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 云南民族风情游大有可为-景点景区-旅游云南-云南民族旅游网

非遗+旅游 云南民族风情游大有可为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作为现代人乡愁情结的“心动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后,让越来越多“向内认知、向外行走”的新旅游人,在非遗的传统文化浸润中,濡染一种精神、感受一份情怀。作为旅游、文化大省,云南兼具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优越的旅游发展条件。云南旅游“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构建高端旅游文化产品体系,推进旅游文化建设从传统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旅游文化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等复合型产品转变。引导旅游文化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性高端化发展,非遗+旅游,云南大有可为。

彝族大三弦舞非遗传承人毕光明(左)

 非遗+项目体验 高标配置旅游体验

 

  云南本土的非遗技艺与旅游“亲密接触”后,彝族刺绣、陶艺、皮影制作,傣族慢轮制陶,丽江东巴造纸等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应运而生。高标配置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与当地文化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充分满足了休闲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要求。当游客对作品赋予自己的创造和心血,整个旅程对于游客的意义就大不相同。

 

  苍山洱海,守护最质朴的蓝白之韵。飞针走线,扎出千年时光。大理扎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当地白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之一,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和审美情趣。

 

  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的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因为一直沿袭着扎染传统制作,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居住于此。

 

  多年前,由于情趣、爱好和理想相投,同出生于扎染世家的段树坤、段银开相识并结为伴侣,开设了“璞真”扎染坊。之后,注册“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璞真扎染厂”。2012年,他们又筹集资金修建了以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形式的扎染博物馆。

 

  透明的房顶,用木头装饰的博物馆展区里,各式各样用扎染做出来的工艺品整齐摆放着,展区周围放着一块块展板,上面介绍有白族扎染的历史、现状。博物馆内还配置了讲解员,有活态的扎染技艺展示。

 

  在馆内走一圈,再来到一旁璞真扎染厂房内的“扎染体验区”,参观者可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将织物打绞成结,学习不同的缝制针法。扎染博物馆与璞真扎染厂连通,已经成为全村最大的扎染文化体验项目。

 

  据了解,在大理地区,有二十多家从事扎染的机构和企业,都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DIY订制不同的非遗体验项目。以璞真扎染厂为例,扎染体验收费30元/位,仅此一项,一年收益就可达2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大理旅游产业的发展,到喜洲观光的游客人数日益增多。对传统工艺扎染进行旅游开发,不仅为个人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村的旅游、经济发展。

建水紫陶

非遗+伴手礼 把当地文化带走

 

  多年来,翡翠、普洱茶、香精油等传统旅游商品,长期位居云南旅游商品榜单前三甲。随着云南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旅游商品的种类也越发丰富。

 

  当黑陶、手工纸、云南扎染、刺绣、剪纸、木雕、乌铜走银、银器、陶烧、锡器等云南非遗工艺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立刻受到消费者追捧。人们更青睐将这些有温度的工艺品作为云南旅游伴手礼,连同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技艺一起带回家。

 

  云南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的芒团村,世居傣族一直保留着最为简单、原始和传统的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此工艺需经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等11道繁杂的手工工序方能完成。与普通木浆纸相比,芒团白棉纸防虫蛀,力撕不破,且无污染、无异味。2006年,“芒团古法造纸工艺”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芒团古法造纸工艺惠及更多人,芒团村的傣家人将造纸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不仅在村里成立专门的造纸协会,还与政府合作筹建合作社,将村民家的纸统一收购后进行加工,创新研发出笔记本、台灯、扇子、剪纸等旅游商品。手工制作的芒团纸张,如今已成为临沧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礼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纸工艺品销往全国,以及泰国和缅甸等地。

 

  芒团纸走出去的同时,更多的游客走了进来。到村里的南汀画院走走,看看玲珑古朴的草屋,欣赏清新的村寨景色,感受古老的造纸工艺,触摸非遗文化气息。外销的纸张,为这个小村庄打开了旅游知名度,如今很多人都会专程到此定制一趟文艺之旅。

 

  云南建水的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随着云南红河旅游品牌蜚声海内外,红河的建水紫陶已不再只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建水,听听临安小调、尝尝烧豆腐、逛逛文庙和朱家花园之余,还会去建水紫陶园区,感受一把揉泥、拉胚的紫陶制作。如今,建水紫陶已日渐成为红河旅游发展的文化品牌。

 

  建水紫陶成为当地最著名的伴手礼,除了在紫陶文化产业园,在建水的碗窑村、紫陶一条街也能好好欣赏紫陶文化。碗窑村临街两侧是清一色的紫陶铺面,稍宽敞的地方还有销售粗陶制品的地摊。紫陶的生产隐匿在村中。紫陶街上,除了售卖各式各样的紫陶工艺品,也保留了原工艺美术陶厂曾使用过的大烟囱,以及在推板窑基础上建起来的紫陶博物馆。

