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7-07-21 12:21:44|来源:环球游报
彝族是巍山最早的土著民族。彝族由于支系繁多,服饰款式也就不尽相同,可谓是千变万化,各有千秋。巍山彝族服饰高贵典雅,古朴大方,保留较为完整。由于受民族源流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巍山彝族服饰保留相当完整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现就几个典型彝村服饰作系统描述。
龙街彝族服饰:龙街(五印乡)位于巍山县城西,其彝族服饰多喜好以黑、白和青蓝色布为底料,服装分盛装、便装和冬装。男装较简洁,男子头顶瓜皮帽,上身着黑或蓝布对襟衣,前胸订十一至十三对布纽扣,外套麂、羊皮褂,或者着黑布领褂、麻布领褂,下身穿同色大档裤,头缠黑布或白布包头。
未婚女子,发编两辫,戴月形凉帽,外裹蓝、黑绕子,白色包头,穿红、黑、蓝色领褂,脚穿绣花圆口布鞋。已婚妇女,头戴白绕子,长发编成一条,与白绕子相缠,其外包黑布包头,耳饰针形耳坠。老年妇女头戴黑绕子,黑或白色头饰,耳饰环状玉片耳环,穿蓝或黑弯襟长衣、黑褂子,胸前缀五穗银饰或针线荷包。解放前,多穿镶边长衣,手带银镯、戒指。下穿蓝色大统裤,腰系方块三边绣花的围腰和腰带,脚穿尖头布鞋。女子善于刺绣。姑娘从小就随母亲、姐姐等技艺高的长辈学剪花、刺绣。其图案主要有寿字、石榴花、桂花、梅花、龙凤、蝴蝶等。多数用丝线刺成。主要刺在凉帽、围腰、针线包、鞋上。青年女子特别注重围腰。
小潭子村彝族服饰:该村民族属东山之白彝,史称“蒲落蛮”,现自称腊逻拔。
男子服饰:男子头戴羊毛毡帽,名叫“毡杆特”,系一种以羊毛擀制成碗状、半球形的无沿帽。上衣与下裤,与汉族之对襟衣裤略同,衣外套一件用羊皮经搓揉而缝制的褂子,彝称“阿家酷特”,
肩挎以羔羊皮揉制的挎包,称:“提箩表” 或“罗表”。过去多穿草鞋。现男子渐似汉装。
妇女服饰较为精美。头顶“抹额”, 系一种黑丝绸或黑布制成之包头布,勒之额上,上饰银质或珐琅质饰物,其上镶嵌红色宝石之高型鼓钉,配二层花饰,称“帽花”。头发编为辫,挽于头顶成高髻,外缠黑布包头,其上辗银串珠、亮珠、或银制、珐琅制“菱角吊”数串。耳戴银圈大耳环,或长吊金银耳环(多以金银镶嵌红绿宝石制成)。上衣为右襟长衣,前摆短后襟长,领口、袖、襟边镶以多层不同色彩之金银丝辫或刺绣多层宽窄不同的花纹图案;外罩齐腰短领褂,其边镶滚丝辫、银泡。腰系“围腰布”,其表镶配金银丝辫或挑绣串枝莲、柿子花、牡丹花、太阳花、凤穿牡丹、丹风朝阳、狗牙花、几何图案等纹样。上衣和领褂,多以蓝、绿、白丝绸或棉布及少量黑布为底料,其上纹样鲜艳秀丽,风格雅致美观。颈系银制或珐琅制之“百家锁”与项链。胸配银“三须针筒”“菱角吊”,串珠和鸡心型绣花“荷包”。走动时,叮当作响,亮光四射,显得珠光宝气,飘逸多姿。裤以绿、粉红、白、黑色丝缎或棉布为料,制成大裤脚长裤,古时裤脚多为毛边,现已折边。裤脚上部份镶贴丝辫。背挎一个圆形绣花“裹背”,系以羊毛擀制而成,直径尺余,内外两层,中可承物,外绣太阳花,或八角形花,一般为对称之两个相同图案,称“打拉背”。脚穿凤头绣花尖鞋,鞋尖高翘如凤头,后跟订“鞋沿技”。鞋面四周,鞋袢、“鞋沿拔” 上均刺饰花鸟图案。近年来,绣鞋仅在作客或出嫁时穿戴。
