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6-11-10 16:00:16|来源:云南网
加快技术进步。支持冶金、化工、轻纺等企业淘汰老旧设备,进行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提升装备水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支持企业对关键制造工艺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破解工业发展瓶颈。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的投入,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
推动智能制造。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率先在烟草企业生产管理、仓储、销售等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快冶金、化工、食品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快煤炭、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
加快绿色发展。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使用,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淘汰落后电机产品和耗能装置。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鼓励和支持中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三废”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绿色、数字化矿山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二、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加强价格、产业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建立以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退出机制,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实现市场出清。按照“限量、重组、转移、退出”四种途径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限量。过剩产能行业一律不得新增产能。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准入,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和有色金属自产资源须达到50%以上的举措,限制铜、铅、锌、锡冶炼,电石、焦炭、黄磷新增产能。
重组。鼓励和引导行业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削减落后低效过剩产能,通过剥离重组整合内部资源,优化技术、产品结构,压缩过剩产能,推动减量化调整,提升行业运行质量。
转移。推动钢铁、水泥等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供给端消化产能。创造有效需求,对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当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及时调整发展时序和方向,通过积极培育下游市场、开拓新产品等措施进行有效化解。扩大出口,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支持过剩产能企业向其他行业转产。
退出。对环保、能耗、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淘汰类的煤炭、钢铁、有色、水泥、铁合金、焦炭等行业产能,要依法依规有序退出。完善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三、拓宽产业发展新空间
实施云南工业质量品牌行动计划,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云南制造”知名品牌的影响力。支持传统企业实施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项目扩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效益。加快产业纵向延伸拓展,横向配套协作,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和大中小企业集聚功能互补作用,打造若干产业集群。促进烟草提质增效,紧扣绿色安全、品牌提升,完善优质原料基地等关键环节,提高烟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着力吸引国内外轻工业龙头企业和沿海产业链整体转移,做大做强以食品工业为主的非烟轻工业,大力提高消费品比重。推动冶金、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延伸重化工产业链,推动材料工业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升级发展水电为主多元低碳绿色能源产业。加快烟草、食品、包装印刷等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加大地质探矿力度,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水平。
积极培育石化产业成为新的优势产业。以建设新兴石油炼化基地为契机,采用清洁先进技术,加快建设石化深加工核心项目,耦合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磷化工、生物化工,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专用化学品和基本有机原料为重点,推动延伸精细化学品、纺织品等终端产品,形成规模超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链。
第十七章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重点领域,紧跟技术前沿,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政策资源整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一、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攻克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骨干企业,加强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开发,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昆明市为重点,打造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通过市场化机制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
二、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建立由省领导挂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投入方式,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发挥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继续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制定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贯彻落实支持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开展众筹试点。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探索投保贷联动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激发创业创新者活力,在加大引企引资引智引才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高端人才“猎才计划”,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型企业家、领军型技术人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通过政府支持应用示范和建立保险补偿机制促进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
第十八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面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策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二、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坚持规范化、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方向,积极对接和组织实施旅游休闲、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健康家政等国家重大工程。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经济,加快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试点,规范旅游市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旅游强省。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发展壮大大健康产业,积极落实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化解房地产库存,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加强食品药品及重要消费品市场监管,保障消费安全,着力打造以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为重点的提升型消费,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热点,不断扩大生活性服务业规模,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三、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放开市场准入。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开放电力、电信、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争性服务业,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放开。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完善各类社会资本平等参与医疗、教育、养老、体育等领域发展的政策。
