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环球游报》综合正文

文化沃土 点石成金

发表于:2016-12-09 10:04:15|来源:环球游报

文化沃土  点石成金

——姚安县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活动思考

朱立菊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这话一点没错。文化的力量,增添的是物质之外的精神之美。如今放眼秀美姚安,这种幸福之美处处绽放: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剧场中,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自2013年被列为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云南省姚安县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和省州创建规划,认真扎实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文化队伍通达城乡

为确保创建工作有效开展,姚安县广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业务工作培训,每年举办分管副乡镇长、乡镇文化站职工和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工作人员参加的创建工作业务骨干培训班,对全县 260多名县、乡、村三级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人员为期7天的业务知识专题培训。组织县乡文化工作人员21人次参加州创建办组织的培训班和考察学习。开展《创建工作具体目标任务解读培训班》、《图书数据库创建业务培训班》业务培训,培训人数达120人次。

为扩大创建工作影响力,该县在县电视台开辟创建工作宣传专栏,播出创建新闻60条次。发放宣传资料374份,编辑简报36期,信息150条,被国家、省州各类媒体采用23条。姚安县梅葛宣讲团分9个宣讲组在全县9个乡镇、77个行政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宣讲活动109场,观众56200多人次。围绕创建标准,立足县情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创建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支持度,着力营造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结合全县文化基础设施现状,充分利用81支业余文艺表演队伍、27块乡村文艺演出场地和3个县级演出场所。对创建标准和创建规划认真分析调研,确定建设项目和具体业务指标的基础上,将任务逐项分解到各个相关单位负责抓好落实,实行定期督查。

年初县财政预算安排人均1元的公共文化惠民资金、人均0.5元的体育事业资金,投入15万元购置广播电视非编系统及编辑服务器,落实县级非遗传承人补助资金198人7.92万元,从2015年起县财政给予全县每名村级文化辅导员每月150元的补助。

 

文化舞台回归公众

姚安县是有名的花灯之乡、梅葛故地,群众文化根底深厚,数十支业余文艺队常年活跃在城乡。自被列入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以来,各种文化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为了更好的加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力度,传承姚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创建成果,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大餐,姚安县从2015年起每周末在县城梅葛广场舞台举办一次文艺演出,确保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断创新,质量要求不断提升。

为充分调动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的积极性,提高政策理论宣传水平,解决农村文化活动投入不足、创作水平和表演水平不高等实际困难,在县委宣传部组织协调下,用“冠名挂钩”的方式,以“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县级部门,一个村党支部(村委会)联系扶持一支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3+1模式,从政策、智力、资金各方面给予支持扶助。自展演活动开展以来,每场演出观众如潮,一些老年戏迷更是早早带上凳子等候演出。据县文化馆馆长王学炜介绍,展演活动以县内业余文艺队为主,除对每场演出给予适当补助外,场地、电费均由文化馆负责解决,演出活动将长期开展。

 

文化建设催生转型

姚安古称“弄栋”,因古城形似荷花而得名荷城。姚安坝子是全省50个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之一,有“群山环抱蛉河水,盆地碧绿万顷田”的田园美景。汉代设置弄栋县,唐代设姚州都督府,元代置姚州,明代设立姚安军民总管府,素有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之说。近年来,姚安县委、县政府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把公共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加快富民强县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2013年举办一年一度的云南·姚安荷花节以来,这项每年夏天3个多月的文化旅游盛事,已经逐渐让荷城姚安声名远扬,影响日广。今年的荷花节继续“升级”,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通过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繁荣和发展城乡文化,持续改善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姚安县投资55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县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梅葛文化活动广场、县城东片区文化活动广场等文化活动项目,加强县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投资60余万元对县文化馆进行提升改造,不断加强图书馆建设,目前已拥有各类藏书12万多册,在全州县级同类图书馆中名列前茅。实现了全县77个村委会,社区的农家书屋和农民网培学校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扶持姚安县农民戏剧创作协会的创作和发展,至今已创作生产各类优秀剧目120多个,编辑出版了《姚安农民戏剧创作选》,《农民戏剧》等一批戏剧书刊,为全县农村业余文艺演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投资3000多万元组织实施龙华寺等重点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现全县已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6个、州级 6个、县级64个,有馆藏文物602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01件。全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传承保护和申报工作,现已有“梅葛”,“花灯”和“坝子腔”三项国家级和3项省级、3项州级、2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名国家级和7名省级、21名州级、199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有省级和州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各一个,文物和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全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实施。全县已联网有线电视用户21500 户,建设村村通8138户,户户通5594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达99%;年均送电影下乡达1000场以上,服务观众达20万人以上。公共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有力催生了全县文化活动的转型升级。

 

农村文化拓展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了温饱、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求知、求乐、求美、求新的心理越来越突出,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一些具有文艺特长和经营头脑的群众开始利用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传统节日、村户大事的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自娱自乐、给乡亲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收取一定报酬作为补贴。服务好了、名气大了,文化户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生财之道”,就顺势转为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经营活动。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充分运用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和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题材进行创作和演出,走大众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道,坚守“平民素材、百姓消费”的理念,将田间地头的老百姓当作服务对象和衣食父母。三言两语说尽百姓生活,五花八门尽演艺术风采。使之成为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和谐的有效方式和载体,农民增收致富的“充电站”、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好课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农村文化工作。

 

文化服务尚待加强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子系统,是支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是当前姚安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和文化权益的保障水平。

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首先要满足重点人群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象的设置上,要重点关注弱势或困难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和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必须下移,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领域,不断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不断改善弱势或困难群体的文化生活条件,最终满足全体人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流程。进一步改变原有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自上而下”为主的决策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链,不断改善供给环节,优化供给流程,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水平。大力开展公共文化资源的需求调查,在政府主导的框架内,突出“按需供给”的理念,建成政府主导与民众需求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机制。积极进行公共文化资源的梳理、分类与整合,建成适合姚安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源库。优化公共文化资源的配送渠道,确保公共文化资源运行有效、配送到位。对接上下游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网点的点对点直接配送,确保高质量的文化资源能够及时、快速地抵达服务对象。

作者单位:姚安县文广局非遗中心  

相关文章阅读:
      ● 文化沃土 点石成金 ( 2016-12-09 )
      ● 宣威看守所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 2017-08-17 )
      ● 巧家炉房:斑铜文化溢光彩 ( 2018-10-11 )

上一篇:巧家举办药学技术培训

下一篇:满江红

录入/责任编辑:王有琼Update Time:2016-12-09 10:04:30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