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7-07-21 12:04:01|来源:环球游报
许多地方都有“分水岭”,而云龙县漕涧镇的“分水岭”却与众不同,“分水岭”东面的溪水流入澜沧江,最后归入太平洋;“分水岭”西面的溪水流入怒江,最终汇入印度洋。漕涧村深沟箐凉山籍彝族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成为“美丽、幸福、新彝村”就在“分水岭”上。现在漕涧镇的“分水岭”变成了“贫困”与“脱贫”的“分水岭”
近日,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冒着大雨,笔者跟随县彝族学会驱车来到漕涧镇分水岭彝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口,一栋栋“小别墅”依山就势,点缀在蓝天碧水之间,与自然景色形成了一幅田园山水画。
沿着村中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来到村民康顺利家,只见这“小别墅”窗明几净,床上用品全是新的,家用电器齐全。而在一天前,他家住的还是“板板房”,盖了个草棚棚,下雨天漏水,还得加盖塑料布。他高兴地说:“我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以前水也不通、路是泥巴路,车子也开不进来,娃娃读书还得走路去,卖洋芋也是自己背着去卖。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即使下雨天,我们也不再害怕路上的泥巴沾满裤腿了,娃娃读书、村里人出行也方便多了。”
看见我们的到来,彝族同胞们纷纷围了上来,抢着向我们讲述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以来,山寨发生的变化。“能有这么好的路,过去我们做梦也不敢想。”“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住上了‘小别墅’,‘小别墅’里还有厕所和洗澡的地方,日子就像城里人。”“自来水通了、电也通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车子开进了村,样样都方便了。”“能住上这种房子想也没有想过,现在梦想实现了,希望以后越来越好。”在漕涧镇分水岭彝族一组走访,笔者听到最多的是村民们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据了解,漕涧镇漕涧村“分水岭”上居住的农户均为从外地迁来的凉山籍彝族,现有居民131户443人,除原来实施了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村庄外,其余农户都分散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上,住房极其简陋,都是板板房、杈杈房。这些群众,长期以来由于受冷凉气候、土地贫瘠和种养殖方式落后的影响,导致彝族同胞生活贫困,居住条件恶劣。为妥善解决好彝族同胞的生活困难,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共荣、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在县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云龙县委政府和漕涧党委政府确定实施了分水岭建设“美丽、幸福、新彝村”易地搬迁项目。项目规划投资1179.7万元,集中安置40户126人、分散安置3户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户。搬迁户除享受政策性资金补助外,每户自筹资金按政策不超过1万元,为保证建房时间和建房质量,漕涧镇采取了由工程队帮助统建,项目于2016年4月分启动,主体工程于当年下半年基本建成。今年7月上旬全部入住,成为大理州实施精准扶贫后建成的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此次异地扶贫搬迁,一开始,漕涧镇党委政府首先注重规划的编制,在配套设施设计中领导小组多次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深入群众、安置点对项目的可行性做了科学严谨的分析,以“记得住乡愁”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风水岭地区的气候、文化、民族等特点,精心拟定建设方案,突出公共设施的实用性、高效性、可持续性为项目拟定了宜居、自然、高效、人文、智慧的基调,充分展现了彝族特色。在工作中,多措并举,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模式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进行建设。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村民依据自身要求,选择适合户型,按照规划建设条件自主建设房屋,最大程度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
注重脱贫产业的培植,努力改变“输血”为“造血”扶贫。“治国之策,惟在富民”坚持协调性、持续性、开放性并重结合当地资源情况和发展水平实施“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特色产业经济”、“现代化种养殖经济”等一系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旅游服务带动一批、经济林果带动一批、中药材种植带动一批、现代养殖带动一批,提高彝族群众收人水平。目前,深沟箐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各级资助下,结合当地海拔、气候、土壤等条件,种植洋芋、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户均种植洋芋、花椒5亩以上,大部分农户利用山自然草山草场发展牲畜,镇上还投入40多万元扶持建了畜牧养殖小区,在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每个农户每年种植洋芋收入最少都在5000元以上,每户畜牧业收入都在1万以上,不少群众还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其次,漕涧镇党委政府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分水岭地区属于漕涧镇国营林区漕涧林场辖区,水源林、草场、珍惜植物聚集区,而该地区群众自然放养、砍柴生火、烧荒种地等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极大,通过农技、畜牧等知识培训使原有粗放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向技术型转变,通过节能灶、清洁能源的推广等使群众的生活方式向低碳型转变,从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注重思想引导,扶贫关键还要“扶智、志”。“我扶你一把,你要自己也用力,才能爬上去”,漕涧镇扶贫工作队员在开群众会的时候常常讲的一句话。漕涧镇扶贫工作队员在为了做实群众思想工作,反复召开群众会议,积极发挥村民小组理事会的作用,引导好群众思想,让群众真正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从而树立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从项目实施开始,该村民小组理事会以党员为带头,努力项目建设协调出40余亩建设用地、为群众争取建房贷款、组织群众和施工队伍建设安居房、调解群众纠纷、监督工程质量、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作用。老党员漕涧镇第14个支部支部书记李金花“共产党好!有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该村村民小组长(理事会理事长)郭金福告诉笔者,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他有决心、有信心把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共建“美丽、幸福、新彝村”。
目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给深沟箐凉山籍彝族同胞带来了“四美”家园。住房美,移民新村民居按照发达地区彝族民居建筑风格规划建造,主房为两层楼,设有客厅、寝室、厨房、储藏室、卫生洗澡间等,功能刘备,民居房体均为浅黄红色,在青山之间格外抢眼,按照彝族群众的生活习俗,不设大门围墙,显开放包容特色。生态美:深沟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土地相对开阔,县上除严格按政策划分宅基地外,预留了足够空地用于公共绿化,已植树植草皮2402平方米,提升了人居环境。环境美:村内已建成一个建筑面积达297平方米的村民议事场所、一个标准篮球场、一个占地1817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处水景观、一面文化墙、一个水池等工程,村庄与漕涧至怒江州的公路实现了硬化道路连接,全长2.55公里,村内户与户之间全部实现卫生路面硬化,溪水穿流而过,村庄与青山融为一体就象一个天然公园。生活美:村里架通了3.4公里的输电线路,安装了一台变压器,群众用上了电、看上了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彝族群众还到公路边上卖木柴增加收入,如今有条件的农户率先用上了电饭煲、电磁炉,逐步告别了柴火做饭。村里建起了通讯信号塔,群众实现了玩手机的梦想。每天夜幕降临,40盏太阳能就会按时亮起来。正如80岁老奶奶马牛妞说的,从来没想过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在共产党光辉照耀下,漕涧镇漕涧村深沟箐凉山籍彝族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成为“美丽、幸福、新彝村”,那里的“分水岭”变成了“贫困”与“脱贫”的“分水岭”。通讯员 字松芳 李少军 旷宏飞(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7年7月21日第1101期 A2版)
相关文章阅读:
● 难忘的巍山彝族风情之旅 ( 2017-02-17 )
● 源彝族群众生活有了新变化洱 ( 2017-07-13 )
● 贫困与脱贫的“分水岭” ——云龙县漕涧彝族易地扶贫搬迁侧记 ( 2017-07-21 )
● 大理巍山彝族服饰 ( 2017-07-21 )
上一篇:云南三仪律师事务所成立
下一篇:大理巍山彝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