加强政策扶持。简化审批程序,高效贯彻落实服务业各类优惠政策。创新省级财政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方式,重点支持服务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及共性技术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和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对符合西部大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服务业企业,落实好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第十九 章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优化园区布局和功能定位,努力把园区建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要素的集聚区、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制造业中高端发展载体、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标杆区、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园区发展,促进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承接产业向园区转移、关联产业在园区配套,推动园区经济发展。促进园区建设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园区管理创新,强化园区考核机制,建立省级园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装备、石化、轻纺、水电铝等一批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以及现代旅游、专业物流、文化创意、现代商贸、商务金融等一批具有较强集聚带动能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加强重点产业配套能力,加强与发达地区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合作,积极探索东南亚产业园、浙商园等园中园建设模式。
加快发展临空经济。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和省内有条件的干支线机场,积极培育发展与航空密切关联的商贸物流、航空保税、航空旅游、离岸金融、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航空制造与维修、出口加工及保税加工、复合型休闲度假及依托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产品制造等产业,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把临空经济打造成为园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专栏8 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重点
烟草。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开发生态安全型卷烟产品,进一步提高一、二类烟比重,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发展烟用辅料、烟草机械、包装印刷等烟草配套产品,打造“两烟”及配套产业集群。
非烟轻工。大力发展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7类过百亿元的云南特色食品加工业;加大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天然香精香料、绿色有机生物资源性生活必需品等大健康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步伐。积极发展橡胶制品,形成由种植、加工向橡胶制品延伸发展的橡胶产业链。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形成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工艺品产业链和聚集区。建设家具产业聚集区。大力承接家电、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制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导向型产品制造,打造产业集聚区。
冶金。重点发展超薄铝箔、宽幅铝板带、锡材、锡化工等精深加工产品,培育打造铜、铅锌、锡产业链,主动承接建设水电铝一体化的清洁载能产业基地。建设氧化铝基地及铜、镍等资源接续地。大力推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和多元化产品发展,加大高强度抗震钢和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
化工。发展推广缓控释肥、专用肥、水溶性肥等新型肥料,打造磷及精细磷化工产业链,稳妥推进昭通褐煤资源综合利用。
建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水泥总量。以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天然石材、新型绿色环保建材,打造先进陶瓷基地。
能源。扩大云电云用,拓展西电东送,稳妥推进金沙江、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建设,争取怒江干流水电开发并做好后续工作。支持和服务好大中型水电开发建设,积极做好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协调有序发展新能源,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快推进资源枯竭矿井的退出,加大小煤矿的关闭退出力度,淘汰煤炭落后产能,提高煤炭清洁生产水平。加强煤层气、页岩气、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建筑业。大力推进信息、科技在建筑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渗透和融合,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实施“大市场”和“走出去”战略。
专栏9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
现代生物。充分发挥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优势,促进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云南特色生物资源的结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促进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健全标准、做大品种、做强企业,提升中药(民族药)产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现代中药饮片、提取物、保健产品发展。着力推动新型疫苗和抗体药物等生物制品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发展化学仿制药,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依托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大基于基因资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拓大型哺乳实验动物新空间,积极培育基因检测和干细胞应用产业,推动远程医疗和精准医疗新业态发展。加快昆明市现代中药与民族药、新型疫苗与生物技术药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建设。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重点推动水稻、玉米、马铃薯和猪、牛等动植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提升生物制造技术经济性,加强生物催化剂、酶制剂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推动微生物制造产业升级,培育生物基材料产业。重点打造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
新能源。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与规模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发展新能源技术综合应用的分布式能源微网,促进相关技术装备规模化持续发展。
新材料。面向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制造,加快高性能钛合金、镍合金、锆合金、稀贵金属新材料开发;面向高铁,推进大长度高强高导铜合金接触线材料产业化;面向汽车制造,发展利于车身、发动机轻量化的高性能铝制件、塑料、陶瓷等新材料;面向健康产业,开发以钛合金为主的医疗器械和生物植入件材料;支撑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稀贵金属催化材料和器件,培育稀贵金属资源高效回收及短流程制备,积极开发锗、薄膜等太阳能电池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关键材料,推进高效节能铸铜转子电动机应用,加快水污染处理膜材料发展;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铂族、锗、铟等稀贵金属为基材的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功能材料以及电子级多晶硅、蓝宝石衬底材料发展,提升红外和微光夜视材料和器件制造优势,推进适用于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支撑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分子化工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高强耐磨玻璃纤维等。
先进装备制造。立足产业优势,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加快重大矿冶成套设备发展,组织研发和实现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产业化。提升自动化物流、轨道交通和铁路养护、高原型电力装备、烟草制造、食品生产、中药提取、农林机械、大型铸锻件、模具制造等产业的智能化水平。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新兴制造业。适度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积极开拓南亚、东南亚、西亚和中亚市场,打造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汽车产业链。
