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变“先进”的蝶变之旅——龙陵县龙山镇杨梅山村脱贫侧记
2025-01-18云南民族旅游网
云南民族旅游网(杨艳波 王晓云)走进保山市龙陵县杨梅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白墙黛瓦的新式民居一字排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忙于劳作的村民,几位老人家在墙角边晒太阳边聊天,他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民间矛盾纠纷多有发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群众人心涣散,干群关系紧张。村民居住的房子不仅是危房,宅基地还坐落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面临滑坡危险,人居环境到处是“脏、乱、差”,走的路是泥泞的土路,群众上学就医困难,进城打工十分不便。广大群众看山愁、看水愁,谈发展、皱眉头。
2018年,杨梅山村坚定地向镇党委政府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如今,村“两委”向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杨梅山村114户贫困户503人,已实现稳定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零。从前低矮破旧的房屋变成了现代新式民居,小组空地建成了集中活动场所,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各个村民小组,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使得上学就医分秒可争,进城打工晨出暮归,群众收入得到大幅增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已经成为历史。两年来,杨梅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软弱涣散贫困村变成了产业发展、出行便捷、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脱贫攻坚红旗村。
建强支部 群众脱贫有“靠山”
支部强不强,全看领头羊。杨梅山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有党员59名。为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上级党组织从县委办下派邵宗智担任党支部书记。“刚到村时,看到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发展动力不足,水、电、路、产业等每一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开展困难、推进不力的现状,心里真不是滋味。”谈起刚到杨梅山村时的感受,邵宗智至今印象深刻。为改变这种现状,杨梅山村着力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凝聚人心、推动工作,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后进”变“先进”、由“弱”变“强”的目标。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通过召开“六个会”(党支部委员会、村“两委”工作会、党员大会、户主会、村民代表会、民情恳谈会)做好群众工作,变“对着干”为“跟着干”,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坚奠定基础;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使“思变、求富、感党恩”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凝聚了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合力,变群众“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杨梅山先后筹资32万元,高标准、规范化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使党员活动、办公议事、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信息交流有了像样的“家”。实行村干部值班制和“双代”服务制度,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服务群众直通车”和“马上就办、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活动,为群众办事开启“省心”模式。狠抓党员队伍建设,推行精细化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有效提升了党员队伍凝聚力。
找准“穷根” 群众致富有“门路”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拓宽增收渠道,稳定群众收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多年以来,杨梅山村群众主要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收入渠道单一。村“两委”通过多方考察,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寻求发展对策。结合村情民情,制定“远抓林、果(核桃)、茶,近抓畜、游(旅游)、菜,打造县城“菜篮子”和康体休闲乐园”的发展规划,在巩固核桃、茶叶、草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抓好石斛、重楼、黄精等新型产业的培育,在产业发展上做到一户一方案,每户至少有一条增收路径,稳固收入保障。围绕培育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突出抓好中华蜜蜂养殖,石斛、草果等特色产业种植,组织开展相应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种养殖专业技能。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展肉牛养殖产业,引进企业投资300万元到杨梅山村建设肉牛场,带动24户建档立卡户增收致富。成立杨梅山村核桃专业合作社,覆盖257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14户。
