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6-12-01 16:00:01|来源:环球游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千百年来,竹子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也是他们眼中的“谦谦君子”。人们对竹子的喜爱由来已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早已融入了竹韵情。
布依族,作为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曲靖市的罗平、文山州的马关以及红河州的河口等地。其中位于罗平县以东滇黔两省三县市(罗平、兴义、富源)的长底布依族乡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布依族乡。
在布依族间流传着一段“竹王”引竹、种竹的动人佳话。相传,布依族的先民有一个部落首领,他引来竹种,教会族民种竹,用竹,并美化村寨环境,因而深受大家的崇敬爱戴。他死后,布依族人用围着竹林跳舞,吟诵“竹王经”的方式,来表达対竹王的哀思。此后,爱竹、种竹、用竹,成为布依族的一张名片。
在悠久的布依族文化长联中,竹子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布依族众多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每到此时,各村各寨都要祭祀山神、树神和水神,节期历时6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男女老幼全部身着盛装,聚集在河边路旁,打水枪、赛竹筏、玩水车、对山歌、泼圣水、尝花饭,所有布依村寨都成了欢乐的海洋。
走进依山畔水的布依族村寨,只见家家户户古朴典雅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青竹环绕,一片葱绿,风光十分别致秀丽。远远望去,吊脚楼映于大榕树、芭蕉树和翠竹丛中,古朴宁静,自然和谐。干栏式吊脚楼民居,以竹为材,以竹为墙。建造时多在陡坡处打几根木桩,上用厚实的木桩与木板铺成平台,然后在上面立柱建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地形而省去平整地基的巨大劳力。吊脚楼高于地面,下虚上实,悬空而立,地面升腾而起的毒气、潮气、暑气上升后,被二层楼板隔开而随风吹走、不易进入楼室。再加上四壁用竹木编扎,利于空气流通,从而保证了室内的干燥凉爽,造成了一个相对良好的人居环境。如果是夏天,置身于吊脚楼内,尽管室外骄阳似火、闷热难当,但室内那份清凉,使你酷暑顿消、神清气爽。
此外,在房前屋后,用盛产的凤尾竹搭建供晾晒农作物或衣物的阳台,既实用又别具一格。随意踏入布依族家门,扑入眼帘的全是竹器。竹篱墙上挂的竹斗笠、竹鱼箩、竹茶筒、竹酒筒;堂屋里摆放的竹椅、竹桌;墙角堆放的竹秧箩以及竹簸箕、竹筛子等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好闻的竹香。
布依族生性豪爽好客,每当有客人到访,常做香糯爽口的花米饭,用来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或者,拿出布依族比较喜爱的的酸笋来招待客人。在罗平鲁布革一带,漫山遍野都是竹子,聪明的布依人将采集回来的竹笋晒干,然后再发酵,这样制作出来的竹笋既保留了植物的清香,还能够长期保存。布依酸笋的吃法极多,或是淡煮,配置以蘸水,原汁原味,极为开胃;或是用酸笋煮火腿或者腊肉,味道酸香浓郁;或是煮烹一道大名远扬的酸笋鱼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再或者畅饮竹筒泡制的佳酿美酒,吃着“以竹为碗”的竹筒饭,砍来比手腕稍细的青竹断成节,装进浸泡好的大米,用竹叶封口扎紧,放到锅里煮或蒸,成熟后把竹筒一劈两半,但见米色淡淡泛绿,扑鼻一股竹子的悠悠清香,顿时让人馋涎欲滴,胃口大开。双手端着一半竹筒直接食用,入口香糯满嘴,使人往往不知饱足。
在享受完“竹宴”之后,到江边河傍,看布依青年们敲竹鼓,跳竹竿舞,比赛划竹排,听他们唱歌对调。或是加入竹竿舞队伍,十余根膀子粗三米多长的竹竿按间距顺序排开,蹲在竹竿两头的布依族青年有节奏的将两根竹竿双双相碰又随即分开。在清脆悦耳响的竹击声中,随布依族姑娘在竹竿缝隙间拍掌高歌,旋转起跳,玩出各种花哨的动作。
布依族是一个崇拜竹,并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竹子和布依族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至今相依相伴。因此,布依族的一生注定是离不开竹子的,以至于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由竹子相伴。技术老练的布依老人以竹子为骨架,彩纸裱面做成各式纸扎幂器。用竹制作纸花灵房、祭席、纸人纸马花幡旗伞,在逝者屋后竖起的三丈竹竿,既是一种哀思,也是一种情怀。
如今,像竹木资源丰富罗平布依族地区,心灵手巧的布依人就地取材。竹编已经从生产生活用品,发展为民间工艺品,布依族人的聪明才智和传统技艺得到充分展示。他们制作的产品品种繁多,有竹电话、小水车、水枪、纸枪、竹弹枪、风筝、龙灯、格螺等等。别致的造型,精巧的技艺,十分独特抢眼,深受游客喜爱。
上一篇:佤族情歌
下一篇: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