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全力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乡村振兴-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云南:全力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

2025-01-13云南民族旅游网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大扶贫格局,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十大攻坚战”,确保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取得完胜。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关系到云南省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何打赢这一场硬仗?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云南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军令如山、责任如山,持续受到两会场内外广泛关注。“报告高度关注了云南脱贫攻坚,提出的十大攻坚战非常符合实际,抓住了要害”“报告中脱贫攻坚的份量很重,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报告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立下了军令状,拿出了真举措。”云南,正全力以赴抓扶贫、奔脱贫,确保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取得完胜。

  聚焦薄弱环节

  强化精准帮扶

  报告提出,要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脱贫振兴、守边强基、迪庆怒江深度贫困脱贫“十大攻坚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很多新提法。比如,在对未来五年的工作部署中提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年度工作中提出‘打好十大攻坚战’。这些提法都是第一次出现在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工作推动上也有很多新的要求。”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张懋功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发布会上说。

  “确保完成国家规划1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启动实施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35万人左右;扶持专业合作社6万个,转移就业85万人,推动产业就业扶贫措施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贫困户全覆盖;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护林员等项目和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带动20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报告首次将“十大攻坚战”落实、落细、落准,提振信心、催人奋进。

  从云南的实际出发,过去五年,云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扎实推进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建立健全责任落实、资金投入、考核评估等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四到县”改革,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0.8亿元。实施异地搬迁、产业、教育、健康等精准扶贫措施,扎实开展迪庆藏区、怒江州、镇彝威革命老区等脱贫攻坚行动,“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沪滇、粤滇扶贫协作机制推进。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万人,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然而,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云南,仍然有超过300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部分深度贫困县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因素,云南省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仍然突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不足,贫困人口能力素质较弱等多种因素叠加,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部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黄云波说,报告明确要求把“精准”全面贯穿到脱贫攻坚各环节、各领域和全过程,为制定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等十大攻坚战把脉定向、对标定位。

  “云南省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重点和难点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所以聚焦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就尤为重要。”省政协委员刘寒雁也表示,在教育扶贫方面,这些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辍学率相对较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就是要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受教育水平,这包括学龄儿童和家长的受教育意识。“既然扶贫已经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知识培训和技术传播也应该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她建议,与当地政府的脱贫攻坚规划相结合,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文化知识辅导和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户“愿意学、学得会、能上手”,是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手段。要以县为单位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项目“需求包”,由省级部门进行资源统筹调配,引导支持扶贫专业人才制定对口的培训课件包,以网络培训与专人辅导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宣传推广,尽可能让求知需要与知识供给相匹配。

  关注稳定脱贫

  提高脱贫质量

  报告提出,要对标对表中央政策,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确保完成145万贫困人口脱贫、27个贫困县摘帽任务。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报告与时俱进地将高质量发展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在部署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时就明确提出要将全力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高质量发展如何体现在扶贫工作上?“正如报告中所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才算是真正的高质量扶贫。”黄云波指出,高质量脱贫核心在于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要从注重扶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从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由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并重转变。

  报告明确,全力提高脱贫质量,要下足“绣花”功夫,做实做细贫困对象动态管理,落实分层分类、因人因户因致贫原因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建立促进贫困群众根本脱贫、长远脱贫的体制机制,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同时突出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功,消除等靠要思想,从政策和帮扶措施方法上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斗志,实现稳固脱贫。

  “要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就要扶志、扶智同步走,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扶贫,稳定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和三保障。还要加强动态监测,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省扶贫办党组成员施榆兵说。

  省政协委员李忠木表示,报告中提到的“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非常到位。扶贫是长期的系统工程,短期物质上脱贫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扶志的同时,更要帮助贫困户建立脱贫的自信心,提升脱贫的自觉性和延续性。而建立自信不只局限于贫困户和扶贫干部,而是自上而下整体提升。

  那信心从何而来?“从教育入手,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贫困户切实掌握致富路径。在校园中也要增加自信教育的内容,可以将自信的传播加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还可通过树立脱贫先进典型、同村或同乡农户结对帮扶、先富带动后富逐步提升自信。”

  省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汝利则指出,在扶贫工作中,少数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主动作为不够。而有的贫困群众还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时扶贫领域作风顽疾尚未根除,部分地方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应对文件,检查督促不准不实,资金使用管理、项目安排实施等方面还不够精细精准,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作风尚未完全转变到位。

  2017年全省共排查扶贫领域问题25564件,移交问题线索12793件,处理问题线索6122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33人。通过持续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一批扶贫领域的突出问题得以推动解决。

  因此,报告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纪律作风保障方面有针对性地强调,要狠抓专项治理,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实质性整合,建成扶贫资金全程在线监管系统,全面开展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全面公开县级扶贫资金分配情况;严格监督考核,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强化跟踪问效和审计监督,坚决防止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严肃查处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的行为,确保高质量脱贫。

  完善协作机制

  构建大扶贫格局

  报告提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大扶贫格局。

  按照“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广东所能”的原则,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和“携手奔小康”行动实现88个贫困县全覆盖,2017年云南省与两地分别签署扶贫协作协议65个、17个,分别落实帮扶资金10.07亿元、2.87亿元。同时, 不断深化人才交流,云南省全年共选派364名干部赴上海、广东挂职锻炼,沪、粤两地共计32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云南省开展智力帮扶,为加深两地间的交流合作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

  “携手奔小康行动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工作措施还需细化。” 黄云波说,比如产业合作领域还有很大拓展空间,特别是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高原特色农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人才特别是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交流的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同时,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充分用足用好上海、广东的帮扶之力。

  他介绍,2017年实施沪滇协作项目217个,到位资金324.3亿元,同比增长94.3%,带动了一批贫困人口脱贫。新沪商、兴业证券在彝良县两个贫困村投入1900万元解决贫困群众住房、上学、看病的困难,还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珠海农控集团、华发集团等6家企业到怒江开展产业帮扶,投资帮扶资金3500万元。全省1789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挂包帮”定点扶贫,59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7068支,第一书记6512名,2066个贫困村有了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5家企业集团到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资金32.5亿元,带动11万贫困人口脱贫。

  何汝利也表示,巩固“大扶贫”工作格局,不仅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强定点扶贫和“挂包帮”,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提质增效,强化上海市各区和广东三市与云南相关州(市)及其所属贫困县(区)和部门之间建立相应的对口合作机制,全面构建省级统筹、州市推进、基层落实的扶贫协作格局。同时,做好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宣传动员,发挥社会扶贫网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在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中,社会扶贫也是一个关键点。但从现实来看,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力度还不够,方式还有待完善。代表委员建议由政府主导,搭建需求信息平台,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介入,通过招募志愿者、提供公益性活动项目等方式,吸引更多爱心力量参与接力棒式的意识扶贫、知识扶贫和技能扶贫,逐步建立全方位、综合性、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深度贫困地区必能实现永久脱贫的攻坚目标。(记者 李承韩 段晓瑞)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