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景谷智力帮扶帮出新路子-乡村振兴-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景谷智力帮扶帮出新路子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以前,我们的茶叶种植因为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价格低还找不到销路,群众的核桃也是没有销路,当地种植的经济林果换不来效益,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在景谷县公安局精准扶贫工程中,扶贫工作队积极出谋划策,带领我们走出去参观。现在,我们积极改造生态茶,成立核桃加工厂,逐渐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景谷县永平镇箐门口村委会芒竜村民小组茶叶合作社法人周小波高兴地告诉记者。

景谷县公安局局长邓建祖介绍:“扶贫攻坚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十三五’发展中最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脱贫的关键期。因此,景谷县公安局采取五个措施,通过抽调精干人手组成扶贫工作队、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宣传发动到提升群众致富技能、抓好扶贫产业对接、抓好精准扶贫等工作,切实推动了扶贫攻坚和‘脱贫摘帽’工程。”

组建精准扶贫工作队

从景谷县城东行50公里,就到了景谷县最大的坝区永平镇。永平镇位于鹅湖山北麓,是个千年古镇,自古便是商贾云集、“四省通衢”之地,宛若镶嵌在武夷山脚下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世居着汉、傣、彝、拉祜、哈尼、布朗等15种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和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大镇。最高海拔2148米,最低海拔774米,平均海拔在1110米左右。

从永平镇再前行50公里,就是景谷县公安局挂钩扶贫点——箐门口村委会。箐门口村委会地处永平镇西边,下辖17个村民小组,现有建档立卡户254户764人。

“因地处边远,道路基础设施差,生产生活条件差,产业单一,缺少发展资金、产业和技术支持。这里的群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压力。要逐步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

永平镇党委副书记、箐门口村第一书记侯朝和是景谷县公安局扶贫工作队队长,几年来,一直扎根在扶贫点,对辖区的情况了如指掌。

周小波是箐门口村委会芒竜村委会的茶农,自己种植了千亩茶园,也在几年前成立了景谷鑫耀茶叶合作社,合作社茶农的种植规模达到了3000亩。“但是,因为前几年茶农施用化肥和农药,影响了茶叶品质,茶叶既找不到好销路,也卖不出去好价格。村民种植的800多亩核桃,也因缺乏管理导致品质不好,没有收购商进来。群众的核桃要不摆在街天随便卖点,自己吃点,品质不好的就只好扔了。”

对此,周小波和茶农望着茂密的茶林和满山的核桃,脸上满是愁云。这满山的经济林果带不来经济效益,民族群众的生活无法改善,让周小波寝食难安。

“自从侯队长和扶贫工作队来箐门口村委会以来,民警深入村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针对建档立卡户实际情况,帮助解决贫困户急需的问题。经多方协调,组织了3场1000余人次的茶叶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群众的茶产业真正得到提质增收。”

同时,在扶贫工作队鼓励和支持下,周小波带领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种养殖经验。参观回来后,周小波明白了只有将现在茶叶合作社的茶树全部转变为生态茶,才能彻底提高经济收入。

“景东的生态茶卖的价格是我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克服了追求短期效益的狭隘想法,全面培育生态茶。现在,我们也开始了生态茶改造工程,茶叶不再施肥,只用有机肥和生态肥。对于以前喷洒农药杀灭杂草上害虫的做法,现在改用割草机清理茶树下的杂草。杂草没有了,害虫也没了存身之处。”

尽管生态茶的培育要有三年周期,但是,周小波和茶农们坚定信心,一定要对合作社的3000多亩茶林和附近其他群众的茶林进行生态茶改造。等培育完成,他们的效益将会翻倍提升。

“同时,扶贫工作队还协调农业部门,为当地群众进行了核桃种植技术培训,鼓励我们成立核桃加工厂,将周边村寨的核桃集中收购,深加工后再出售。这样,就避免了群众在采集和加工环节造成的品质下降问题,提高核桃收入。一旦收入增加了,群众种植管理核桃的积极性也会极大提高。”周小波介绍。

转变群众致富新观念

“在该村开发建设项目上,因历史余留问题,帮助联系和妥善协调解决好核桃种植老板与当地群众的争执问题;帮助该村创建‘平安村’工程,实现创五星目标;与村三委组织群众维修箐门口辖区帮东寨子至上、下本村民小组的连接公路1.5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整合资金5万余元。”

翻开侯朝和的扶贫日记,里面记录着他在帮扶点为民族群众做的点点滴滴:动员各村群众搞好村子清洁工程,为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支持开展建设新农村旧村面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隐患点的异地搬迁扶贫改造工作;向上级申报新农村示范村,起草村务工作规则、村规民约,规范村级管理制度……

侯朝和之前就是新农村指导员,一直扎根贫困村寨。自去年9月份景谷县公安局组建扶贫工作队以来,侯朝和又和来自政工室的孙速成、交警大队的李东魁、永平派出所的张富光、边疆派出所的杨勇,5个人开始了脱岗扶贫工作,长期扎根在公安局帮扶的三个村委会:箐门口、芒怕和崴里村委会。

