝族医药走出彝州、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医德铸美名
近50年来,张之道一心为彝族医药倾心贡献,1997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张之道从事彝族医药的专题报道;2004年7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专题报道了张之道从事彝族医药工作的先进事迹;云南电视台、楚雄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相继对张之道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张之道离休以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为党和人民奉献不止的精神。多年来,他在专心研究彝族医药,发掘整理彝族医药精髓中,始终坚持常年为周围人民群众看病并很少收取费用,对困难群众实现免费医治。而对于他自己,尽管离休干部医药费实行的是实报实销,但张之道只知道奔忙于彝族医药建设中,从没为自己报过一分医药费。他常说:“能为周围群众做点事是很值得的,无需报酬,更何况我有自己的离休工资。”
著名的南丁格尔女士曾经说过“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正是张之道的人生信条和毕生追求。尽管辛劳的痕迹爬上额头和眼角,如今已近八十岁高龄,但他对彝族医药事业的热爱依旧、奉献依旧,仍孜孜不倦地奋战在科研和临床一线,继续为彝族医药事业的明天努力着。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考察黑龙潭公园2024/11/23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企业进校园”交流座谈会2024/11/23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举行2024/11/20
-
【原创文章】 文友挥毫竞技雅“战”2024/11/19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盈江2·4万亩再生稻喜获得丰收 新增粮食330万公斤 新增产值350万元2024/11/18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一行走访春雨奇石文化城2024/11/17
-
陈本善为武警云南总队不孕不育症官兵和家属诊疗2024/11/16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赵晓强一行走访石材企业2024/11/11
-
云新发布 | 德宏:改革驱动发展 全方位提升边疆新风貌2024/11/08
-
【原创文章】 写作与治学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