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新发布】“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在西双版纳召开-时政要闻-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云新发布】“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在西双版纳召开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云新发布】“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一种“象”往的幸福专场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召开
 
 
 
 
       本网讯:2024年8月8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傣族园,召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一种“象”往的幸福专场,邀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和有关省级部门围绕边境幸福村工作成效和亮点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赖勇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赖勇主持新闻发布会 赵 嘉摄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丹业为大家分享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业发布新闻(记者 赵嘉 摄影)
 
 
丹业副主任介绍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情况:
       云南边境线长4060公里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25个边境县(市)、110个边境乡镇374个沿边行政村(含3824个自然村)是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特别是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总人口98.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9.4%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是固边兴边富民的最前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任务较为繁重。
 
      为助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要求,于2021年11月,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为建设范围,按照每个行政村不少于3000万元的补助标准,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方面19项指导性指标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截至2023年底,省级共统筹投入建设资金138亿元,实施13423个项目,全面完成6个方面19项指导性指标建设任务,沿边行政村(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31元,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4270元。各族群众国家认同感、国民荣誉感和国防责任感大幅提升,“守边有我,请党放心”“身在边疆,心向北京”的信念更加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全面总结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持续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打造升级版。今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7月3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召开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推进会议,对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巩固提升方案提出了2025年底要实现的22项可预期、可达到的指导性指标(其中7项为定性指标,15项为定量指标)。
 
      一是巩固提升“基础牢”成果。自然村村内主干道全部完成路面硬化,提升管护和安全水平,供电可靠平稳且不低于99.8%,自来水普及率从88%提升到90%以上。
 
      二是巩固提升“产业兴”成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主导产业做优做强,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持续巩固十种增收模式。
 
     三是巩固提升“环境美”成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8%以上,生活污水治理比例达到60%以上,卫生厕所覆盖率从90%提升到100%。
 
     四是巩固提升“生活好”成果。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一年增长达6%以上,实现边境村学校与县城及内地学校线上教学教研常态化支撑联动,推进沿边村科学保教,实现沿边村保教质量提升。
 
     五是巩固提升“边疆稳”成果。丰富中华文化符号,提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面,提高群众认知率;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稳固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建设成效。
 
     六是巩固提升“党建强”成果。沿边村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教育宣传作用发挥好,到2025年,常住人口100人以上的沿边村(居)民小组至少有3名以上共产党员。
 
     目前,省民族宗教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四个牵头部门正在积极协调省级相关部门和边境州(市)、边境县(市)按计划推进相关工作,确保2025年底如期高质量完成巩固提升建设任务。
 
各族同胞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 供图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书记 朱家伟向大家作分享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书记朱家伟发布新闻 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供图
 
朱家伟书记从5个方面介绍西双版纳边境幸福村的“幸福密码”: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之南,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全州国土面积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3.3万人,下辖3个县市,边境线长966.3公里,约占全省的1/4,有12个边境乡镇、42个沿边行政村、395个村民小组。近年来,西双版纳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累计实施1621个项目,形成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西双版纳样板”,沿边村寨实现“家园变花园”“边线变防线”的巨大变化,在祖国西南千里边疆绘就了幸福的新画卷。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让幸福有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着力抓基层、强基础,推进边境沿线党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健全工作体系。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基层党组织引领力、组织力、统筹力、凝聚力、服务力“五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党组织“两个功能”、发挥“两个作用”,建设沿边党建示范带。严密组织体系。组建6个国门“大党工委”,设立12个边境乡镇党建联合工作站,抵边村民小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党员空白村全部清零,规范化党组织建设达标率100%,创成204个州级及以上规范化党支部。贯通管理体系。坚持“州县乡村组”五级党组织书记抓推进、“州县乡”三级边防委主任同抓落实,提级管理乡镇党委书记、行政村党总支书记,向抵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加大边境一线党员培养力度,实施优秀人才“头雁”“归雁”工程,比如,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勐海县打洛村党总支副书记玉扁同志、景洪市曼勒村玉旺扁同志,都是我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大家可以多听听他们的故事。
 