女青年和少女幼童,头戴“瓢帽”, 帽顶插花或订缨花束,帽后饰银制、珐琅制或麦秆草染色编制的“菱角吊”数串,悬于头后。此帽亦称“鱼尾帽”整体形如金鱼,鱼头鱼身为帽体,鱼尾多岔开为护颈。帽沿配银泡、珐琅泡、亮珠和闪光片,少数订“八仙”或“八宝”。其他衣、裤、围腰,打拉背如前述。
谷波罗村彝族服饰:该村距巍山县城西南12公里,属龙潭行政村,居罗、左二姓,自称“腊罗颇”,他称“罗罗”。
男子服饰:中青年多穿蓝或黑色大襟短衣。富裕者外套白色麂皮领褂。下身穿大档大脚裤,裤脚宽1尺余,以裤脚的大小衡量其家资多寡,以裤脚大为尊。头缠约8尺蓝或白布包头。穿两半合成的“元宝鞋”。
女子服饰:少女十四、五岁即裹约1丈二尺长黑布包头,上着白、蓝、漂蓝短领长衫,下配漂蓝色的宽脚裤,腰系绣花田腰,外束黑布腰带。脚穿尖口绣花鞋,形如舟。幼女三、四岁便穿耳,十余岁配戴耳坠。中年妇女还普遍以裹背饰身,其外套黑布,内置毡片。在胸前配戴银质“针筒三须”,“三须”即“三台”,上台寿字,中台针筒,下台蝴蝶,其深为中年妇女和女青年喜爱。老、中、青年女子均喜配戴银、铜质手镯。
当地已婚和未婚女子服饰区别十分明显。已婚者,衣服多为漂蓝色。发辫不外露,常盘于头顶上,外加包头。耳坠环比较大,下坠如铜钱的一片玉片,有的还配以秋叶。未婚者也打包头,但发辫露在外,服装颜色较醒目。裹背小巧玲珑,长约9寸,宽6寸,主要作为装饰品。耳坠为小环,分“福字环”“石榴环”等式样。
龙潭村彝族服饰:该村东与安乐村洗澡塘毗邻,南与谷波罗村相接,西与河西村小梯子坡为邻,北与西河、县城相连。距县城西南约10公里,属龙潭行政村。全村均为彝族,自称“腊罗拔”。
龙潭村彝族的服饰,在过去,男女都穿白色无领的上衣和大裤子,打白包头,穿鼻底鞋,肩头、衣襟、袖口、裤脚都镶有花边。所不同的是,男子穿对襟衣裳;女子穿道衣,系腰裙;老年男女则多穿长衫子。结婚时,新郎一般穿蓝色衣裤,新娘多穿蓝衣绿裤,新婚男子都打黑色包头。女童在六岁就穿耳朵,坠耳环。婚前耳环是石榴环、留发辫,不系腰带,配饰小裹背(兼做背东西的垫背)。结婚后,耳环改为圈环,将发辫盘绕在头上,并系上腰带,配上大裹背叫“阿麦肚”(彝语),兼用以背小孩。
紫金乡新建村彝族服饰:新建村位于巍山县城西北部的紫金乡。这里的彝族自称“腊罗”支系。妇女的服饰最为考究,其色彩多以蓝、白、黑、藏青为其主料,在妇女服饰中,已婚妇女头缠黑色或白色布包头,而少女则头戴鱼尾帽并以大量的银泡和料饰进行镶边装饰,身穿前短后长的大襟衣,腰系长丈余、宽尺余的长腰带,其围腰与后襟相互对称。
与妇女服饰相比,男子服饰则显得较为简单,大多穿对襟棉布裳(布结纽扣),下着同色大档裤,头缠黑包头。现男子渐似汉化。
多雨村麻桔房村彝族服饰:此二村座落在巍山县无空山,历史悠久,习俗独特。
男子服饰:与妇女的服饰相比,男子的服饰则要简洁得多。男子大都穿对襟无领的蓝布衣,宽大的黑布裤,但每人必定配备一至二件优质羊皮褂。羊皮褂非常讲究皮色,做工较为精细,它的腰部两侧,各置两面精致的小镜子,镜子两边系着若干条皮子做成的飘带,颇显大方。有些男子在节日或做客时,还穿绣花鞋。
