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9-06-06 21:30:51|来源:环球游报
“永昌永子甲天下”。
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矿石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传统手工点丹而成的围棋子,因这种棋子产于永昌(云南保山古称永昌),并被世人称之为永昌子。永子是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对棋类产品注册和持有的一个驰名商标。
“近年来,保山积极推荐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特色文化街区打造和历史建筑修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融入其中,让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结合起来,做到历史文化名城形神兼备,成为开展乡村旅游和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依托。”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彦霓在谈到围绕保山“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定位要求、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水平时,这样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建设滇西大旅游圈中发挥的作用。
保山市隆阳区的金鸡乡,为西汉古县“不韦”,东汉永昌郡郡府所在地,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目前辖区共有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9种,更有火瓢、口袋豆腐等闻名省内外的美食小吃。而作为制作美食的重要调料——醋,在金鸡一直有人生产,“花家药麸醋”便是其中较有名气的一种。
“小孩不吃醋,学习不进步;老人不吃醋,越来越糊涂;男人不吃醋;感情不稳固;女人不吃醋,生活不和睦-----”这是流传在金鸡乡金鸡社区四方街的一首顺口溜。
花润德,1954年5月出生,现年64岁。1970年,16岁的他开始跟父亲花立本、母亲蒋加凤学习花家药麸子醋制作,在生产队的醋坊工作。1979年,花润德承包了生产队的醋坊制作花家醋,销售给金鸡供销社食堂。1983年购买生产队醋坊自己经营销售,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花家醋”历来在金鸡凤仪乃至保山坝颇有名气,何时开始制做已无可考证。据花润德叙述,花家祖上为明朝洪武年间从南京应天府过来的移民,先祖为武事院管事、家族典礼长。有据可考的可追溯至晚清时期,花润德的爷爷花荫庭(光绪十一年,1860年出生)和妻高氏便以家传工艺制醋、卖醋为生,后传至花润德的父亲花立本及母亲蒋加凤,花家醋同样享誉保山坝。1970年,花润德和父母亲学习制醋传承至今。
花家醋的特性及用途为药麸醋,以大米、麦麸为主要制做原料,以一百多样中草药制醋曲,通过炒、煮、发酵、滤、熬等工序制作而成。醋液清澈酱黄,酸度较低,闻之酸香,食之酸甜,回味悠长,做调料搅拌不影响其他食材本色。花家醋在阴凉环境下储藏,可保质月余。
虽然花家现在有第四代传人花名莹注册了“隆阳区花名莹醋加工厂”,但由于产地、技术人员等条件限制,目前花家醋生产尚处在家庭作坊生产阶段,日常鲜醋100公斤左右。如今,花润德妻子李凤美,长女花春雪、次女花名莹均掌握花家药麸醋制作工艺。130多年的花家药麸醋可谓是金鸡四方古街上的百年老字号招牌。
距离花家醋不远,是一座古戏台,锣鼓铿锵,童声稚嫩。古戏台位于四方街西端,始建于清朝年间,民国年间进行修缮,1988年定为原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滇剧是云南著名的地方戏,我们小时候都是听着父辈的滇剧长大的,对滇剧感情很深。现在,我们也都退休了,就想着发挥余热,将滇剧传承发扬下去。”杨伯戡是金鸡乡凤仪戏剧团的团长,对戏剧团的事情了如指掌。
当初组建戏剧团时,还有20多位老兄弟姐妹一起为传播滇剧在努力。但几年下来,有些老人陆续去世,现在只剩下6位老人了。虽然人员减少了,但他和高文祥、何向新却一直坚持着传承滇剧的任务。
近年来,他们和金鸡中心小学联合,挑选有音乐天赋的二到四年级的小学生30多名,坚持每周去学校授课,传承滇剧艺术。现在,一帮滇剧苗子已经崭露头角,表演有模有样了。
“现在的制陶工艺,已经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了。原来是烧龙窑,装填和烧制费时费力,成品率还低,现在改用电和气烧制后,不但缩短了时间、改善了工艺,还提高了成品的出窑率。”
距四方街不远的育德村,制陶人姬丛鹏在专心拉着坯。陶泥在他的手下,“听话”地绽放成一件造型独特的器皿。在他的作坊里,到处摆着处在各道工序上的坯子、半成品和成品。
金鸡土陶的历史,也由来已久。
明代洪武年间,保山坝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批大移民。官府指定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而来的张、姬、董三姓族人,到金鸡烧制陶器以供军需,在满足军队需求后才向一般市场销售。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和发展,金鸡土陶更是得到了规模化发展,进而代代相传。
如今,在金鸡育德仍有数家姬姓后人制陶为生,金鸡土陶也成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在传承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也对烧制程序进行了改良。”在烧制车间,姬丛鹏的女婿包光罗介绍,制陶有16道工序,最能显示成品的工序在最后的烧制环节。现在用电或用气烧制,能保持窑内温度在2000摄氏度,烧制时间也从之前的两天缩短为现在的10个小时,成品率也大大提高了。”
