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添动能-头条关注-《环球游报》-环球游报-云南民族旅游网

文化扶贫添动能

2025-01-01云南民族旅游网

文化扶贫添动能

云南省“光彩文化扶贫孟连行”启动

 

记者 张 密

当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梢,缓缓抚过孟连的田野,远处的寨子升起了混合着泥香的炊烟,弥散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南垒河此时也静静地向前方蜿蜒着,滋润着两岸的田地和村庄。

出孟连城8公里,是芒信镇拉嘎村委会。在武燕一组的山坡上。佤族妇女叶罕听着寨子周边隐约的诵经声,开始了自己忙碌的一天:给孩子做饭,照顾在小学六年级读书的大儿子赵文杰吃完饭,看着他走向上学的路上。转过身来,再来照顾5岁的小儿子和76岁的公公岩三温吃完饭,才有时间去山坡的田地里收获玉米。

11月6日,晴朗而平凡的一天。让叶罕没想到的是:今天,有一群客人来访,给她带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带来了文化扶贫的甘泉。

当天,由云南省工商业联合会、云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牵头组织,云南省文产办、普洱市委市政府、昆明高新区、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富滇银行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云南省“光彩文化扶贫孟连行”活动,在孟连拉开了序幕。

 

 

扶贫攻坚政策好

孟连,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素有“边地绿宝石”、“龙血树故乡”之称,傣语里“寻找到的好地方”。每天,这里的生活都是宁静而舒缓。

在孟连县1893.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21个少数民族共14多万人。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孟连部分少数民族几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育程度低。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64年,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10人,贫困发生率为17.62%,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重点地区。

从2002年开始,云南省工商联开始挂钩帮扶孟连县。

15年来,省工商联先后下派扶贫干部28人次,有的机关同志先后2次驻点孟连,把孟连当做了第二故乡;15年来,省工商联先后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为孟连县乡村修桥铺路、资助教育、扶危济困,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15年来,省工商联组织了上百名民营企业家到孟连考察、投资,有的民营企业已经在孟连投资兴业。

15年的挂钩帮扶,省工商联与孟连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孟连县的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都向往着美好生活,都希望过上幸福的日子。

在挂钩扶贫过程中,云南省工商联发现:不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留守家园的家人们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家中的妻子只能默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和农务,翘首以盼丈夫早日归来;幼小的孩子缺少父母陪伴,在寂寞地成长;孤独的老人由于缺乏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劳作。

他们需要关心,他们需要关怀,他们需要关爱。

 

党的恩情忘不了

在拉嘎村,33岁的佤族妇女叶罕是个“女强人”,这是邻居和小组干部对她的评价。

叶罕原来也有一个幸福家庭。

3年前,丈夫因一场意外去世,婆婆也重病瘫痪不起;公公由于年岁较高无法劳作,生活的重担就压到了她的身上。叶罕生养有两个小孩,一个在拉嘎村完小读6年级,一个尚未读书。

叶罕家里有甘蔗地,但只能靠自己耕种,平时要负责一家老小的伙食,但好景不长,婆婆今年也去世了。生活的压力,并没有打垮坚强的“女强人”,反而令她更加坚强。

叶罕家庭院狭小,面朝西北的三间房子,还是丈夫在世时修建的。侧面几间用空心砖、石棉瓦砌成的旧房子里,住着公公岩三温。

黢黑的屋子里,老人的被褥也被熏得黑乎乎的。房角是烟熏火燎的火塘,瘦小的岩三温蹲在火塘边抽烟。儿子的不幸去世、老伴的撒手人寰,给老人带来了巨大悲痛。但是,老人的眼睛里还有火苗在闪烁。

因为,党和政府的关心,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爱,还在温暖着这个残破的家庭。

老人屋外的墙角里,是个猪圈,养着6头猪和一些鸡,那是一家人的希望。因为家庭缺少劳动力,年迈的岩三温已无法去山上干活了。但力所能及地照顾这个家庭,尽量减少叶罕的劳动强度,却是老人最大的心愿。

种甘蔗、包谷、咖啡……繁重的劳动,让叶罕的话越来越少。但两个活泼的孩子,却是她最大的希望。

“你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来自云南高原秋色艺术团的吴虹,是叶罕的结对联系人。拉着叶罕的手嘘寒问暖,吴虹还送来了连心卡、食用油、大米和孩子喜欢的糖果。