电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呈贡云南大数据中心、旅游数据中心及交易平台、林业大数据中心及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政务云、旅游云、教育云、卫生云、科技云、产业云等一批示范云建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离岸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推进大数据开放共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积极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技术产业。以军民融合发展提升壮大光电子产业,积极发展金融电子、新型显示器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培育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信息通信设备、机器翻译、电子产品制造产业。加快云计算应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小语种软件、语言技术软件、工具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实施信息消费工程,开展重点领域民生服务示范应用,深化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星遥感、通信、导航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节能环保。实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及产业化示范工程,积极培育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建设1—3个技术先进、配套健全、发展规范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应用,打造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装备和产品。
专栏10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金融业。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债券、股票融资力度,充分发挥期货、保险市场功能,加快建设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加快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现代物流。加强重要物流节点、口岸、综合交通枢纽等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昆明腾俊国际陆港、大理海东·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基地、昆明长坡泛亚国际物流园区、磨憨国际物流园区、研和综合物流园区、河口国际物流园区、芒市国际物流园区、砚山现代物流园区、红河综合保税区等现代物流基地、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支持现代邮政快递服务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支撑高原特色农业和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国际物流发展,加快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口岸、园区之间的连线和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加快昆明、红河、磨憨、瑞丽等地保税物流发展。加快物流信息化、装备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科技服务。加快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综合科技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打造一批科技服务机构。集聚整合公共服务科技资源,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协作,重点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南亚东南亚、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
信息服务业。大力培育呼叫中心外包、托管、设备租赁等业务;支持多语种翻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多语种信息门户、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浏览器、数字内容分发、机器翻译等信息服务产业;支持多语种音视频节目、动漫游戏、卫星导航、空间地理等信息内容开发。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
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服务、广告、商务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着力打造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聚集区,大力开拓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服务外包市场。
会展业。重点打造“南博会”和“旅交会”,提升和打造“文博会、石博会、农博会、珠宝展、茶博会”5大专业会展,着力培育打造“药博会、民族商品交易会、绿色食品交易会、国际三七节、国际祖母绿文化节”等10个特色会展品牌,推动会展业加快发展。
专栏11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滇西北香格拉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边境旅游区、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加快建设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和金沙江沿江旅游经济带。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养老等复合型旅游转变,建设一批休闲度假、温泉疗养、装备制造、自驾旅游、户外运动、边境跨境旅游等新业态。强化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探索发展“智慧旅游”、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中介服务。开发建设以商务旅游、休闲客栈、康体养生、文化体验、高山峡谷探险等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游产品。打造丽江古城、“三江并流”、哈尼梯田等5大世界遗产地,建设西双版纳、阳宗海等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继续建设100个精品旅游景区,培育50个旅游节庆和演艺品牌,建设100个旅游城镇和旅游小镇。改善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把乡村旅游打造成惠农富农的新兴产业。到2020年,旅游业实现总收入85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以上。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印刷业、歌舞演艺业、影视音像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传输业、“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间工艺品业、珠宝玉石业等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扶持一批小微文化企业,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街区)。建成20个年产值上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培育200户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文化企业,培育2—5户在主板、创业板或新三板上市的龙头企业,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
健康服务业。大力发展医疗、护理、健康养老、健康保险、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和咨询、健康文化等健康服务。创建国家级(户外运动)体育产业园区,打造高高原区、高原区、亚高原区、低海拔区体育基地,优先建设昆明、丽江、普洱、富宁、会泽等5个高原体育基地,打造20个带动全民健身和体育旅游的品牌赛事,建设生态绿道体系和特色康体运动项目。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
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会员店,大力发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规范发展住宿和餐饮业,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房地产业。化解房地产库存,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依托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城市组团、特色商业区等载体的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商业地产等跨界地产项目,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阅读:
●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一) ( 2016-11-10 )
●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 2016-11-10 )
●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 2016-11-10 )
●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四) ( 2016-11-10 )
●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五) ( 2016-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