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三)-民族经济-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第三篇 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以云贵高原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的特色生物资源为基础,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适度规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

第十章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一、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关键,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强社会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严防耕地“非农化”和撂荒。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高标准推进红河州、保山市隆阳区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庄园、绿色经济示范区示范带建设。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以农户为基础,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营管理规范、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家庭农场。规范各类专业合作社建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把合作社建设成归属清晰、运行规范的经营主体。以增强原料保障、推进技改扩能、加快市场拓展、鼓励创新融资、完善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聚集为重点,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合作、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精准培育计划,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

第十一章创新农村产权制度

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和粮食流通改革发展。

一、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幅提高土地流转规模占承包地面积的比重。积极培育农村产权市场,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激活农业生产要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推进水资源产权、水利财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严格落实家庭承包经营权,提高林权证确权到户率和发证率。完善林木权证发证工作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全力推行非林地林木权证发证及抵押贷款工作。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统一的林权流转市场,实现全省林权流转及林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探索建立林权收储机制,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完善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覆盖全省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和监管制度,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确、政策体系健全、人员精简高效、资源监管分级实施、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实现减负、搞活、增收、促发展的目标。

三、推进农垦和粮食流通改革发展

以保障天然橡胶战略地位和粮、茶、糖、果蔬等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推进国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不断增强农垦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农垦规划与各类有关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与协同推进。加快垦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建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把农垦建设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力量、国家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建设的骨干力量、农业“走出去”的先行力量、促进边疆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鼓励各地各类粮食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民营粮食企业和粮食经纪人发展。鼓励粮食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大力推进供销系统综合改革,努力把供销系统建设成为农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第十二章完善农业要素支撑体系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大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传统优良品种的保护力度,加大新品种引进、选育力度,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种子和林木良种生产基地,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品种原良种场建设,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壮大良种产业。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广,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和良机配套。强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强化科技进村入户服务。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机制和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整合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科技资源,构建支撑和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实施普洱茶、蔗糖、花卉、中药材、橡胶、咖啡、核桃、油茶、果蔬、肉类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工程和项目。支持楚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园区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研发和推广适宜山区半山区的农机设备,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培养农机手提升作业素质及水平。到2020年,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

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上图入库、统一考核”的原则,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机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滇中粮仓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加快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和中小河流治理,扎实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水网建设,加快灌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深化水价改革和灌区管理机制创新。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400万亩。

三、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制定和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高原特色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12316”农业信息服务热线、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和金农工程等作用。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利用工作,开展重点流域、大型水库、干旱地区和粮食生产、生态建设等重点区域增雨(雪)作业,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和农业减灾防灾能力。

四、加强农产品新型物流体系建设

加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集散地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烘干、预冷、加工、储存、检验检测、运输、配送、金融、信息等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鼓励和支持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构建跨区域、覆盖全国大中城市、向国际市场拓展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继续推进农超、农校和农企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和产销对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业态。

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以保护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坚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和投入方式,有效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强化以县为平台的涉农资金项目整合,打捆使用、重点投放,放大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可将直接投资和补助转化为公司制项目资本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改进农业补贴制度,统筹考虑农业实际、省级财力和世贸组织规则等因素,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提高精准性、指向性和政策效能。

强化金融支持。加大金融信贷投入,每年涉农信贷增幅要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落实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继续实施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百行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培育发展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型“三农”金融组织。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三权三证”为主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建立“三权三证”新增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奖励机制,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新三板”挂牌和债券融资,鼓励股权投资基金服务“三农”。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保险和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各项有关农业龙头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保障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畜牧业生产、休闲农业、农产品基地、农业公共服务设施等必要的用地需求。对农业、林木培育和种植、畜牧业、渔业生产用电、农业灌溉用电以及农业服务业中的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强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品牌注册、质量认证、政策法规、信息服务、检验检疫等方面的支持。

第十三章增强农业产业协调融合发展能力

坚持稳粮、扩经、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强化营销链,提升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推进农业产业内部协调发展夯实高原粮仓

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和各项补贴政策,完善省级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强化科技增粮措施,深入实施粮食百亿斤增产计划,重点推进70个粮食产能县、市、区基地建设,改进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打造西南粮食安全基地,建设境外粮食生产和边境粮食贸易及转运基地。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粮食自我平衡能力。

做精特色经作。抓好优势农产品和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向最适宜区聚集发展。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千百亿计划”,以做精做优为导向,改造提升烤烟、蔗糖、茶叶、橡胶、蚕桑、油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蔬菜、花卉、咖啡、食用菌、中药材、水果、辣木、玛卡等新兴特色产业。利用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加大野生植物培育利用。加强特色经作基地通水、通路、通电、通信、水土保持等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冬季农业开发,提升特色经作效益。

壮大山地牧业。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健全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扶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努力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南方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生猪生产基地和畜禽产品加工基地。

