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 剑川县深山里的新希望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一大早,分管扶贫工作的杨副乡长邀约我去牦牛山,我欣然答应。在全省开展的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中,我被抽调到弥沙乡开展动态管理驻乡镇督促指导工作,按县委的要求,驻乡督导组要对此次动态管理工作中确定的各类对象和人员进行实地质量抽查审核。工作开展近三个月以来,为确保贫困对象识别工作的精准,我们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几乎跑遍了全乡的大小村寨,早就有去牦牛山对群众进行走访的打算,今天终于有机会成行,于是,几个人匆匆吃了早点便整装出发了。
汽车沿泥泞蜿蜒的公路前行,早晨的山间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弥沙乡通过多方整合资金,于2015年底修通了通往牦牛山总长9.7公里的公路,这是一条与外界联接的纽带,让牦牛山从此告别了与世隔绝的历史。
翻过山顶,远远望见一座座低矮的房子散落在半山腰,石棉瓦的屋顶,土坯墙体和垛木门面,这就是牦牛山群众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到了村子后,社长沙文学热情地迎了出来带着我们挨家开展入户调查并边走边向我们介绍着村里的情况。
牦牛山自然村位于弥沙乡东部,与沙溪、羊岑接壤,平均海拨3100米,居住有彝族39户1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非建档立卡1户。当地种植的作物有马铃薯、苦荞、燕麦、芸豆,长期以来都是广种薄收,没多大的经济效益,前些年大多靠政府救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维持生计,近几年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帮扶,全村40多个青壮年逐渐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务工收入成为村里主要的经济来源。
闲谈中我们来到了村里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排排整齐的砖混结构平房,错落有致,一户有5间,建筑面积每间90.54平方米,结构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2016年,政府安排了该自然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39户,建设地点分别在牦牛山和大坪子两个点。目前项目已完成了主体工程,并已通电通路,工程进入扫尾阶段,计划10月底将全部入住。
离开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时社长沙文学感慨地说道:“我们这儿能修通公路、通上电灯,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修路、送电,想想年底还要搬新房,心里对生活充满了无限希望。这些年,像你们这些县乡各级干部都来我们这儿进村入户开展扶贫,把我们当亲人一样对待,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事,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我们自己也要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努力与贫困作斗争,争取早日脱贫,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和政府,不辜负你们的辛勤付出。”
入户过程中发现几乎每家门口都会有这样的塑料瓶,经了解得知是用来装饮用水的。当地最困难的要数饮水问题,村里缺乏水源,平时的饮用水要到离村子1.5公里处的地方打,用塑料瓶装好后人背马驮回家。由于严重缺乏水源,水利设施几乎为零,一直以来这里的农业生产都只能靠天吃饭。
离村里1.5公里处的唯一的一口水井,是由地表水渗流形成的,多少年来全村就靠这口水井赖以生存,每到旱季水量还会减少,有时打一次水都需要等上好几个小时。沙社长说挖通了公路后情况有所改善,现在村里有条件的农户还会到4公里以外的大坪子拉水。
针对该自然村严重缺水的情况,乡党委政府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将该自然村的人饮工程列入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通过多次勘察,初步确定了水源点,并在村内建设了1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个,完成了输水管线的测量和设计等前期工作,计划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力争让群众早日喝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
村里上学的小孩有10多个,初中和小学都要到乡政府所在地的中学和小学里面读,周末学生回家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今年乡上新建了一所中心幼儿园,有5个小孩已报了名,马上就要开学了,但由于路途遥远,孩子只能一星期回家一次,村里各家正商量着在幼儿园周边找个合适的地点,然后派大人来集中轮流照看。
沙国华一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人口四人,其女儿和儿子俩姐弟今年在乡上的中学里读初三,两个人的成绩在班上都是数一数二,还是班里的班干部。在我和他们交谈的过程当中两人都略显羞涩,但稚气的脸上满是坚毅。姐姐说父母亲都只是小学文化,不识几个大字,一直在大山里过着刀耕火种的贫苦生活,从小父母亲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姐弟身上,一直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改变命运。我们深知自己的条件很艰苦,远远比不上人家,唯有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争取走出去,等以后学到知识再回来好好改变家乡面貌。几句朴实的话语透着满满的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家里有3间简陋的平房,左右两间是姐弟俩的书房兼卧室,里面的彩条布是作为顶部防尘和墙面挡风用的,姐姐的房里挂着张纸,上面写着“认真、刻苦、坚持”,弟弟房间里贴着“持之以恒”四个字。房间极其简陋,但干净整洁,透着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
中间的房间里,斑驳的土墙上面贴满了奖状,见证着姐弟俩求学路上的努力和汗水。我在这面墙前伫立良久,是啊,由于长时间居住在的封闭大山里,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缺乏知识缺少科技,牦牛山的老一辈守着大山过着清贫的日子年复一年,而他们的下一代怀着对知识的渴求,正朝着他们的目标,履行着他们的诺言。他们的愿望就是要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改变贫穷走出困境。这就是牦牛山的明天,这就是牦牛山的希望。
居住在大坪子的杨金旺今年47岁,家中五口人。其长子杨永华28岁,2015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三年的公务员考试未能如愿,在家发展养殖业,今年5月份成立了弥沙永华养蜂专业合作社,现养殖蜜蜂90多窝,山羊30多只。他说大坪子这里生态环境较好,通过今年尝试养蜂,目前他大概采了50多窝就收获了600多斤的蜂蜜,照此看来,养蜂产业的前景可观。现在周边群众看他发展已初有成效也积极效仿开始养蜂,并有几户要求要加入他的合作社。他满脸高兴地说道:“我的愿望就是通过自身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村子共同致富,相信过不了几年,我的合作社一定会逐渐发展壮大,希望早日带领村民共同闯出一条致富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开展扶贫攻坚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牦牛山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党和政府扶贫成效的有力见证。政府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同时,随着全县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将会进一步提高群众素质,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离开牦牛山的时候,天下起大雨,由于公路是新开挖的,路况不好担心路滑,我们便提早下山。回去途中,想起此次走访中的所见所闻,不禁感慨万千。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扶贫工作者,也许所做的工作那么微不足道,但牦牛山人的这种人穷志坚,身在逆境但乐观豁达仍然奋起抗争的大山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使我深切地感觉到无论我在脱贫攻坚的这条路上付出多少艰辛,流多少汗水都是值得的。我想我们每一个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都应该认真思考,积极为脱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更应该以能参加这场脱贫攻坚大战役为荣,撸起袖子加油干,认真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竭尽所能。相信今后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加上群众的自身努力,牦牛山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文章来源环球游报)
—— 作者 李玉成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考察黑龙潭公园2024/11/23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企业进校园”交流座谈会2024/11/23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举行2024/11/20
-
【原创文章】 文友挥毫竞技雅“战”2024/11/19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盈江2·4万亩再生稻喜获得丰收 新增粮食330万公斤 新增产值350万元2024/11/18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一行走访春雨奇石文化城2024/11/17
-
陈本善为武警云南总队不孕不育症官兵和家属诊疗2024/11/16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赵晓强一行走访石材企业2024/11/11
-
云新发布 | 德宏:改革驱动发展 全方位提升边疆新风貌2024/11/08
-
【原创文章】 写作与治学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