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8-01-05 17:15:52|来源:环球游报
通讯员 李卫东 周云深
洱源是洱海的源头,既有“高原水乡”“大美洱源”的1乡5镇、也有“山路崎岖”“产业待哺”的2乡1镇。2013年,全县有3个贫困乡镇、1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59户23150人,贫困发生率为8.8%。
洱源县坚持党政主动帮扶与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下足产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绣花”功夫,三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2.55亿元,4647户 21385 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预计降为1.26%。
念活产业致富经
炼铁乡纸厂村陆家组彝族村民陆万千是2013年村里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队驻村后,进行了产业引导,还帮助建了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种植了3.5亩的山萮菜,4亩中药材,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山萮菜’的模式,有了脱贫的产业、住进了宽敞的房子。”祖祖辈辈生活在纸厂村彝族聚居村的陆万千感激地说道。
纸厂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全村海拔2900米、耕地4500亩,多年前村里人都是种些土豆、包谷,但广种薄收、贫困依旧。
村党总支主动“联姻”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大胆进行山萮菜试种。当年,山萮菜试种大获成功!第二年全村种植推广1400多亩,397户村民参与种植,其中建档立卡户81户,销售收入700多万元,亩产5000元。经过4年的种植、合作、销售,山萮菜现在已成为纸厂村的重要产业,远销日本、韩国,全村人均纯收入5026元。
扶产业才是扶根本。洱源县采取“传统农业增收、互助社带动、互联网+农户、劳务输出、入股经营、生态补偿”等形式,建立“1+9+90”电商扶贫模式,推动产业发展,让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稳步推进住房建设
茈碧湖镇吉菜旧村由于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经县委县政府慎重研究,决定对22户村民实行整体搬迁。
杨绍清就是其中之一,清晨,杨绍清从自家新房走到村口,看着洱源县城的美丽风景,觉得自己现在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杨绍清是建档立卡户,有4口人,每人国家补助2万建房款,同时旧房拆除每人补助6000块,再自筹资金,漂亮的新房很快就建好了。杨绍清自豪地说:“我们的房子是统规自建、厨卫入户、人畜分离、人均25平方米。”
易地扶贫搬迁,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村党支部和工作队牵头在村里办起了养鸡场,共吸收56户社员参加,第一期养殖规模就6000只,杨绍清的大儿子杨岳根就在厂里当上了“鸡司令”。
杨绍清的儿子杨岳根说:“下一步再办个自己的养鸡场,先养殖土鸡8000只、再娶一个老婆。”
“稳固住房”工程就是不落一户、不落一人。2015年以来,洱源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县级筹措资金稳固住房建设、政府兜底建新房、住房困难单项帮扶、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等6种模式,实施稳固住房建设9015户,其中建档立卡户达2520户。
医疗筑起防火墙
洱源县牛街乡大同村贫困户张昆来的丈夫正在窗口结帐,妻子因慢性胆囊炎入院,医院为建档立卡群众开通了“先诊疗后付费”绿色通道,现在他又在享受着“一站式”结算。妻子入院9天,总费用2641.13元。结算出来自己竟不出一分钱、就看好了妻子的病。
洱源县牛街乡大同村贫困户张昆来丈夫激动的说,“真没想到,住院是绿色通道,结帐还一分钱没出,党的政策太好了。”
目前,洱源认真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截止2017年10月,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已完成了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比例100%,大病统筹100%,家庭医生签约100%,推动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措施落实见效。
洱源县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紧扣“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统领,紧盯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施发展生产、搬迁安置、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生态补偿、金融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七大工程”,不遗忘一户一人,把党的脱贫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2.55亿元,实施稳固住房建设9015户,村内道路硬化152.14万平方米,完成村组公路71件351.7公里,脱贫水窖建设2046口,三年累计4647户21385 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为1.26%。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1月5日A2版)
相关文章阅读:
● 洱源生态补偿实现“绿富双赢” ( 2017-01-20 )
● 洱源精准扶贫显成效 ( 2017-02-24 )
● 洱源灾后重建通过省级验收 ( 2017-03-17 )
● 洱源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 2017-03-30 )
● 洱源惠民工程惠民生 ( 2017-03-30 )
上一篇:30“而立”我们在一起 ——大理人民广播电台成立30周年分享会在州群艺馆举行
下一篇:30“而立”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