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离天堂最近的民族,他们是上帝的邻居
他们摄人心魄的歌曲,是上帝的乐师谱写的神曲
他们,就是佤族
一个从原始社会走出来的“直过”民族
一群人类进化史上的“活化石”
我对于自然景色非常着迷,听说沧源冬春季,会有非常壮观的云海,所以特地选择了春节前往沧源看云海。沧源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加之地形因素影响,冬春季常会在坝子、谷底上空形成逆温层,低海拔河谷的暖气与高海拔沿山下滑的冷空气相遇,让逆温层以下形成了厚厚的云海,早上阳光照射后,气温升高,云海急剧翻滚、奔涌,会上演变幻莫测的云山雾海景观。
从县城出发,往永和口岸方向,驱车半个小时到达半山腰的观景台,俯视山谷县城,早晨的阳光照耀出温暖祥和的无际云霭,当云海中开始透浮现出沧源县城的时候,真有种海市蜃楼的错觉。当你站在山顶,看着云海在你脚下翻腾,城市、村镇、道路和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当你看烦了城市的雾霾,再来看这里神奇的云雾海,心情感受截然不同。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
沧源佤文化的精华所在---“翁丁大寨”,距离沧源县城30多公里,50分钟车程可到,翁丁是云南省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区。佤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佤族在古语当中的意思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的村寨多借山势而建。翁丁大寨上部有一片神林,神林里供奉的是“梅依吉”神,寨子下部有鬼林,鬼林紧靠墓地,还保留有原始的人头桩遗迹。翁丁整个村寨保护的非常完好,具有佤族村寨的各种传统元素,如寨门、寨桩、撒拉、打歌场、祭祀房、木鼓房、人头桩、牛头桩等,都散发着浓郁的原始部落气息。
这里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佤族村寨,拥有400多年的历史。这里被群山与森林环绕,这里民风淳朴而热情。白雾依稀间,犹如跨越时空的秘界。来到这里,你可以关掉手机,远离网络,充分亲近自然。这里保存完好的原始部族聚落,以及传统草房、图腾,仿佛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离开都市的尘嚣,在这里,寻找许久不见的内心平静吧。
中国佤文化的精华所在——“翁丁”,距离沧源县城30多公里,50分钟车程可到。翁丁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佤寨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据当地的老人介绍,树是保护村子的神林,周边的树都不能。里面则仍然保留着最为完整的传统草房以及佤族图腾、神林、寨桩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诉说着佤族的沧桑历史和千年传承。
佤族人的皮肤很黑,健康的黝黑,小孩子也不例外。上了岁数的老人,不分男女都爱叼着个用山上竹子做的烟斗,静下来时抽上几口,看着别有一番乡村味道。
沿着窄路小径往里面走,茅草木屋、猪圈狗棚鸡舍紧挨在一起,身着极具民族特色佤族服饰的妇女在不大的院子内纯手工织起了布,孩子们则相互嬉戏,相伴的是房屋内外无数的牛头。
我们这次运气特别好,在翁丁遇到了传统的佤族民俗“拉木鼓”活动。“拉木鼓”是佤族木鼓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在神林里祭祀后,全村寨的居民会拉着木鼓,唱着歌曲,将木鼓从山上拉到村寨的广场上,场景盛大而隆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爬上村后的小山坡,俯瞰整个村子的全貌,只见炊烟从茅草屋中袅袅升起,一幅恬静安详的画面。
《小河淌水》发源地——密祉
这里山环水绕,流水小桥,堤岸上柳烟冉冉,田畴间豆麦盈盈,村落里古榕竹,山林中野花匝地。
画家说她是一幅迷人的话卷,作家说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就是密祗——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 至今仍保持着素颜旧貌。
在弥渡县的密祉乡,有着这样一个古市集,文盛街。它南连南涧,东接云南驿,西邻巍山,向北至下关,往左走上博南古道,往右到大理、丽江,进西藏,是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地,古称“六诏咽喉”。
文盛街成为当时沟通中原、边疆与异域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之地,常年奔走在这条古驿道上的行商、锅头和马夫们,南来北往,形成了具有千年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马帮文化”。
今天的密祉,是一个美丽诱人的地方,具有灿烂民族文化和绮丽民俗风情的山乡生态文化旅游小镇,难得一见的世外桃源,难得寻觅的天然“氧吧”,环境清幽、景色怡人,土菜特色、景点颇多。
密祉文盛街是从一个叫珍珠泉的地方开始的。珍珠泉深约三米,四边各长2.5米,水清澈见底,泉底会有一串串的水泡涌出水面,像一串串珍珠而得名,是当年马帮喝水的地方。古驿道上的引马石,是文盛街的一大特色。引马石从珍珠泉旁的凤凰桥一直铺到文盛街村北奎阁,全长四百多米,全部用长一米、宽三十厘米左右的石条首尾相连铺筑而成,两边砌以不规则的散石。
