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五墨彩画”最后的传承人 古老技艺濒临失传-民族书画-民族文化-文产-云南民族旅游网

云南“五墨彩画”最后的传承人 古老技艺濒临失传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张思松是昆明五墨彩画的传承人之一。  金殿公园供图

翠湖古建筑上的彩画。记者杨艳辉摄

  大观楼、翠湖观鱼楼、金殿太和宫……市民和游客在参观昆明古建筑时,都会看到古老的梁架上色彩斑斓、涡卷旋花,这些为古建筑增光添彩的绘画技艺,便是云南本土的“五墨彩画”。

  源于清代、自成一派,原本具备足够资格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技艺,却由于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如今真正懂此技艺的画匠不足10人,且年龄均在50岁以上,处于濒临失传的窘境,亟待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我还有3年便正式退休,总想着怎么发挥一些余热,让更多人知道甚至能够传承五墨彩画。”

  ——57岁的张思松,是目前昆明极少数还在从事古建五墨彩画的传承人之一

  辉煌

  自成一派古技艺

  40年前曾人才济济

  1982 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首批24 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位列其中。为这个荣誉加码的,少不了昆明琳琅满目的古建筑。

  不管是在城中的翠湖、大观楼,还是近郊的西山、金殿,一个个园林古建让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有迹可循,而让这些亭台楼阁熠熠生辉的,就包括“五墨彩画”。

  所谓“五墨”,分别指的是“红黄蓝黑白”,凭这5种基础颜色,利用油漆或丙烯,在亭台楼阁的房梁、柱子、斗拱、花枋等地,依靠画匠的巧手,变幻出多姿多彩的颜色和图案,这便是“五墨彩画”。

  “五墨彩画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清代,是自成一派的云南地方园林古建绘画技艺。”今年57岁的张思松,是目前昆明极少数还在从事古建五墨彩画的传承人之一。在他看来,五墨彩画既有古代皇家旋子彩画的“基因”,富丽堂皇不失气派,但同时,它又有云南少数民族的显著特色。在彩画的“枋心”,大多以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人物风情或花鸟山川为主,大气之余也有些清新脱俗的韵味。

  张思松自小师从袁晓岑等名家,1977年,在他17岁时,便进入了当时的昆明园林局古典建筑工程处,跟着老师傅学习五墨彩画,成为一名专业画匠。那时的古典建筑工程处是个炙手可热的部门,专门负责昆明古建的修缮工作,其古建修缮方面的资质在当时可与北京园林古建的一流队伍比肩。除了负责昆明地区的古建修复,还负责省内曲靖、蒙自、大理等很多州市乃至省外的古建筑修复工作,那时五墨彩画的画匠队伍也人才济济。

  传承

  师徒代代相传

  如今人才已流失

  张思松介绍,五墨彩画相当讲究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代相传下来,创作时也十分讲究步骤。五墨彩画不像现在的很多建筑装饰有图纸可依,五墨彩画的“图纸”全在师傅心中。

  “以古建筑梁枋彩画创作为例,通常先由师傅‘开五墨’,即用铅笔勾勒出大致的图案。然后徒弟来填色,先填淡色、再填深色,并完成勾墨线和粉线,当整个图案初具雏形时,师傅再登场,进行梁枋正中央枋心的绘画创作。这是画龙点睛的一步,枋心的图案、如何配色皆在师傅心中,通常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在最早期的时候,一个枋心都有可能画上十天半月,其中颜色的明暗、层次感相当讲究。”张思松介绍,柱子的颜色为板栗红,椽子是铁锈红,彩画创作时颜色如何搭配,还有各种彩画创作时的专业术语,都是靠“师带徒”一点一滴言传身教。

  如今的大观楼古建筑群、翠湖观鱼楼等昆明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张思松几乎都参与过彩画创作。上世纪90年代,张思松还和另外数名画匠一起,获得了昆明市古典彩画高级技师证书。“我们那一批是最后获得该资格证书的技师,此后就再没有颁发过这个资格证书了。”

  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前期,全市古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彩画修复后,因当时的组织机构调整和活计越来越少,古典建筑工程处面临解散,画匠们也分流到其他单位。

  危机

  传承人现断层

  古老技艺濒临失传

  离开了热爱的古建彩画工作,张思松选择了“停薪留职”,外出打拼成为一名自由职业画家。而1979年最后一名进入古典建筑工程处画匠队伍的周建刚,也转行在公园卖起了门票,近20年来没再从事过五墨彩画相关工作。“如今,再提起画笔有些手抖,技艺生疏了。”说到曾经挚爱的五墨彩画,周建刚难掩遗憾。

  据画匠们共同回忆,如今,五墨彩画技艺的传承人在昆明仅剩三五人,放眼省内也最多不超过10人,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曾经传承了一代代的五墨彩画,原本是具备足够资格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技艺,却因为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已出现断层,渐渐走向没落,甚至相关文献、网络对其的记载、报道都寥寥无几。

  张思松坦言,彩画其实是古建筑中最脆弱,最难以修复的东西。说其脆弱,它是木结构表面的一层装饰画,难以保存;说其难以修复,因为它在几何造型上又进行绘画,弄不好就面目全非。其次,很多人认为彩画在历史上是一项实用的东西,旧了就重绘,无所谓保护意识。此外,如今很多古建筑修缮工作都采取公开招投标,古建彩画的传承形式,也由古老传统的师带徒模式,逐渐演变为由中标的施工单位来完成了。“施工单位涉及工期等客观因素,在彩画修复上难免简化、赶工,在工序、色彩明暗、层次等方面,渐渐地失去了原先‘五墨彩画’最纯粹的细节和味道。”

  好在多年来绘画功底一直没丢,去年,因单位工作需要,张思松又回到了金殿名胜区。并在景区的支持下,于今年初成立了思松工作室。“我还有3年便正式退休,总想着怎么发挥一些余热,让更多人知道甚至能够传承五墨彩画。”数月来,张思松通过一双巧手,将金殿太和宫、铜殿画在扇面等物件上,受到游客的喜爱。还为金殿重新修复了部分彩画,每每在梁柱上绘画时,因画工精湛娴熟,总能吸引游客驻足围观。

  眼下,金殿名胜区也正在探索,以何种形式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五墨彩画这项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记者 廖晶蓉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