这次,云南高原秋色艺术团来了30人,除了10名要和建档立卡户结对的团员外,其余20人还要参与“光彩文化扶贫孟连行”的演出和文化扶贫活动。

“感谢党的关怀,感谢大家……”叶罕话很少,但这句话却说了几遍。这句话,不单是叶罕的心里话,也是孟连所有边疆民族群众的心里话。

拉嘎村拉嘎二组50岁的佤族妇女娜波,也是一位建档立卡户。

她生活在老式砖瓦房中,仅靠咖啡和茶叶作为经济来源。她现在找了一个老伴,老伴居住在破旧的木楼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这加重了她的生活负担。但是,在脱贫路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和其他民族群众一样,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71岁的傣族老奶奶咪南帮,生活在拉嘎村芒井小组。

在破旧的传统式高脚竹楼里,我们见到了满头银发、有点瘦弱的咪南帮老人。在这黝黑低矮的竹楼里,老人独自生活,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老人家里家具简单:一台破旧的电视、一个小型电饭煲,还有一些锅碗瓢盆。这,就是老人的生活全部。而平时吃的米,也都是别人送的。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劳作,老人家里仅有的几亩田地也租给了别人。

近年来,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还是不太好。但老人的精神状态很好,对于大家的到来,老人显得很高兴。她跟我们说,平时邻里对她很好很照顾、村上的领导也经常去看望她,她不愁吃、不愁穿。

 

勤劳是脱贫根本

芒信镇位于孟连县境东南部,东与澜沧县糯福乡相接、西靠勐马镇、南面与缅甸佤邦接壤、北同娜允镇和景信乡相连。辖区居住着拉祜、傣、哈尼和佤族群众,有818户317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群众196户657人。

“今年,除了社会兜底脱贫的13户26人外,其余的建档立卡户将全部脱贫出列。”拉嘎村委会主任扎儿介绍,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民族群众逐渐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在种植常规经济作物的同时,饲养业也逐渐成为被群众接受的脱贫产业:养鸡、养猪、养牛。

拉嘎村有20个村民小组。去年5月份,忠信热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按照合作社的章程,群众购买的牛犊统一交给合作社,由专业人员饲养。每年,每头牛可以从合作社拿到牛价10%的分红。

为加快边疆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进度,对发展养牛业的群众,政府补助5000元。这个举措,极大加快了群众的致富决心。在忠信热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多群众都是买了两头牛,放在合作社里饲养。合作社集体饲养、精心饲养,牛肉一批批走上市场。

今年5月份,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兑现了10%的红利。这次分红,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致富路上的曙光。同时,合作社也有了自己的收入,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

“全村共有代表55名,实到会44名,到会人数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决议有效:拉嘎村‘四位一体’肉牛养殖项目已投入24万元用于建盖牛厩,36万元用于购买肉牛,由孟连海星肉牛养殖场负责养殖资金的使用和偿还;同时,负责管理养殖场固定资产,孟连海星肉牛养殖场保证每年分红给拉嘎村委会5万元,合作期限为3年。”

这是10月17日,拉嘎村委会召开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形成的决议。

这次的村民大会,还形成了一个决议:拉嘎村委会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0万元,投入到孟连忠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忠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养殖资金的使用和偿还,忠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保证每年分红给拉嘎村委会1万元。

民族群众的不断致富和村级集体的不断壮大,让边疆民族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变好,致富路上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潮。

 

城乡弥合的扶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对留守群众最大的帮助。

社会在关注,社会在行动。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为打好云南扶贫攻坚战,继续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群众掉队,云南省“光彩文化扶贫孟连行”活动在孟连启动。

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十九大报告中“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具体举措。

这是向全社会发出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吁,这是号召全社会关注留守群众的倡议。

这是一次精神扶贫。

通过“走百家村、进百家门、识百家情、结百家缘、暖百家心”方式,让社会了解留守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了解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让留守群众增强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路上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这是一次文化扶贫。

以文化扶贫系列活动为载体,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展现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孟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注入精神动力,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美好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这是一次城乡弥合的扶贫。

通过“五百城乡结对”,百名城乡妇女手牵手,互相支持,克服困难;百名城乡儿童手拉手,体验城乡生活,增进城乡儿童友谊,开拓视野;百名城乡老人手挽手,互相鼓励,乐观开心生活;百名城乡教师肩并肩,互动培训,交流教学,提高教育水平;百名民营企业家和贫困学生心连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帮助他们对社会充满信心和感恩。

曾经,这里贫困落后,但是,在各级党委的关心、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下,孟连县不仅能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孟连县的留守贫困群众,也能够充满信心,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11月10日头版)

编辑:陈克东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