孩童服饰:就帽子而言,就有鱼尾帽、小瓢帽、银鼓帽、花帽、搭耳帽等数种,均刺绣花草、树叶、龙风等图案和镶嵌银饰物。小孩的衣服式样较多,以红、蓝、绿、白等色布料缝制而成,红绿交织、蓝白相衬,艳丽无比,并且做工精细。青年女子服饰:头戴银泡帽,耳坠银耳环,身穿蓝领褂,腰系花围腰,下着绿彩裤,脚踏绣花鞋,后挂圆裹背,全套装饰花团锦簇,雍容华贵。女青年的银泡帽,上绣四十余朵小花,镶九十余颗银泡;耳坠式样多变,小巧玲珑;领褂为蓝底白边,中间绣有牡丹花或五色樱花,边沿嵌银泡;围裙由二十四个图案构成,每个图案的刺锈,颜色各具特色;绿裤宽而短,裤管仅长及膝下,爬坡下坎时便于行走;绣花鞋呈舟形,鞋尖象鱼钩,鞋面绣四十余朵小花,间配绿叶,红绿相配,十分耀眼;裹背为圆形,上绣两对太阳花,呈对称排列,裹背除用以装饰外,还可保护后腰。
中年妇女服饰:婚后,改结发譬,裹包头,发髻一般呈宝塔形,时兴戴“别子”。“别子” 由银铸成,分为四串,每串有两个灯笼绣球,两个响铃绣球,两条小鱼。包头布长四尺五寸,宽一尺,黑色,上面镶帽花,帽花下面饰一个宝塔形“针附”(彝语),“针附”顶端是一颗闪亮的红宝石。领褂用红布做底,领褂的领口上,安着七个“披巴”(彝语)。“披巴”上用银泡凑成五个叶子,组成葵花形,有的还用玉块装饰。领褂的四沿,皆用银泡镶边,共四排,每排三十六颗,一件领褂,要用两百多颗银泡;妇女的围裙、腰带、裹背、裤子、花鞋与少女略同。整套服装,风格典雅古朴,浓艳秀丽,价值不菲。
彝族服饰,在裁剪缝制时,虽然也有“量体裁衣,看头制帽”的原则,但着眼点不是突出人体曲线,而是在人体的特殊部位作特殊的装饰。例如:彝族妇女,不管已婚未婚,都特别注重胸前和腰“包括臀部”的装饰,装饰手法有刺绣精美的图案,有用亮片或银泡镶成的图案花纹,还有多种多样的银质、竹质和骨质做成的重挂物。
巍山彝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若干代彝族妇女的创造、传承和发展以及长期的积淀,形成了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既有突出的地方特色的服饰文化。它集艺术性、历史性以及实用性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深刻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一支绚丽的奇葩。它的花纹图案是勤劳的彝族人民生产、生活、宗教、风俗礼仪及历史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彝族服饰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巍山县委宣传部供稿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7年7月21日第1101期 A2版)
相关文章阅读:
● 难忘的巍山彝族风情之旅 ( 2017-02-17 )
● 源彝族群众生活有了新变化洱 ( 2017-07-13 )
● 贫困与脱贫的“分水岭” ——云龙县漕涧彝族易地扶贫搬迁侧记 ( 2017-07-21 )
● 大理巍山彝族服饰 ( 2017-07-21 )
● 大理经开区确保洱海源头水净流洁 ( 2017-01-06 )
上一篇:贫困与脱贫的“分水岭” ——云龙县漕涧彝族易地扶贫搬迁侧记
下一篇:众创空间入驻大理经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