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8-04-23 15:30:21|来源:春城晚报
最近,一项发表于在线科学期刊《基因》的新研究指出,在大约6000年前的全新世,雌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出现重大损失,而这是大熊猫适应能力极弱的关键原因。
2005年,中美联合科考队在腾冲江东山小水井落水洞进行详细勘察,获得了一批动物化石,其中就包括大熊猫的部分骨架化石。研究后发现,这批动物化石属于16个种的动物遗存,大多数为现生种,少数为地区性绝灭种,如大熊猫、双角犀、亚洲象,时代初步判断为全新世早、中期。其中,有大熊猫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和部分头后骨骼,形态和尺寸与现生大熊猫基本接近。
江东山大熊猫骨架的发现表明,大熊猫在云南的生存直到全新世早、中期,这是目前云南地区大熊猫发现的最晚记录。
科研人员分析了现代大熊猫的遗传物质,然后将它们与江东山大熊猫化石的DNA作比较,从而重建大熊猫的繁殖数量历史,调查造成其数量减少的原因。
研究指出,在大约6000年前的全新世,雌性大熊猫的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出现重大损失,从而造成大熊猫适应能力变得极弱。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赖旭龙说:研究从分子角度证明,大熊猫的处境或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保护计划还得继续,并且要采取新的战略来保护越来越碎片化的大熊猫栖息地。(记者 杨质高)
相关文章阅读:
● 看,云南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 ( 2018-04-17 )
● 云南民族大学走务实合作之路 ( 2018-04-19 )
● 6000年前云南曾有大熊猫 ( 2018-04-23 )
● 云南启动“乡村幼儿园计划”聚焦深度贫困区学前教育 ( 2018-06-09 )
● 【彩云网评】为困境儿童编织关爱之网 云南情怀打造云南经验 ( 2018-06-12 )
上一篇:云南民族大学走务实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