     我们坚持富民增收,让幸福有底气。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做好高度组织化文章,让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突出产业发展高度组织化。紧扣全州“三大经济”“七大产业”,盘活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增收增长优势。比如,勐海县打洛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群众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火龙果、菠萝蜜等规模化种植,实现人均收入2.45万元。突出就业高度组织化。立足各地实际,加强技能培训和岗位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跨境运输等,最大程度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促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比如,景洪市勐龙镇通过党组织牵头组建跨境劳务运输队166支3000多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余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突出边民互市高度组织化。依托我州口岸、通道多的优势,推进一二级市场体系建设,成立85家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边民互市组织化程度,实现真边民、真交易、真受益。比如,勐海、勐腊县通过创新开展中缅、中老边民大赶摆活动,带动近30万人参加交易,累计为边民创收近700万元。
 
      我们坚持绿美塑形,让幸福有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州,打造美丽中国边疆样板。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将林长、河(湖)长等责任制落实到村到人,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逐户签订森林资源保护责任书,用严密的制度管人、管事、管生态,让边境一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与老挝共建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进一步筑牢祖国西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州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第一。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绿化美化。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城乡绿美行动,一体实施小庭院、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和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四小五化”工程,常态开展“美丽乡村大比武”“洁美人家”评比等活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边境村寨的普遍形态。比如,勐腊县会龙村通过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全州新的旅游打卡地,“好风景”正在变成“好钱景”。
 
     我们坚持民生优先,让幸福有质感。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努力让各族群众有更多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全面优化边境村寨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水电路讯网”等硬件设施全部达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捷。着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抵边村寨倾斜,实现村村有卫生室、有幼儿园、有文化阵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融合互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示范带6条,7个边境乡镇、26个沿边行政村获评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再度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我们坚持治理提效,让幸福有保障。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边防固、边境安、边疆稳的坚实屏障。常态化抓教育。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感党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更加坚定自觉。精细化抓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枫桥经验”调解室行政村全覆盖,构建42个边境村“全科网格”,用网格兜住群众大小事,勐海县打洛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长效化抓边防。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推进29个边境重点村寨集中整治及产业发展,推行抵边联防所与抵边村寨“双向挂联”机制,深化“党员中心户+五户联防”等邻里守望模式,构筑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守土固边坚实防线。
 
     “幸福”是西双版纳的代名词,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西双版纳的生动缩影。下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全力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谱写好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时代新篇章。
 
     幸福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和宣传西双版纳,诚邀大家经常到美丽的西双版纳走一走、看一看,欣赏雨林风光,品味特色美食,领略别样风情,体验“在云南样样好”的“象”往生活。
 
景洪市城区 刘超平 摄
 
发布会上记者提问
 
 
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 赵嘉摄影)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玉坎答记者问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玉坎嫩答记者问 赵嘉摄
 
     近年来,西双版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民族团结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统筹规划,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持之以恒以文彰旅、以旅促交,全力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将文旅产业列为全州产业之首,出台三年计划,一体推进旅游供给提质升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六大行动”。2023年,共接待游客620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76.1亿元。围绕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实施交旅融合发展工程,城乡“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西双版纳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93万人次;中老铁路西双版纳段2023年全年发送旅客505万人次。深入实施民族村寨提升基础设施、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等项目,建成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名村)31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42个、省级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29个。县市均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旅游、大流动、大融合格局持续深化。
     西双版纳围绕“世界旅游名城”定位,贯彻全域旅游理念,整理和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并积极融入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乡村旅游。在“泼水节”“嘎汤帕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中增强“四个共同”宣传教育。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度,建成州古籍保护中心和34所非遗文化传习馆,“普洱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全州106家非遗工坊、企业共实现非遗产品销售597.18万件,总收入达到1.29亿元。举办普洱茶交易会、“以茶为媒·交流互鉴”研讨会,勐海茶王节打造勐腊(国际)贡茶文化节、“易武斗茶大会”等节庆品牌,各族茶友共享共乐共融发展。
     联合中央民大、云南民大等高校院所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工作室、同心圆工作站,设立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科研实践基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成立创建景区联盟,推出幸福边境、热带雨林、民族文化、茶香古韵四大主题10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精品线路。命名10个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基地,开设雨林学校、亚洲象保护等课堂,举办“身在边疆·心向北京”“两岸青年中老铁路体验营”等研学活动。依托“一江连六国”优势,借助中老缅泰“四国九方”跨境旅游合作平台、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载体,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
     最后,推动文旅地产健康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候鸟式”旅居养老、更多群众就业创业。与13个省(区、市)23个州(市)签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跨区域协作协议,组建全州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社区联盟,打造20个互嵌式发展计划试点社区、企业,建立一批“石榴籽服务驿站”,促进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加快旅游产业延链补链,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告庄西双景“夜间经济”、大象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新业态。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住宿业营业额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内容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促进旅游交往交流交融六项行动。稳步推进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建设,打造更多民族旅游村寨品牌和培塑各民族共享的节庆旅游品牌,举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促进广大游客在旅游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党总支副书记玉扁答记者问
 
