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坚持走生态立州绿色发展之路:种树兴果 盘活山林 -时政要闻-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怒江坚持走生态立州绿色发展之路:种树兴果 盘活山林

2025-01-11云南民族旅游网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走生态立州、绿色富民之路,在脱贫攻坚中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推进脱贫攻坚,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现实选择。

全民行动 修复生态

雨后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知子罗村,千亩茶园,云雾缭绕。怒族村寨里,车来人往,游人如织。

上世纪70年代,因地质灾害隐患,怒江州政府从这里搬迁到六库,留下一座废城。时光飞逝,如今,知子罗及相邻的老姆登成为怒江州乡村旅游的一颗明珠。

“这得益于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和绿色产业建设。”匹河乡乡长董烨告诉记者,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知子罗和老姆登山间缓坡地和荒山地带,全部种上了核桃、茶叶,形成了环绕村寨的绿色产业带。因乡村美丽而迅猛发展的旅游业,让今天的怒族村寨欣欣向荣。

四山耸峙、三江纵横的怒江州生物种类丰富,战略地位特殊。该州把占全州国土面积58.3%的85.75万公顷天然林纳入生态保护规划。探索建立了“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立体生态保护模式,努力打造怒江、澜沧江、独龙江“绿色长廊”,构筑滇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淅沥细雨中,福贡县石月亮乡米俄洛村党总支书记普纽罗和十几个村民在生态治理区清理水沟,给核桃树施农家肥。普纽罗说,这以前是片荒山坡,经常有大石滚下,非常危险。经过生态修复治理,荒山秃岭如今变成了300亩核桃林,“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走在路上被石头砸着了。”他说,不仅如此,林下套种的80亩草果,还让附近农户每年每家有近3000元的收入。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石登乡三角河村山背后的山洼子,83岁的何文昌老人挥起锄头,挖地刨土,趁着小雨,在陡坡上又栽下一棵石榴树。

何文昌原是武汉钢铁公司的一名职工,退休后回到故乡三角河村。1993年,何文昌向村里租下一片荒地植树造林。25年的坚守,让碧罗雪山深处100多亩荒山坡变了模样。3000多棵核桃、石榴、木瓜遍布山坡,郁郁葱葱。

“让所有的荒山有树有果,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活得好。”何文昌说。

不仅是何文昌老人,“植一棵树,造一片绿”已成为怒江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2016年启动的“怒江花谷”建设,让“生态养山”发展步伐更加坚实。两年来,怒江州全民行动,义务植树种花221.6万株,完成造林58万亩,打造了六库城市面山花谷、百花岭花海和上江鲜花公路等一批生态特色旅游景点。

如今,怒江森林覆盖率高达75.31%,山山有人护,箐箐有人管,每年提供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1204.82亿元。怒江金丝猴、戴帽叶猴、羚牛等珍稀动物种群出没于崇山密林中。水土流失、沟壑纵横的状况基本消失了。

进入雨季,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面山一带,上千名干部职工挥锄铲土,栽下了2600多株花椒苗。

未来3年,泸水境内怒江流域两岸面山植树造林将完成4.432万亩,“四季有花、常年伴绿的“花谷”景观将逐步实现。

转变模式 调整种植结构

春耕时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的11户建档立卡户,改变了以往种包谷的习惯,在地里种下了百合。

进入盛夏,一株株绿油油、长势喜人的百合让种植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村民吴华清一有空就往地里跑。“看着就舒服。”吴华清说,包谷只能解决温饱,经济价值不高。种百合、当归,既能美化环境、吸引游客,又能增加经济收入。

“地无三亩平,出门就爬山”,是怒江地貌的生动写照。长期以来,怒江州各族群众在怒江沿岸、山区开垦出一块块包谷地。但种包谷无法提高经济收入,还对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如何激活山区经济,开辟增收新路,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兴林富农,怒江州一直在探索。

今年,根据《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怒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全面开展种植业调整,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高效、绿色生态产业,着力解决传统种植业带来的低效和生态隐患问题。

“花椒第3年开始采摘,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亩能收入5000元,非常划算。靠包谷么,一辈子也脱不了贫。”今年夏季,泸水市古登乡马垮底村种植结构调整带头人下付益一直在地里补种苗木,30亩花椒已蓬勃生长。

“调整种植结构,不仅是种植模式的改变,更是群众思想、内生动力的变化。群众从中学到的经营理念、技能、技术和长远发展眼光才是最重要的。”马垮底村原党支部书记胡俵说,“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筐粮”的生产方式早就该改变了。”

2018年,怒江州规划农业种植结构调整35.185万亩,替代推广种植草果、花椒、蔬菜、水果、中药材。截至5月底,完成调整种植面积19.73万亩。从片马边关到丙中洛,昔日“伤疤”似的片片包谷地披上绿装,展露出勃勃生机。

生态扶贫 打造“三张牌”

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至贡山县城一带,一条百里长的草果长廊,成为“生态怒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托起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农忙时节,普拉底乡其达村村民余钰苇总待在山背后的草果地里,除草、围栏、清沟,忙个不停。他家的10多亩山地都种着草果,还套种黄豆、花生,一年可收入3万多元。

“今年还要增加2000亩。”普拉底乡乡长四法说,草果是乡里精准扶贫的主打产业,已有80547亩。“金果银果不如普拉底的草果。”普拉底乡草果富民的故事,是怒江州生态扶贫的生动写照。

怒江州把生态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林果、林药、林菌等为主的“八林经济”,盘活怒江万重山。

7月,是怒江山岭最茂盛、最热闹的时节,兰坪县通甸镇下甸村残疾人和金海的农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圆滚的果实压弯了枝条。4年来,和金海与社员们辛苦劳作,种了5000棵核桃树、2000棵漆树、2000棵青刺果,养殖土蜂100多箱,合作社成员发展到20多人。“两年后,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没问题。” 和金海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在怒江不仅是共识,更是利民惠民发展大行动。目前,核桃、漆树、油茶、草果和以云黄连、重楼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60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31个。

受交通、地理因素等制约,当前,怒江生态扶贫产业还存在“大资源、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精深加工与品牌培育滞后,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带动作用不明显等短板。

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基地在300亩优质重楼种植成功后,与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签订了中药材种植收购协议,免费给农户提供重楼种苗和技术,每户每年补助300元,连补3年,消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基地已带动老窝镇白族乡银坡村、片马镇、称杆乡等300多贫困农户种植重楼300多亩,260户参与分红22万元。

“重楼种植周期长、成本高、收益高。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让贫困群众种得起、卖得掉、有收入。”基地经理肖志军说,预计到2020年末,基地帮扶的300多贫困户户均可增收5万元以上。

今后三年,怒江州将以绿色香料、怒江蜂蜜、高黎贡山猪为主,着力打造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争取草果、砂仁、油牡丹等香料作物种植达到200万亩,建设一个绿色香料产业园,让2.86万户9.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推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养殖高黎贡山猪、生态土鸡、中华蜂等,让1.84万户6.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加快健康养生、生态观光建设,以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4.5万贫困人口脱贫。

独龙江畔,巴坡村村民李梅和村民们在草果地里清理杂草,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好日子是苦干出来的。”李梅说,希望通过勤奋劳作,让地里的草果长得更好,卖上好价钱。

记者 李寿华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