84岁的姬仁礼是姬丛鹏的父亲,也是省级制陶非遗传承人,他是家族制陶的第四代传人了。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也都继承了这项非遗项目,金鸡土陶的名字也逐渐传播出去。
保山古称永昌。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沉淀了两千年的永昌文化,孕育出了国之瑰宝——永子。
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矿石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传统手工点丹而成的围棋子,因这种棋子产于永昌(云南保山古称永昌),并被世人称之为永昌子。永子是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对棋类产品注册和持有的一个驰名商标。
永子质坚色润、细腻如玉、触子心舒、冬暖夏凉、隽永神韵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历来深受达官贵人所追捧,为上乘贡品,堪称国宝。
永子起始于唐代,大约1200多年前。唐代傅梦求的《围棋赋》记载:“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赋中透露出唐代滇南(云南保山)就开始用窑炉烧制围棋。
明代中期,永昌(保山)庠生李德章用当地的玛瑙、玉石等原料融化成汁液,采用滴制法炼制出永子。后被敕令为地方上贡朝廷的贡品。
民国时期,保山解坤曾找到李德章的后人来恢复生产永子,但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缅甸攻入滇西,保山城被日机轰炸,解坤携家逃往昆明,永子再次被迫停产。
1951年,解坤在昆明开始烧制永子,但是没有李氏家族永子的配方,烧制出的棋子与“永子”差距甚大,改称为“滇玉”,生产出来的200多副云南围棋子也没有销售出去,1954停止生产。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保山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文化局组织和抽调李氏家族的后人李学堂等再次对永子进行恢复生产,但成本较高,生产出的棋子没有市场,1989年停止生产。
2003年,陶晓昌组织和带领李氏家族的后人李国伟等再次对永子进行恢复。在前辈的指导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践摸索,终于找回失传的永子炼“丹”技术,棋中圣品——永子终于重现棋枰,与千古国技相映生辉。
“永子原料珍贵,工艺独特,品质优秀,质坚色润,历史厚重。”永子的第十二代传人李国伟介绍,永子异于任何围棋的天趣和灵性,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珍贵原料炼制,细腻如玉、触子心舒、冬暖夏凉,隽永神韵,乃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
永子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棋子大小、厚薄、圆形靠工匠传统手工点“丹”而成,的确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熠熠闪光的宝石。
永子放置棋盘上,色泽润柔,不眩目刺眼,黑如墨,白如玉。黑子对光照视,宛如一颗墨翠,边闪翠环,乃围棋殿堂上的璀璨明珠;而白子对光细看晶莹如脂,莹润细腻甲于天下。
在烧制车间,师父气定神闲地运用着蘸、裹、滴、收的诀窍,蘸起融化成液体的“岩浆”,裹在工具上,根据多年磨练出来的经验,“滴”在一条厚钢板山,之后稍微旋转一下,将剩余的“岩浆”再收回去。随着一点点的“滴”注工艺,一枚枚永子就整齐地排列到厚钢板上-----
“永子的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原料精选、破碎研磨、配料、熔炼、手工滴制、打磨、漂洗晾晒、分拣、包装产品等工序。”李国伟介绍。
目前,李国伟创办的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集文化、体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公司,旗下有永子棋厂、永子棋校、永子文化园、蒲缥永子弈苑围棋俱乐部、腾冲永子弈园酒店,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最具创意性文化企业”、“云南省特色文化企业”、“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目前,保山正在投资20多亿元建设永子小镇,将永子小镇建设成‘国家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永子传奇影视拍摄基地、围棋培训及赛事基地、世界围棋文化交流中心、围棋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围棋文化旅游朝圣地,将永子打造成为世界的天元。”
李国伟介绍,“永子”以其在围棋发展历史当中的重要地位,可作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一旦申报成功,将有利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文化体育品牌和名片,对提高中国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9年6月7日第1190期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