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8-03-14 10:13:27|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韩海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之考,云南省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阮成发在6日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云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表示,瞄准世界一流所打造的“三张牌”,是基于云南省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彰显特色所提出的。阮成发说,要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俯瞰石龙坝水电站全景。 新华网 罗春明 摄
向绿色能源求“新”要“强”
云南的水电资源丰富,水电装机量已达6076万千瓦,位居全国第2位。每年近300亿千瓦时的“弃水”,催促着云南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再加一把力气。
阮成发表示,要立足用好云南绿色能源优势,打造“绿色能源牌”,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能源强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年产100万辆产能;大力推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把绿色能源打造成为云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文泉表示,云南能投集团将加快国家批准和在建的大型水利的投资建设,促进云南水电产业生产能力提升;推进“气化云南”战略落地,加大天然气产业发展;通过投融资、现代物流等参与到水电铝材、水电硅材的上下游产业发展。
“对云南来说,水电强则能源强,水电活则能源活。”段文泉看到,充分挖掘云南省内用电需求,是有效解决云南“弃水”“弃电”问题,将清洁电力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渠道。在激发内力量的同时,他也建议国家及相关部门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水电消纳的电价机制;协调引导中东部铝材、硅材产能向云南转移,并给予云南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支持,促进全产业链发展;结合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支持上下游企业“走出去”发展。
近几年来,曲靖市仅去除煤炭过剩产能就达1759万吨。全国人大代表、曲靖市市长董保同表示,在淘汰落后产能的道路上,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也为曲靖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环境。去年,曲靖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新动能的贡献效果明显。
在董保同看来,发挥水电等资源优势,更要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水电铝材、水电硅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曲靖来说有基础有优势,他举例说,曲靖利用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大产业转型力度,将原有的、较为单一的铝锭生产,进行产业链延伸,以汽车轮毂、建筑型材等深加工产品扩大产业集群效应。董保同表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已在曲靖“上路”,并正与省外具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寻求深入合作。此外,依托水电铝材、水电硅材,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也足够令人期待。
图为航拍普洱银生茶庄园有机茶园。赵朝鹏 摄
为绿色食品烙上“金字招牌”
云南农产品出口额多年稳居西部省份第一,国家驰名商标农产品有21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2000多个,花卉、普洱茶、三七等区域性品牌已经闻名海内外……
在今年两会上,阮成发向国内外记者介绍云南打造“绿色食品牌”的自信和底气。
与此同时,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成为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全国人大代表、普洱市市长杨照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到,“汽车拉不完,火车不够拉”正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过过程中“小散弱”问题的集中体现,对此,普洱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将重点发力普洱茶、咖啡、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坚果四大涉农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发展现代农业还要解决与二、三产业衔接的问题。杨照辉举了一个的例子,一家生产方便面配料包的企业落地普洱,仅小葱一项就可实现一年三季收获,与省外其他地区对比,竞争优势明显。3000多亩的种植,带动了企业所在地周边两个乡镇发展。农民出租土地得了收入,又在企业实现就业得了工资,新农业的发展已向股权合作方式迈进,而与此相关的冷链运输等产业也开始与农村农民相关。
“做大并依托第一产业,发展二产,带动三产,打通‘接二连三’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杨照辉说,这是普洱所面临的生产方式转变重要突破口,也是打好“绿色食品牌”的关键所在。
紧盯绿色食品的还有走上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长郭大进,他在代表通道上手举昭通苹果,大力推介这个产量50万吨,产值30亿元,带动了30万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红”产业。
目前,昭通已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基地及示范果园,2条标准较高的苹果分选线已投入运营,今年还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1.2万亩。推广标准化种植、建立大数据可追溯体系,昭通将进一步修订完善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快推进苹果、花椒、马铃薯等产业全过程标准化生产。
据介绍,云南省将通过打造“绿色食品牌”,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聚焦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产业,打造“拳头产品”;推进“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
游人在云南大理洱海边游览。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让绿水青山成为向往牵引力
洱海保护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遏制了水质下降趋势,去年,全湖水质有6个月为Ⅱ类。二是湖内水生态发生积极变化,全年没有发生规模化的蓝藻水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阮成发回应了记者对洱海保护的关切。阮成发表示,洱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镜子,只要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一湖一策”精准治理,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就一定能够让九颗高原明珠还靓丽本色,重放璀璨光彩。
保护好云南的好山好水,也是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重要基础支撑。而打好这张牌,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的丰富生物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致力于打造世人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
一张是蓝天碧水,一张是蓝天蓝藻,时隔一年拍摄的两张洱海风光照风光大不同。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副总工杨晓雪此次参会“有备而来”。
1991年大学毕业后,杨晓雪留在家乡,成为了一名环境保护工作者。1996年洱海暴发蓝藻水华,让服务家乡环保事业的杨晓雪心痛不已。近年来,大理州洱海保护“七大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杨晓雪坦言,“工作压力大了,但看着回来的‘洱海蓝’,觉得为这一汪湖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杨健也谈到,洱海不但是大理的一个重要景区,也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很多国内外游客来大理度假,都是奔着苍山洱海而来的。要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大理打造成“健康生活目的地”;要致力于建设生态环境要美、人文环境要美、旅游业态丰富的大理,为喜爱大理的人们提供多样的健康生活选择。
“南天春不老,繁花四时香”,阮成发曾表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还要发展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重点建设集医疗、研发、教育、康养为一体的医疗产业综合体,“让云南人健康起来、让想健康的人到云南来”。
全国人大代表、昊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彪表示,云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民族医药资源都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优势所在,他所在的企业也正不断利用云南特有资源,引入国内外科研力量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我们还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GE医疗集团合作,共建云南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李彪表示,该项目将于今年5月建成。与此同时他希望通过此类诊疗服务的引进,助力医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医疗资源的统筹使用。
用好宝贵的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诊治的效率,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许虹也在一线工作中感同身受。为此,她建议应打通各类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实现诊疗信息的共享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工作。此外,对于云南即将迎来的“健康风潮”,许虹也呼吁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完)
相关文章阅读:
● 云南过桥米线的传说 ( 2016-10-21 )
● 【云南故事】少数民族情人节 秒杀玫瑰的浪漫 ( 2017-12-05 )
● 老人与鸥 ( 2018-01-08 )
● 【微纪录 云南故事】康复村 ( 2018-01-09 )
● 云南民族文化行:"滇南一把琴" 阿家文和三把四弦琴的故事 ( 2018-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