提升淡水渔业。加大以“六大名鱼”为主的土著鱼类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罗非鱼、鲟鱼、鳟鱼等特色养殖。充分利用大型电站库区,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发展标准化网箱养殖,提高渔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加快形成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物流、商贸业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做强高效林业。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木本油料基地。在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核桃、坚果、油橄榄、油茶、青刺果、花椒、印奇果等特色经济林,促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木本油料产业的精深加工,加快推进速生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动珍贵林木、观赏苗木、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开放农业。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建设一批外向型优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加工物流园区和种子种苗繁育生产基地。启动农业产业跨境经济带建设,在边境沿线和周边国家建设一批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和示范基地、监测站、示范中心,打造中国面向东南亚农业标准、技术输出枢纽。加强与周边国家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合作,推进跨境动物区域化管理及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共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融合平台、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咖啡、核桃、茶叶、果蔬、橡胶等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由单纯的种养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拓展,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顺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趋势,以生态文化产业园、农业庄园、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为载体,依托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村落民俗、山水资源、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村生态、景观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从物质向精神文化功能的拓展。

第十四章促进农业绿色安全发展

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鼓励节水、节地和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绿色安全发展。

一、加强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规范包装标识。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加大涉农商标保护力度,持续打造“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云系”整体形象,提升品牌效益和精深加工附加值。健全高原特色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

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制度。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农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保障农产品产地安全。加强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严格实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鼓励质检机构开展社会化服务。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人员、设备,保障运行,探索建立行政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制度。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达到93%以上。

三、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治理

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以(小区)联户沼气为载体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启动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推行秸秆全量化利用。开展区域性残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减少农田残膜污染。因地制宜实施农田轮作和休耕制度。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增施有机肥,规范农药使用,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确保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着力抓好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农业外源污染防控和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

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农田排灌设施。全面推进节水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提升精准灌溉水平。推广各种间作套作及稻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型复合种植。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示范。

专栏7 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工程

农业小巨人打造工程。围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原料保障、技改扩能、市场拓展、融资体系、产业聚集等为重点环节,以培育壮大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为目标,确定50户重点培育对象,进行分类指导、连续扶持。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达到100户,农业小巨人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

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昆明、西双版纳等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配套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到2020年,水稻、玉米、马铃薯、麦类、豆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产业化开发比例达到30%以上;水产苗种自给率达到85%以上;商品林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700户以上,家庭农场达到2万个以上,合作社达到4万个以上,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50万人以上。

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打通融入国家“北粮南运”西南粮食物流通道,新建20亿斤仓容,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26亿斤仓容,增设1516个粮油应急供应点,建立健全省、州市、县3级粮油检验监测机构,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打造无形粮田,减少农户储粮损失。

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工程。推进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50个以上现代农业、林业重点县,培育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00个以上。建设6000万亩以上特色经作基地、100个万亩高原生态牧场、100万亩以上以库区为主的高原生态渔场。

林下经济发展工程。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实施立体复合经营,重点培育昭通天麻、文山三七、南华野生菌以及云南石斛、云南草果、滇重楼等林下经济品牌。力争到2020年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以上,建设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0个以上,林农林下经济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红河北部、玉溪、德宏、大理、西双版纳、楚雄、保山、丽江、昆明、曲靖、普洱等州、市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比重达到40%以上,文山、临沧、昭通等州、市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比重达到30%以上。

灌区建设工程。积极推进12个续建和2个新建大型灌区、90个重点中型灌区及特色小型灌区建设,完善农田排灌设施。

云南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工程。到2020年,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00个以上。

现代饲草料产业建设工程。按照“提高门槛、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加强监管”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猪禽饲料、草食动物舍饲半舍饲养殖配套的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精料补充料产品。打造饲料企业集团。探索饲料加工企业与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基地产销合作途径,推进饲料工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工业饲料使用率。到2020年,建成优质人工饲草料地2000万亩,工业饲料产量达到850万吨、产值达到350亿元。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每年选择10个县市、100个乡镇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形成一批融合发展模式和业态,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推进试点示范县乡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升级。

农业生态治理工程。恢复草原生态,提升产能,划定禁牧草原3000万亩,建成草畜平衡草原15000万亩,划区轮牧、休牧1000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场(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饲料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当季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跨境动物区域化管理及产业发展试点工程。在西双版纳、德宏等边境州、市的边境县开展边境与澜沧江防控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等建设,推进边境肉牛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机构队伍健全、协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境外动物疫病等效控制区,实现区域内偶蹄动物的有效监管和疫病风险管控,肉牛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第四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实现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第十五章坚持“两型三化”发展方向

顺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云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以开放型为引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瞄准培育和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合作载体、机制平台建设,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型产业新格局。

以创新型为关键,加快产业动力转换。聚焦产业发展前沿、核心和关键技术问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聚焦产业发展制度障碍问题,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产业发展路径问题,加大重大技术改造升级,推进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

以高端化为标杆,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推进质量和品牌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支持发展智能制造,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以信息化为支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信息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推广“互联网+产业”,加快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经济。

以绿色化为根本,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和谐共赢。

第十六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实施传统产业重大技术升级改造工程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修复增长动力。

一、实施重大工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围绕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重点领域和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生产管理等关键环节,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