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党总支副书记玉扁答记者问 赵嘉 摄
 
     2013年,我作为返乡青年回到了中缅边境上的家乡——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打洛镇国境线长36.5公里,大部分地段无天然屏障阻隔,便道、捷径比较多,边境防护极为不易。当我看到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为守护好边境线,主动扛起“守住边境、守好国门”的政治责任,紧盯“一村(边境村)一线(国境线)一门(国门)”,全力筑牢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时,我就决心成为其中的一员,立志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誓言践行在祖国边境线上。下面,我将用3个小故事,向大家讲述打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先给大家说一说“我自己”的故事。2021年,抓党建促强边固防暨四级联创工作拉开了帷幕,也开启了我们村干部每天起早贪黑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宣传政策的日子。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寨子,改造寨子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为了打消村民对基础设施改建的顾虑,通过村党总支和小组支部会议,我们决定从村干部自己家开始,拆围墙、改屋顶、做美化。当村民看到面貌焕然一新的院落时,便消除了疑虑,跟着干了起来,现在我们村,外有作物、村内有美景,庭院花草香、室内卫生好。
     再给大家讲一个“甜蜜果”的故事。打洛日照时间长、光热丰富、雨水充沛,十分适宜种植热带水果。我们通过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把党员聚集到产业中、把群众带到产业里,采用“长短结合”方式,培育形成了“橡胶+水果种植+农作物+庭院经济”的特色产业结构,打造出“林中有橡胶、田里有作物、院内有瓜果”的生态经济景观带。2023年,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真正端稳了“果盘子”,过上了“甜日子”。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参天树”的故事。打洛有一棵古榕树,被我们当地村民称为“美龙卡”,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独树成林”,它已有1000多年树龄,塑造出一树多干的奇特景致,也像极了我们边疆青年扎根边境、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样子。在帮助村民“富口袋”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富脑袋”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以“独树成林”青年讲坛为名,深入开展面向广大党员、群众和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国门青年之家、边境联防所、水果基地,我们就地学、联动学、线上线下结合学,让村民坚定强边固防勇争先的理想信念。“看到我们边境村寨越来越好,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跟着党走,绝对不会错。”这样的坚定信念,已经在每一个打洛人的心中深深扎根。
 
勐腊县勐满镇曼烈村小组村民波坎峰答记者问
 
勐腊县勐满镇曼烈村小组村民波坎峰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我出生在老挝,1965年妈妈带着3岁的我回到了曼烈村,当时的曼烈住的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下雨天出门路特别烂,只能用“牛车”把人拉出去;家家户户鸡、猪、狗都是放养,来到我们曼烈给人的映象就是“脏、乱、差”。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橡胶、水田等包产到户,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寨子人想有好走的路、干净的环境,村干部了解后,就主动向上级申请资金,在曼烈建起了勐满镇第1座傣族寨门,村内也有了第1条水泥道路。
     2002年,我成为了曼烈村的会计,当时曼烈最大问题就是公共区域少,寨子人没有活动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建设村寨,我和当时的村干部、党员一起规划了一片公共活动区域,但规划的区域内有3户人家,经过党员干部上门协调和发动其他村民义务帮忙,这3家人顺利完成了搬迁,留出来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球场、社房和幸福亭。
     2022年,在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我们村实施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政府投入了400万元,对路面进行了改造,还新修建了排水沟、文化亭等,村寨人看到寨子越来越好,每户主动投入5-8万元,主动拆掉彩钢瓦、加高房屋,在房前屋后种上水果和鲜花,把自家庭院都整得漂漂亮亮的。
村子漂亮起来以后,我们曼烈村开始积极准备举办中老边民“国际老庚”大赶摆活动,在赶摆的时候,认识很多年的老挝亲戚朋友就会带着商品来曼烈参加大赶摆,我会邀请他们住在我的家里,也会把家里的摊位免费提供给他们,每次过来赶摆,老挝“老庚”最少都能有2000块钱以上的收入,卖得好的时候5000块没问题,我相信随着口岸的持续开放和发展,我们与老挝的交往交流会更加频繁和深入,中老之间的友谊也一定会万古长青。
 
