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谷:木兰化石发源地,象脚鼓舞敲响时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编者按:
一部名为《帕召抵混》的古籍,堪称“傣族史书”。这些傣族古文字记载了两千多年前的传说故事,勾勒了早期历史中景谷一带傣族先民们生产生活的面貌。
开挖盐井,汲取地下天然卤水,用大火熬煮,最终获得丰富的食盐,这是记载中傣族先民们掌握的一种生存智慧。景谷的一座小村庄中,匠人们沿用着世代传承的古法熬盐技艺,这座村庄故而得名“香盐村”。
傣族的先民们因为此地盛产食盐,过着富足的生活。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勐卧”,傣语意为“盛产食盐的平坝”。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云贵高原上的南诏政权,据守着广袤的洱海地区,为了巩固治理,在古勐卧之地夯土筑城,定名威远。这座已经消逝的古城池,位于今景谷境内威远镇一带。
唐朝时期,威远城扼守着通往滇西南以及东南亚诸国的交通要道,被视为“南大门”。198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从此这片土地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千景之谷·花朝水悦”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2023年采花泼水节期间,走进景谷,探秘景谷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以包容万物的雄浑气势,向南奔流,穿过横断山脉的峡谷;当它邂逅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的云南西南部的丘陵盆地后,便滋养出一条盛产茶叶的黄金地带——普洱茶区。景谷,就位于这片茶区的腹地。
东汉时期,普洱茶区就开始种植大叶茶,至清代已是闻名天下。
1978年,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景谷植物群化石被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公布,在地质考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纪”,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也是唯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区系,仅见于景谷盆地芒现村民小组,距今约3540万年。
北纬23°31'21",东经100°42'22"——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芒冒村委会芒现村民小组,中国宽叶木兰化石发源地。这里,还有一项流传已久的民族舞蹈——“象脚鼓舞”。
2001年,俸正良带领着景谷“象脚鼓舞”表演队,在北京参加了“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并一举摘得桂冠,从此博得了“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景谷象脚鼓舞”的美誉。2013年,景谷的象脚鼓舞被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说到象脚鼓舞,就离不开象脚鼓;而芒现村,就有一个传承了三代的市级非遗传承项目“象脚鼓”制作世家——爷爷谢红星,孙子谢文平(岩春)。
铿锵鼓声,牵绊三代人的传承
以象脚为形做鼓,执鼓起舞,动作或粗犷有力,或灵巧飘逸,节奏鲜明,不拘形式。这是景谷傣族最为悠久、流传最广的舞蹈——“象脚鼓舞”。
传说,古时因为一条蛟龙作祟,使得傣族饱尝了洪水之患。后来,人们合力杀死了蛟龙。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剥下蛟龙的皮,仿照大象的脚做成“象脚鼓”,用来表演鼓舞。这就是象脚鼓舞的由来。
景谷象脚鼓具有无穷魅力,其鼓声铿锵有力、响彻云霄,场面气势恢宏。
象脚鼓舞反映了傣族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的遗存,体现了傣族的生态审美意识,更是傣族温柔淳朴、热情包容性格特征的体现。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傣族象脚鼓舞还具备祈福禳灾、恭喜祝吉、精神慰藉、保存民俗、休闲娱乐等功能,与嘎光舞、孔雀舞、白象舞等其他民间艺术,以及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的舞蹈均有着密切关系。
若干年前,江西的一支谢姓家族,因故迁徙到“千景之谷”,发现这里植被茂密,易于生存,遂在这一带逐渐定居下来。随着子嗣繁衍,支系逐渐往外扩散,其中,谢红星辗转到了芒冒一带,靠铁匠、木匠和石匠手艺谋生。这个来自江西的手艺人,在这一带非常受欢迎,不久在本地成家立业,后来生有两男两女,家庭和谐幸福。
在芒现定居后,谢红星发现当地的傣族鼓舞是当地居民离不开的日常,就尝试着做象脚鼓,挣钱补贴逐渐增加的家庭开支。有木匠基础的他,逐渐学会了象脚鼓的制作技术。随着手艺的不断磨炼,制作技术渐臻化境,来请他做象脚鼓的人越来越多。