 

  冲着紫陶伴手礼而来,游览一圈,把紫陶文化带走,建水的旅游体验因非遗文化而更有趣味。

云南美食

非遗+美食 舌尖之旅助推全域旅游

 

  民以食为天,传统美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桥米线,云南省级非遗美食宣威火腿、宜良烤鸭,昆明市级非遗美食寻甸牛干巴,丽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鸡豆凉粉、丽江粑粑,曲靖市级非遗美食蒸饵丝……云南的非遗特色美食菜单列举出来就能让人垂涎。

 

  独具特色的云南非遗美食,不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云南搜食数味,而且与旅游跨界结合后,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

 

  蒙自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也是冯小刚电影《芳华》的取景地。在《芳华》之前,提及蒙自,最常用的标签便是“云南过桥米线发源地”“中华特色美食名城”。

 

  蒙自过桥米线位列云南十大名小吃之首,于201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金秋时节是蒙自最热闹的时候,9月底至10月初,蒙自会筹办一场以蒙自过桥米线和石榴两大美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品尝过桥米线,采摘蒙自酸甜石榴。游人除了品尝最正宗的菊花过桥米线外,还有牛肉过桥米线、羊肉过桥米线、野生菌过桥米线、兔头过桥米线等不同口味的过桥米线。

 

  参与到“天下一碗”蒙自过桥米线万人宴中,游客可以用最地道的吃法唤醒味蕾,了解过桥米线的历史。味道五花八门、品种琳琅满目,蒙自过桥米线带给游客舌尖上的美好味觉体验,恰到好处地诠释了非遗美食的内涵,让云南之旅回味无穷。

 

  作为云南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蒙自旅游还在“打造一个过桥米线文化小镇”“打造一个蒙自过桥米线传习馆(博物馆)”“创建一个线上的蒙自过桥米线旗舰店”“举办一个蒙自过桥米线文化节”“创作一系列蒙自过桥米线的节目”……利用“米线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品牌,传统美食成为助力当地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引擎。

南涧跳菜

  非遗+演艺 扩宽旅游文化市场

 

  来云南欣赏一台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歌舞表演,是深度领略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首选。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彝族的打歌,藏族的弦子舞,壮族的弄娅歪、棒棒灯,白族的霸王鞭等都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台集聚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精华的演出,不仅能在最短时间内让人领略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风情,更能透过一场演出,如同翻看目录一般迅速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我们跳菜上春晚啦!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大理南涧跳菜艺术团编导阿本枝说。南涧跳菜已在舞台上活跃25个春秋,终于在2016年亮相春晚。跳菜融音乐、舞蹈于一体,是云南大理彝族聚居地礼宾宴会上常见的一种上菜方式,是南涧的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誉为南涧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近些年来,随着南涧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传统跳菜艺术经过发掘、整理、创新,逐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成为南涧县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如今,每到冬樱花盛开的时节,南涧县都会举办盛大的跳菜艺术节、无量山樱花节。台下摆满宴席,身穿彩色民族服饰的彝人挥舞手帕,跳着欢快的舞步来到宾客身边,把上菜的盘子高高托起。彝乡儿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客人送上美食,表达最诚挚的祝福,让八方来客惊叹。

 

  此外,南涧县以跳菜为旅游亮点,在当地打造了与跳菜文化艺术相融合的百家跳菜名店,以景点、景区、宾馆、饭店为基础,让跳菜拥有更大的舞台、开发出更宽广的旅游文化市场。

 

  非遗+旅游 挖掘旅游价值更关键

 

  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既有传统技艺的传承,又有歌舞表演艺术的沿袭,还有服饰、节庆、美食、医药等文化精髓的保护与延续。

 

  在原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姜若愚看来,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关系就是诗与远方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远方的诗,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魅力无穷,如果要完全呈现在游客面前,就需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旅游价值。

 

  姜若愚说,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方式,将“远方的诗”包装成可互动、体验、带走的产品。这个产品既可以是展示、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制作过程的传习馆,也可以是愉悦身心的歌舞音乐文化表演,更可以是民族医药与健康养生相结合的养生旅游产品。

 

  谈到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旅游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庆雷提出,要立足文化的根源进行旅游开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大省,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立足于音乐、舞蹈、技艺、节庆等各个方面与旅游产业充分结合。”

 

  李庆雷建议,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还要考虑旅游的需求。例如建一个能够让游客少付出时间和费用成本就能深度了解非遗项目精华的载体。“如果设置售卖中心,就要满足一定的旅游服务功能;如果是建立传习馆、展示馆、互动体验馆,就要满足消费者DIY个性化制作、体验,带走自制纪念品的需求。这样一来,才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在获得体验式旅游感受的同时,延长停留时间,为当地的旅游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记者 字丹瑶 韩怡文 张永强)

编辑:董成丽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