在蜿蜒的澜沧江畔,海拔1700米的山顶上,矗立着一个以彝族、拉祜族和傣族为主的民族村寨,这里是芒怕村委会的新平掌村民小组。蒋凤坤从小就生长在这里,也是当地的养猪大户。早些年,村里出去的路都是一条蜿蜒的土路,坎坷难行。遇到阴雨天,更是一片泥泞,一步一滑,连拖拉机都进不来、出不去。

“猪要出栏了,但收购的车辆却进不来,猪就卖不出去。没办法,当时只好一家人赶着一群猪踩着雨水往外赶,等猪在泥泞中累得走不动了,就一群地趴在一片烂泥里,打死都不肯再起来。那时候,想哭的心都有了。无奈,只好再请人来帮着抬出去,一头猪要四个人才能用杠子抬出去,每人抬一次猪的工钱要60元。等卖完了一群猪,给了人家抬猪的钱,自己剩下的就没多少了。为此,前几年群众都不敢多养了,就养个三两头猪,过年的时候自己宰杀了吃,不敢靠养猪赚钱了。”

蒋凤坤感慨,因为村里没有通往外界的路,所以群众送孩子上学、买卖农副产品都困难。雨季来临后采摘的菌子,村民也没法及时卖出去,只好烤干了再卖。至于其他的致富之路,更是连想都不敢想。久而久之,不少群众就养成了等靠要的毛病。

芒怕村委会居住着7个少数民族,有14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710户265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08户899人,村里有茶叶、核桃、烤烟和养殖、种植产业。因基础设施差,导致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扶贫工作队了解芒怕村委会的贫困情况后,协调修建了通往新平掌村民小组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

“现在,我家养殖的猪达到了上百头,可以一批批地直接运往100公里外的景谷县城去卖了,价格也比以前高了很多,每年仅养猪就有15万元以上的收入。”

蒋凤坤高兴地说,同时,扶贫工作队还通过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灌输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和先进的致富理念。“扶贫先扶智”,让群众打开了眼界,以前的“输血式”扶贫也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目前,新平掌村民小组已发展到2600多亩茶叶、1600亩核桃和900亩烤烟。

“在去外地参观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根据当地的海拔,种植不同的经济作物。现在,家家户户聚在一起时,都是在互相商量着如何致富,民族群众致富的精气神焕然一新。” 蒋凤坤介绍。

提升群众致富新技能

永平镇崴里村委会属于半山区,距离永平镇56公里,县城106公里,海拔1010米,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124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蚕桑、桔子等农作物。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和采集松脂为主。

“虽然崴里村降水丰富,适宜于种养植。但是,多年来民族群众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致富之路。”崴里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刀光荣介绍,之前,村里也种植过芒果,但因为树龄较长,导致树大果小,而且种植的五六百亩芒果都是零星种植,不成规模。因为芒果品种老化,种植的芒果卖不出价格来。所以,村民们更懒得管理了,随意芒果自然生长。

崴里村委会有254户群众,其中一半是贫困户。在公安局扶贫工作队的鼓励和支持下,今年4月份,刀光荣组织村民去景东县参加新型水果的养殖培训和参观,获益良多。

“现在,引进新型的芒果种苗和嫁接成了大家的共识。参观学习回来后,群众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准备再增加六七百亩的芒果种植,和之前的芒果连成片,形成规模。”现在,村委会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申请到了芒果改造经费,已经开始对树龄较长的芒果树进改造。

“嫁接的新型芒果枝条,我们已经引进了一批。枝条的价格是80元每公斤,可以嫁接三四棵芒果树。这些嫁接过的树木,下一年就可以挂果了。之前的老芒果树,都要逐渐完成嫁接。有些失去改造和嫁接价值的老树,群众就砍掉了重新栽种新苗。”

在参加过两次大规模的培训后,崴里村委会的贫困群众掌握了很多致富新技能。如今,“山上种果、山下种豆”,已经成为民族群众的共识。

西番莲是一种成熟周期较快、收效快的水果,培训结束后,崴里村委会就种植了200多亩。这些西番莲的苗木,都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种植的。由公司给农户提供种苗,并提供种植技术,负责回收。“西番莲每亩能收入20吨,每公斤的价格是2元钱。计算下来,每亩的收入就在4万元。这样的收入,村民们都明白能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种植积极性特别高。”

刀光荣介绍:“另外,无筋豆也是只有3个月周期的优质蔬菜,公司收购价格也是每公斤2元,亩产也能达到20吨。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方式,给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劳力,现在都回来参与村里的种养殖了。”

 

产业扶贫无缝全对接

箐门口村委会附近的缓坡上,一栋栋安居房正在紧张地施工。这里是箐门口村委会骂过二组和骂过三组的安居房建设工地。之前,这两个村民小组住在距离这里2公里的山坳里。因为那里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所以在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队争取到了将这两个村民小组整体搬迁的项目。