 
西双版纳冒险邦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清答记者问
 
西双版纳冒险邦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清答记者问 赵嘉摄
 
      2022年盛夏时节的一天,我第一次走进达西利村民小组,穿过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发现达西利村西北侧有一座“虎头形”的石头山,非常适合开展攀岩竞技活动。经过了反复的考量和试验,我们的团队终于开辟了西双版纳首条热带雨林的攀岩线路。达西利作为距离中缅界河南阿河仅0.4公里的边陲村落,作为连接两国最近的攀岩场,为国内外攀岩爱好者提供了挑战自我、亲近自然的新场所,更是两国交流中以运动为载体的友谊桥梁。
      竞技攀岩作为“体育+旅游”新兴业态,是乡村振兴的新尝试。我们怀揣着创业的激情,积极开拓诸如民族融合创业、体育赛事创业、观光栈道创业、网络抱团创业等新颖模式,持续丰富乡村经济的多元化格局。2022年底以来,我们举办了多次攀岩活动,选手来自美国、法国、新西兰、奥地利、南非等国家,年龄从6岁到60岁。我们还把活动视频上传到国际攀岩社区网站,让海内外的朋友都能看到西双版纳、来到西双版纳、云游西双版纳、爱上西双版纳。
      在开展竞技攀岩活动中,让我觉得最骄傲的是,我们成功举办了“希望之星”全国青少年攀岩系列比赛,这就表示我们接下来可持续性承办以训练和竞技为主的青少年主题攀岩赛事。同时,我们积极与上海、南京、成都、天津的青少年攀岩队签约合作,与国家攀岩队联合开展活动。
     我们的项目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培训和就业的机会,他们在成为专业攀岩向导的同时,也成了家乡的骄傲和文化的传播者,不断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活力。村民们开设了农家乐,分享他们的哈尼族美食和热情。随着攀岩赛事、当地“嘎汤帕”“耶苦扎”等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赛、体验,激发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活力。2022年至今,到达利西旅游观光的人有6200多人次。
     今天是全国希望之星推广活动8.8“西双版纳攀岩日”主题活动举办日,借此机会,诚挚欢迎大家到景哈哈尼族乡体验攀岩乐趣!未来,我们将继续引入更多元化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徒步、自行车、探险和原创赛事等,打造室内攀岩馆,形成一套完整的户内外运动体验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攀岩组织及爱好者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攀岩赛事,邀请世界顶尖攀岩选手来西双版纳竞技交流,让这片充满挑战与神秘的土地成为攀岩爱好者心中的胜地,成为连接世界、展示中国乡村新面貌的重要窗口。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曼勒村小组村民玉旺扁答记者问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曼勒村小组村民玉旺扁答记者问 赵嘉摄
 
      自2020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同经营远山故事客栈,并开始拍摄傣族生活、美食、文化的短视频。我的初衷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将西双版纳的魅力分享给更多的外地朋友。没想到,一次偶然的视频发布,竟然获得了高达200万的曝光率。此后,越来越多的朋友通过我的视频了解了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于是,我开始了利用短视频宣传推广家乡民族文化的旅程,策划傣族美食的拍摄,并将这些内容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我们的家乡。
2021年,我参加了电商人才公益培训大赛,荣获全省电商人才“景洪之星”称号,随后,我有幸到北京参加电商人才培训。经过培训,我对电商和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我先组织了家人用社交媒体平台做直播带货,在拥有一定粉丝量和流量之后,召集村民和电商优秀人才,成立了西双版纳仓秸农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业创业。
     2022年,我们团队立足家乡生态绿色资源,通过网络在各大平台招募带货主播,共同为家乡的土特产品“代言”。目前,全网直接为我们直播带货的网络主播有2000多人,在各类平台挂货的账号达20000多个,带动农户2000多户。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直播行业,壮大直播队伍,积极打造属于我们团队的直播品牌,通过电商直播把更多的热带水果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开始与村里的手工艺人合作,帮助他们销售傣族服饰和傣锦等产品,不仅带动了村里的年轻人直播带货,还让一些中老年人学会了网上购物和拍视频,我的外婆现在也是一名直播带货的网络主播,大家开玩笑说我外婆现在比我还“红”呢。
     之后,我们也会继续对外展示西双版纳的美好,吸引更多人来了解西双版纳、热爱西双版纳、扎根西双版纳。(张宏坤 黄志民)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尹达天
 
          责任编辑:雷启玉
 
          审核:吴敏昆
 
            终审:主编尹绍平

(在浏览器打开可任意放大阅读本文图)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