雨后初晴,建档立卡户陈国枝和妻子正在菜园里采摘香菜。“有两辆来大尖山游玩的小轿车停在我家院子旁,正等着买我家的野菜。这几天来,每天都有游客到寨子里买野菜和生态土鸡、鸡蛋、鸭蛋等原生态食品,城里人非常喜欢我们这里的纯天然野菜。”陈国枝自豪地说。陈国枝一家6口人,经营着10余亩土地,在林间放养着80多只土鸡、10多只旱鸭,种植了60多棵香椿、刷把菜和椿头苞,并在溪畔种植了20多平方米香菜,培植起家庭“绿色银行”。“每到野菜上市的季节,城里人就到我们寨子里买山茅野菜。野菜每把2至5元,土鸡每市斤18元、土鸡蛋每个1元2毛。菜好不怕路远,我家的菜好卖着呢!”老陈的妻子高兴地说。
改善基础 群众发家有“支撑”
想致富,先修路。县城至杨梅山村仅有一条3.5米宽的进村水泥路,其余村组道路都是泥土路,晴通雨阻。“农产品卖不出去,所以不敢大规模的养殖;建个房子,要提前半年准备材料,全靠人工搬运。”村主任王安林还能回忆起当年的艰苦。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杨梅山村共硬化村组道路15公里,硬化串户路26条6510平方米,硬化入户路98户7156平方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党员主动协调土地、带头出工出力,群众自发组织平整路基,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对公益事业“寸土不让”的历史。村民何祖朝的山地被占用0.8亩,树被砍去7棵,没有半句怨言。他说:“我们寨子的共产党员杨正周的土地被占用2亩多,树被砍去80多棵都没有要补偿。‘姐姐做鞋子,妹妹有样子’,党员带了头,我们跟着走。”如今,村民进城务工更加便利,在建筑工地、餐馆酒店等到处可见杨梅山人的身影。2019年全村有序输出务工人员450人次,其中常年在县城务工人员230人。建档立卡户周朝洪说:“现在路修好了,生活更有盼头了,我早上去打工的时候,顺带把去县城卖菜的妻子捎上,十多分钟就到农贸市场,以前走路要一个多小时,真是太感谢党的好政策了。”
放马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何家寨、秧草洼两个村民小组99户429人。水、电、路、网、排污管道、污水处理氧化池、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统规统建,建成文体活动场所300平方米、文化墙490平方米,党建展板132块,种植绿化小灌木3380平方米、草坪1100平方米、树木238棵,安装路灯、景观灯85盏。组建一支30多人的文体活动队,坚持每年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一排排整洁漂亮的新居落成,一条条宽广整洁的水泥路串通,安置点的群众或发展产业,或进城务工,不再为地质灾害而担惊受怕,日子越过越红火。
培育新风 群众生活有“甜头”
农民的幸福看哪里?有人说,要看腰包,要看变化,要看笑脸;还有人说,要看精神……杨梅山村的老百姓说,这“变化、腰包、笑脸、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曾经的杨梅山,由于村集体没钱,在为民办事、组织群众开展活动方面就捉襟见肘。群众一有空闲时间,不是打麻将赌博就是喝酒、闹事。村“两委”班子认识到,要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用文化活动来杜绝不良风气。
近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帮扶下,杨梅山村争取项目资金120余万元,建成4个小组活动室,添置音响舞台设备和体育设施。党群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长廊、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阵地相继落成。硬件有了,软件也要跟上。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上墙,组建舞蹈队、志愿服务队、道德评议队,组织开展文艺汇演、道德讲堂、星级党员评选、孝道红黑榜等活动,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为群众提供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逐步形成了淳朴勤劳诚信的民风和积极上进的村风。
责任编辑 尹绍平 吴敏昆
-
【讲述云南】论道滇酒未来·共铸产业辉煌2025/01/14
-
喜迎新起点,盛启新篇章!昆明320国道杨林段静和小院高山小黄牛开业庆典盛大举行2025/01/12
-
数字经济·物联网 佳联大数据集团登陆纳斯达克2025/01/12
-
AXENT恩仕云南昆明大商汇旗舰店盛大开业,打造智能卫浴新体验2025/01/10
-
回炉|AXENT恩仕卫浴2024云南设计师年会1月6日中国馆圆满落幕2025/01/09
-
“玉鉴云南”第一期主题沙龙活动成功举办2025/01/02
-
山野人家私坊菜呈贡店盛大开业2025/01/01
-
美好生活在云南|西山脚下滇池湖畔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2024/12/31
-
云南职业经理人协会20周年庆典暨2024年年会在昆明举办2024/12/29
-
【原创文章】彭镇:乡村变迁中的影像立体叙事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