“这两个村民小组共有39户人家。在整体搬迁安置中,本着零星安置和叉花安置的方针,有8户群众自愿安置在了其他地方,所以其他的31户群众整体搬迁到了这里。这个位置靠近公路,附近有小学,供水供电设施齐全,是群众比较满意的地方。”

侯朝和介绍,现在正在紧张施工的安居房,到11月底将全部完工,元旦前民族群众将全部搬进去。“对于搬迁群众的牲畜饲养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前也都做了整体规划。再过两个月,这里将街道整齐,路灯通明,一个崭新的民族村寨将出现在大家眼前。”

45岁的李先文是骂过二组的群众,是位建档立卡户,现在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上高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要不是国家补助6万元给我建设安居房,我这辈子都怕是住不上新房子。”他高兴地说,因为要将房子建设得好点,他还贷款6万元,准备15年内还清。“虽然有点贷款压力,但做好种养殖,估计几年就能还清贷款了。”

余小明个子不高,今年才24岁,但已经在箐门口村委会担任了4年的副主任职务,也见证了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扶贫攻坚中给民族群众带来的帮助。

“在督促安居房建设和整村搬迁建设中,扶贫工作队民警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经过五六次大规模的种养殖培训,鼓励民族群众走出去,从外面学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增强群众主动致富的信心。同时,因地制宜,为民族群众引进了适于种养殖的产业,将这些产业和民族群众实行无缝对接,让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致富门路。另外,引进的高产水稻等作物,也在逐步扩大种植面积,让群众尝到了甜头。”

余小明介绍,此外,坚果的种植在整个箐门口村委会也在逐渐普及。因为不愁销路,所以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村里的3000亩生态茶的改造提升,也在同时进行。“这些精准的扶贫模式,确保了建档立卡户的彻底脱贫和不再返贫。也因此,民族群众和公安民警建立了越来越和谐的警民鱼水情。”

确保群众脱贫

“在推进景谷县‘脱贫摘帽’工程中,景谷县公安局挂钩了永平镇的687户建档立卡户。为了确保扶贫攻坚工作取得彻底成效,公安局在派出5名民警脱产帮扶挂钩的3个村委会外,局党委和全局200多名民警,均各自和自己的帮扶对象结对子,形成了全局全力帮扶贫困户的氛围。同时,先后分三批进行入户调查,摸清了建档立卡户的实际困难和帮扶办法。”

侯朝和介绍,为确保贫困户脱贫,工作队积极将辖区情况向党委、政府对接,并整合辖区产业规模,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产业配套和扶持资金。

在争取到相关经费后,不是像以前一样分到各家各户,而是集中起来这些资金,鼓励群众组建农业合作社、茶叶合作社、核桃加工厂,帮扶这些村集体和合作社带动全体群众发家致富。同时,将这些资金作为原始资金,为群众送去猪仔、果苗,为群众铺开一条致富路。

这些措施的实施,让贫困山区的产业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和循环发展的道路,确保了群众脱贫后不会再返贫。此外,景谷县公安局还积极申请到200万元资金,用来改造老村寨,打造农村新亮点。

说起到建档立卡户家走访时的情况,邓建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那户群众家里连坐站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在院子里站着聊天。看群众饭桌上,就只有一个菜;院子里空荡荡的,连头猪都没养。群众说,想养猪,但没钱买猪仔。再问他没养点鸡鸭?群众随便往墙边一指,说:“倒是养着呢。”大家顺着他的手指看了半天,才发现在墙角趴着两只小麻鸭,还病恹恹的。

所以,在后来的扶贫工作会上,邓建祖要求大家扶贫一定要做到实处,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工作,一定要彻底帮助困难户脱贫。大力给群众灌输致富技能,改变群众落后消极意识。扶贫工作要做到有思路、有办法、有保障。

“在对芒怕村委会的帮扶中,景谷县公安局积极落实各级、各部门扶贫政策及项目;争取国家扶贫项目,改善民居环境;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打造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引导各村民小组大力发展种植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项目支撑实施村道路硬化工程,彻底解决全村行路难问题,协助实施安全饮水项目和实施庭院建设,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邓建祖介绍,针对已搬迁的农户,给予养殖业、种植业扶持,加强技能培训;引进有关企业投资,重点打造几个龙头产业;针对地质隐患点的村民小组,借助国家项目采取异地搬迁扶贫,彻底解决村民住房每年出现拉裂或沉降的现象;对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执行国家政策采取低保兜底解决。

扶贫工作中,景谷县公安局还非常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把基层党建工作和基础扶贫集合起来。把一些懒散软弱党支部转变成群众致富的带头堡垒。现在,很多基层党组织带头发展经济,带动了民族群众的共同致富。记者 王耀 张密 通讯员 罗启荣)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