到后来,景谷周边的很多寺庙里,都有了谢红星制作的象脚鼓。
每年傣族的节庆里,当地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古老民俗活动,名为“赕白象”。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将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竹制白象迎入寺院和庭院里,以虔诚的祝福,感恩上天的赐予。每年上百场“赕白象”活动,是这方山水间的绚烂风景,向世人展示着云南景谷的独特风韵。
每当看到“赕白象”的队伍里,所用的象脚鼓多是自己制作的;听着激越高昂的鼓声,笑意就在谢红星的眼角绽开,如菊花般逐渐弥漫开来……
他手里,还牵着几岁的孙子谢文平。经常,孙子会撒娇地摇晃着他布满老茧的大手,他就宽厚一笑,将孩子举起来,坐在他的肩膀上,指着鼓舞队伍里的象脚鼓,给孙子介绍哪些是出自他的手。
“长大后,像爷爷一样做出更多、更好得象脚鼓,让每次‘赕白象’时的鼓声,能敲得更响……”一颗传承的种子,已经在小文平的心里播下。
磨砺岁月,最好的传承是生活
象脚鼓是傣家人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象脚鼓舞也是傣族群众在喜庆时刻必不可少的节目。但是,要做一只象脚鼓,却工序繁多,历时较长。
“一支象脚鼓的制作大约30道工序,历经1个月方能完成。”谢红星老人介绍,首先是选材;传统的象脚鼓选用椿木木材,但如今椿木被列入国家保护树木,所以现在广泛选用的是芒果木与水冬瓜木。
选好材便要塑形,将木材雕出象腿的样子,并掏空内里使其空心;鼓面选用黄牛皮,其中又经历了选皮、清洗、风干、裁剪等数道手工工艺。之后才是彩绘,将象脚鼓绘上代表民族元素的图案,刷上保护的面漆,最后才是蒙面、调音、打磨毛皮等收尾工序。
“一支好的象脚鼓,敲击的声音应该是浑厚、宽广、响亮的。”
这句话,是谢红星老人对自己做出的象脚鼓的评价和要求。
从小,谢文平就看着爷爷一天天地做象脚鼓。小时候,只是看,后来稍微长大点,也可以帮爷爷做点雕琢象脚鼓空心的小活。耳濡目染之下,逐渐掌握了制作象脚鼓的全套技巧。但是,做象脚鼓的工序之多、历时之长,让谢文平这个初生牛犊还是静不下心来;毕业之初,还是选择了闯荡社会。
后来,他了解到,家乡会制作象脚鼓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好的技艺逐渐失传了。于是,2016年,他选择回到老家,踏踏实实地跟爷爷学习做象脚鼓的窍门。很多时候,爷爷还是让他从最初的凿鼓心开始。
每天反复地雕琢外形,抱着木头不停地凿,整个过程很重复很枯燥,没有耐心是坚持不下去的……每次,爷爷经过他身边,看他一身木屑地在雕琢着,总会意味深长地淡淡一笑。
有时候,谢文平也会抬起头来,擦把汗,回报爷爷一个微笑。一段时间后,爷爷才慢慢将做象脚鼓的全部技巧,教给了他,使他豁然开朗……
现在,越来越多的象脚鼓舞团队,来预定他的象脚鼓;同时,校园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他的象脚鼓……他的制作技艺,也逐渐走向精湛。
随着时代的发展,谢文平的想法也在与时俱进,尝试做些文创产品——把大的象脚鼓缩成小的象脚鼓,把它变成一种送人的小礼物,可以随身携带的装饰品。这样,傣族的象脚鼓文化,也就能推广得更远,让外面的人了解傣族的民族文化。
象脚鼓和金水漏印都是傣族的非遗技术,谢文平将两种非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个产品两种传承,并且很好地将它产品化和现代化。
他知道,最好的传承是生活,非遗的创新要融入生活中去,让挂在墙上的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看见的是生活,传承的是文化——这,是谢文平的念想和愿景。
文/张密 王琳 图/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尹达天
审核 吴敏昆
终审 尹绍平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考察黑龙潭公园2024/11/23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企业进校园”交流座谈会2024/11/23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举行2024/11/20
-
【原创文章】 文友挥毫竞技雅“战”2024/11/19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盈江2·4万亩再生稻喜获得丰收 新增粮食330万公斤 新增产值350万元2024/11/18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一行走访春雨奇石文化城2024/11/17
-
陈本善为武警云南总队不孕不育症官兵和家属诊疗2024/11/16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赵晓强一行走访石材企业2024/11/11
-
云新发布 | 德宏:改革驱动发展 全方位提升边疆新风貌2024/11/08
-
【原创文章】 写作与治学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