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大地 水墨人生 ——访云南地书协会会长韩立宇-民族文化-《环球游报》-环球游报-云南民族旅游网

笔落大地 水墨人生 ——访云南地书协会会长韩立宇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地书艺术是书法艺术的延伸,地书协会是老年人生活的乐园。地书是指在各大公园,甚至马路的人行道上,一些人用笔头为海绵做成、扫帚般长的特殊的笔,蘸水在地上写字。 近日,我有幸采访了云南首个地书协会会长韩立宇。

韩老今年73岁,写地书已有17个寒暑。“我从小就喜欢书法,但是小时候没有条件。”韩老说,退休后,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感谢上帝不收我

小时候,父母把我送到外婆家长大。外婆家在湖南农村昭陵湘江边上,湘江水面很宽,约有百余米,那时江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结队游来游去。沿岸村庄的农民,一年四季都是喝湘江水。

一到夏天天热,村民在湘江游泳的人很多,每次游到对岸又返回。那时,还没有游泳衣,游泳的人都脱得精光,也不怕害羞。我那时还小,不会游泳,看见大人畅游,十分羡慕。我暗下决心,要学会游泳,像大人一样横渡湘江。可没人教,咋办?外婆家后面山下不远处,有一个不大的池塘。于是,我打起了到水塘学游泳的注意。

在一个很热的夏天,我背着外公外婆,一个人去了,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危险。除了半山腰有个放牛人,四周就没其他人。我心里只想着学游泳,便脱光衣服独自一人下了水塘。走了几步,水都不深,再往前走,突然踩空,水淹没了我的头顶。一口水呛得我扑通扑通在水中挣扎,整个人慢慢往下沉,完全不知所措。唯一的一点感觉就是:完了,小命就这样交代了。当我身体还在往下沉的时候,突然感觉一只大手托拖住了我往岸边上拉,终于将我拉上了岸。

不知过了多久,我从迷糊中苏醒过来。周围不见人,也不知道是谁救了我。夕阳西下,我昏昏沉沉回到了家。外婆看我的样子,知道我去水塘游泳淹着了,当时没有打我。但从那以后,外婆对我看的很紧,不让我独自出门。外婆知道,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没法向我的父母交代。经过这次教训,我也再不敢到池塘玩水,甚至很惧怕水塘。

1955年,湖南大水灾,庄稼颗粒无收。没饭吃,外婆怕我饿死,只好让父母把我们接到了昆明。城里条件好些,初中时一次体育课老师组织到游泳池游泳。虽然有安全措施、也有老师教,我仍不敢下水。同学们不顾我怕水,几个人把我抬起就往游泳池里丢。我一下沉到水底,不要命的胡乱扒拉,身体竟然浮起来了。我想,这可能是“上帝”不收我走还给我灵感。从那以后,我慢慢学会了游泳,一口气可以游200多米远。我要感谢上帝不收走我,这个上帝可能就是救我的那个放牛人。

 

是书法成就了我

我小学在师大附小上,初高中在师大附中。爱上书法,完全是受环境的影响。师大附中的学生多数是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多是云南师范大学的教授,所以同学中字写得好的人较多。另外,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粉笔字写得很好,我很佩服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我产生了要写好字的想法。不止于羡慕,我从此开始观察同学和老师怎么写字,看他们怎么运笔,研究字型为什么好看。当然,我练字是从硬笔书法开始。看见好字,我就揣摩,模仿、思考、练习,一直练到自己满意为止,就这样一点一点写字有了进步。

中学时班主任叫我出黑板报,受到同学们的赞扬,我对写字更有劲了。应该说,认真写字是从中学开始,坚持到现在已有几十年了。

1963年,我到部队当兵。在连队里,我负责出黑板报、墙报。文革期间,领导叫我在营房墙上写毛主席语录。在这个过程中,我用各种字体写毛主席语录。于是学会了多种字体:行书、楷书、隶书、篆字,一有空就临摹古人的字帖、学习书法的章法,后来又学会了篆刻印章。不断追求完美,我从没有认为学写字是一种负担,而是成功的喜悦,是一种高级精神享受。我的字是在实干中磨练出来的。

退役后,分到塑料厂,做过统计、生产科长、车间主任。群众就是我的老师,书贴就是我的老师,我不是书法家,仅仅是一个写字公而已。我的书柜中大部分是书法、资料和名家的书法藏品及各种名家的字帖(古人的字帖:王羲之、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启功)包括田英章的书法教材和视频、视盘、U盘,我都听、看,加深学习和理解。

看书法、写书法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或写或看每天都弄,不弄一下,好像就缺了点什么。

