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瑞弟:55岁担任第一任威信县公安局政委-原创文章-专家专栏-文产-云南民族旅游网

熊瑞弟:55岁担任第一任威信县公安局政委

2024-11-05云南民族旅游网

 

“1950年7月17日,威信县宣布解放。之后的一个月,威信县公安局成立时,我就成了其中一员,当时我初中刚毕业。那时,公安局总共只有11个人,大家也没有警服,都是穿便装办公,一直到1955年才有了正式警服。威信县的第一任公安局长是何起宁,他是从43师警卫连连长的职位转到地方公安部门的。而我,则是威信县公安局第一任政委。”

熊瑞弟老人今年已经85岁,一生从事公安工作。在他55岁的时候,公安局开始设立政委职务,那一年,他成为昭通市威信县公安局第一任政委。

 

85岁老人还能健步如飞

在昭通市公安局警察博物馆里,陈列着昭通公安各个时期的通讯器材、刑事技术器材、警察服装等100多个品种850件历史文物。

这些散发着历史与时间光泽的东西,静静地诉说着一代又一代昭通公安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保障社会稳定的感人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时代的声音,令参观者驻足凝视,久久沉思。

在博物馆里,有两张镇压反革命的版面,是昭通市威信县公安局第一任政委熊瑞弟老人捐献的。现在,这些版面,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于是,我们决定去拜访这位老政委。

傍晚的昭通市,空气愈加寒冷,已是华灯初上时分。很多家庭的取暖器和烤火炉已经将房间烤得暖烘烘的,煤气灶上已经在“滋滋”地冒着诱人的菜肴香气。

政通路这一带正在施工,到处是坑坑洼洼和摆放的施工管道。摸着黑,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拜访这位威信县公安局第一任政委熊瑞弟。

脚下刚被绊了个趔趄,就听见路边出来一个苍老但洪亮的声音:“是记者同志不?”抬起头,看见一栋老旧的院坝前,站着位身穿淡黄色毛衣、腰系围裙、戴着花镜和鸭舌帽的老人。

“这边在修路,我怕你们不好找,所以一直站在这里等你们。”看到已经85岁的老人在黑黢黢的路边等我们,让大家的心里着实温暖和歉疚了一把。

 

3个月走遍全县54个乡

在熊瑞弟老人家温暖的客厅里坐下,说起毕生从事的公安工作,老人滔滔不绝的话语和见解,也温暖着大家的心。

1950年7月17日,威信县宣布解放。之后的一个月,威信县公安局成立时,熊瑞弟就成了其中一员,当时他初中刚毕业。那时,公安局总共只有11个人,大家也没有警服,都是穿便装办公,一直到1955年才有了正式警服。

“当时,我在刚组建的公安局里每天就做三件事,早上去看守所给在押的犯人点名,下午去给他们读报纸,其他的时间就是接受群众投诉。那时,看守所的犯人基本上自己做饭吃,条件好的家属可以送饭,但必须经过公安队的严格审查。”

说起当初的公安工作,熊瑞弟老人用了一个词来概括——艰辛!

解放初期,公安部门要安排人员去全县做一个镇反判定的调查。熊瑞弟背着行李和一顶蚊帐,带着公文包和一把手枪,就甩开两条长腿,深入到了威信县的村村寨寨。

当时,全县有54个乡,他用3个月的时间转完了一遍,和当时的农会主席和治保主任逐一核实情况,在密密麻麻的棉纸上,详细记下了所有的调查情况。

这趟任务下来,他人都瘦了一圈。

“虽然那次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我很欣慰,因为我的工作牵涉着很多人的生死存亡,一点都不能马虎。”

熊老的经历比较坎坷,1953年调至威信县公安局秘书股;1956年作为审干对象调至财政科(县财政局前身);1958年被下放至罗汉坝农场,和犯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平时还参与《劳改报》的写作,并负责档案和一些管理工作。

 

55岁担任首任县局政委

1959年,新华通讯社云南分社面向全省招聘3名记者,熊瑞弟因为写作功底比较好,幸运地成为新华社云南分社的记者。

当时,年轻的熊瑞弟来到昆明后,还不知道报社地址在哪里,只能坐着黄包车到处打听。找到报社后,当时的社长陈永进对新招录的3名年轻人进行了面试,让他们写了认知思想。因为他字迹写得比较公整,被留在了总编室。

“那时,我的主要任务是收听新闻联播摘要,将有关云南的新闻条路记录下来;同时,将老记者撰写的比较好的稿子抄写一遍,交由社长审批后发往北京总社;重要的稿件,每天送给省委领导审批,审批合格的由发报室发往北京……”

熊瑞弟老人在当时的新华社云南分社和云南日报工作了4年后,到1962年,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才拿着新华社云南分社给的“路条”回到了威信县公安局。

之后,熊老又经历了很多坎坷,1981年再次被调回到威信县工作局,1988年,全省的县市公安局开始设置政委职位,55岁的熊老担任了威信县公安局的第一任政委。一直到1991年,他64岁的时候才结束了警营生涯。

“年过八十新起点,平安过好每一天,饮食锻炼平常气,生活自理到百年。”这是退休后熊老写给自己的座右铭。

“现在,我耳聪目明,能吃能走,两便通畅,头脑清醒。”爽朗的笑声,在温暖的客厅里回荡:“我现在还有22颗坚固的牙齿,再硬的东西都吃得动。每天早上自己做早点,吃了去街上转转;回来吃午饭,休息一会再去街上转;晚上在电脑前看新闻、写日记、写大字,为的就是防止老年痴呆,多享受几年幸福生活。”

“警察博物馆的公安文物和藏品、资料,以史为鉴,像史诗般顺序描述了昭通公安60余年来所走过的辉煌历昭通市公安局警程,真实反映了历代公安民警的质朴奇崛和傲骨烈魂,诠释了乌蒙铁警‘积薪烧石、战天斗地’的精神。昭通警察博物馆作为警察的精神家园,应该让每个警察知道昨天、了解今天、展望明天。”

编辑:陈克东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