月亮出来亮汪汪 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哥啊 哥啊 哥啊/山下小河淌水 清悠悠。
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哥/一阵清风吹上坡 吹上坡/哥啊 哥啊 哥啊/你可听见阿妹 叫阿哥。
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就生长在这片文化和艺术的沃土。尹氏故居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顶,已有200多年历史,为明清时期典型的走马转阁楼格局。
密祉花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追本溯源,它起源于唐南诏时期。千年来,元宵节闹灯已经成为密祉人最重要的节日习俗。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是,元宵节一定要赶回来参与节日的狂欢,哪怕路途再遥远。
元宵节这天,密祉大寺前便成了热闹欢庆的海洋,广场早被七里八乡的村民所挤满,锣鼓声声中,各个灯队拿出自己最好的节目开始“赛灯会”。密祉人能歌善舞,无论男女老幼,张口就来。彩灯缤纷、花灯潮涌,这边正在上演“双龙戏珠”的好戏;那边,长长的“板凳龙”舞出浓浓的年味……
最早叫「云南」地方——云南驿
这里是传说中的“彩云南现”之乡;这里是汉武大帝午夜梦回之地;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这里是美国空军飞虎队的第二故乡;这里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县治由云南驿迁往洱海卫城南,另筑新城于今祥云县城,民国7年(公元1918年),因省县同名才改称祥云县。但是云南驿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云南县”一名改作“祥云县”以后,唯有“云南驿”把“云南”一名保留至今,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云南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滇西马帮文化的发祥地,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茶马古道的中转站,是二战时期驼峰航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近年来,云南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已有着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想当年,在云南驿这个村寨过路的马匹每天最多可以达到四、五千匹,这条1000多米的街上有40多家马店,20多家小吃铺。
走进这座古老的驿站,一条青石路从遥远的中原蜿蜒而来,穿过古镇又逶迤而去,渐渐消失在茫茫的群山和云海之间。街道两旁显得十分陈旧而萧条的铺面和街心中的“引马石”上依稀可见的马蹄印,仿佛在印证着那段正在消失的历史。
云南驿历史上是通往滇西乃至东南亚的重要驿站,驮着茶叶、丝绸、桐油等货物的马帮从早到晚,绵延不绝。1942年日军侵占怒江以西后,云南驿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茶马古道、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在此交会,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重要的前线机场。
大量的抗战物资通过云南驿运送到了抗日前线,云南驿也因此而更加奠定了西南交通重镇的地位,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火车、飞机和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马帮原始的运输功能已经成为历史,云南驿便是见证云南交通史的驿站。
悠悠的马帮,遥远的铃声,穿越千年时空,折射出兴衰更替的交通史,见证了云南驿的昔日繁华。如今,云南驿长达1.72公里的青石板古道仍保存完好,古驿道两边的古老民居仍为今天已不多见的云南汉族传统的一门一窗一铺台式样。
在历史的长河里,云南驿几经沧桑,相邻的寨营在漫长的岁月里变迁,或沉或浮,一改往日容颜,唯有云南驿,至今仍保存着昔日的面貌,村庄里狭长街道中弯曲的“引马石”至今仍残留着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记载着历史的足迹,展示着“茶马古道”历程的坎坷,这就是如今最完整的古驿道。
古驿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昭示着历史的久远与辉煌,走进云南驿,置身于古驿栈、驿道,仿佛“钟慢尺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定律就在身边,时钟倒拨指向远古朝代,进入了1490年的历史长河里,寻觅来来往往的商贾、官轿,远去的马帮,摆满筐筐箩箩青草的草料场,以及马帮临近的铃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