工厂倒闭后,我开过广告店,那时没有电脑,刻招牌、印布标、彩旗,都是我手写制作,没想到书法派上了大用场,书法还能谋生赚钱。书法成就了我的事业,感恩书法。

书法就应接地气

关于写地书(地书起源于北京,始于一九八二年),在昆明我不敢说是第一个写,但也是昆明写地书较多的一个。大约2011年,当时在昆明见不到写地书的人。

一天早晨,我到莲花池公园去锻炼身体。在莲花池办公区见到两位老人在用海绵沾水写地书,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就一边观看一边和他们攀谈起来。随之了解到,全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写地书的人很多。写地书对人生的几大好处,令人称奇叫绝。

回到家后,我也做了一只地书笔,第二天到西山区广场写(写了一些古诗句、格言……),我写的时候,围观者越来越多,多时候有100多人,现场不断有人叫好。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叫好。几乎是轰动效应,我感到无比欣慰。我每天变换地方去写,昆明的公园和广场都去过,每到一个地方写地书,都会产生众人围观的热闹场面,我深切感受到群众对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喜好,群众的热忱和对地书的认可鼓舞了我。除了白天写,晚饭后我还去西山广场写,晚上同样有很多人围观。有的群众向我提出和我做笔买卖,有的建议我成立地书协会,吸收群众参加协会并普及地书文化。

群众的热忱极大地鼓励了我,我于2012年10月份写了《关于成立昆明地书协会的报告》递到昆明丰宁办事处。没过多久,接到办事处通知,批准我成立地书协会的申请报告。时间定在2013年1月23日,成立地书写会在春晖小区小广场,成立大会布置得很庄重,拉起了大横幅和标语、小彩旗迎风飘扬,喜庆的音乐在空中回荡。五华区文联的领导、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及第一批新会员20余人和近百名社区群众目睹了这一盛典。北京陶然地书协会及时发来贺电,热烈祝贺。办事处、社区和地书协会代表、领导均发了言,并为会员发了会员遮阳帽、水桶、区文联还给地书协会2000元经费予以支持。第二天,昆明日报在第二版以醒目的大标题《云南首个地书协会成立》报到了此次盛况。

地书协会的成立,说明了五华区丰宁街道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及对这一新事物的敏锐眼光,是五华区、丰宁办事处该有的文化传承。

搭建这个平台的目的,是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健身健体。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大,现在有70余名会员,并不断有人申请参加,其中不乏书法界名人、老板、复原退伍军人、少先队员、还有残疾人,老外也会有人来写地书。

 

学无止境在路上

地书协会成立以来,我们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弘扬正能量,发扬优秀文化遗产。

我们协会先后五次正式到北京参加全国地书比赛,会员已有25人参加过比赛,共有一人获二等奖、三人获三等奖、六人获优秀奖;曾两次有8人参加过武汉全国地书比赛,一人获特等奖、三人获优秀奖。夏海星获特等奖的书法已刻成石碑,陈列在武汉江滩公园作为地书示范,供游人参观。

我们地书协会为云南、为昆明争了光。云南文化建设并不落后,地书协会坚持自身的示范建设,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云南鲁甸发生强烈地震,地书协会心连着灾区群众,于是经过办事处批准,在翠湖开展书法义卖,支援灾区。现写现卖,一个下午就卖了三千八百元,通过丰宁街道办事处交到区民政局,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重建。

2018年春节前,地书协会又发动会员义捐,收到的1100元捐给春晖社区对口扶贫的萝卜地村村民小组。

地书协会不只是写地书,其实地书的功夫在纸上,很多会员纸上书法也很优秀。四次办书法展览,均受到了各界好评,通过展览在社会上提高了知名度,在书画界也有名气。

在2017年7月份,恒大地产集团出资三万元邀请我们地书协会,举办了一次两天120余人的书法比赛,通过房企和地书联手展示了企业精品文化,地书获得了声誉、产生了社会价值,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通过成立地书协会及活动的实践,收获良多。作为会长,要领导好这支队伍,除本人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外,还要有较好的艺术素养,要一专多能。书法是文字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品。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我的感受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是一首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通过红、白、黑三色,表现了无上的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和视觉冲击,是极度的精神享受。我现在通过刻苦学习,学会了多种字体(隶书、篆体、篆刻),擅长行书。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在今后的书法艺术之路上,我只有一个想法,勤奋耕耘、学习学习再学习,提升提升再提升。

“书法,是国粹,理应得到弘扬。”韩老的意识中,不能让书法被电子书、电脑打败,需要有人来传承,来发扬光大。“现代人写的字越来越差劲了,最后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写了。”  “写地书,不但是弘扬国粹,对身体也好,它舒经活血,还锻炼记忆力。”韩老称,无论我们怎么写,写什么,只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且自食其力,什么样的书写形式都不足谓。老年人长期不进行体育活动或是不加强记忆锻炼,很容易患上老年痴呆或是四肢麻木等病,所以,书法这种需要记忆的国粹,非常适合老年人。(浦绍猛)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