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9-08-06 21:57:27|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保山,古代为哀牢国首邑,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滇西抗战中驼峰航线从这里起降,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从这里穿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保山在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中的优势更加凸显。保山,资源富集,腾冲翡翠首屈一指,围棋永子名甲天下,高黎贡山享誉世界,各种温泉遍布全市,海拔气候适宜人居。保山一座充满亲情、富有温情、极具热情的城市是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理想之地;是一个活力四射、投资兴业、追梦圆梦的好地方。
8月6日上午,在云南省举行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介绍了建国以来保山的发展变化。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山各族人民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实现了由低速增长向高速增长,进而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阶段,取得了由总体贫穷到总体小康,进而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成就,谱写了建设、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时,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保山一穷二白,百业待兴,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奋斗,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38.1亿元,是1952年0.85亿元的868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168元,是1952年78元的361倍。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步入发展黄金时期,经济发展增速超过10%以上的年份达到23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比改革开放前的4.4%提高了5.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比改革开放前的4.1%提高了8.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4.2:15.3:20.6优化调整为2018年的22.8:38.1:39.1。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山没有像样的市政设施、像样的基础工程,1952年全市基本建设总投资仅7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倍增长,1978年—2018年累计完成投资总额5000多亿元,年均增长24.6%。建成高速公路4条,在建8条,2019年将建成通车3条,公路通车里程从1978年的2758公里增加到14036公里,通县通乡道路硬化率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2021年大瑞铁路保山段也将建成通车。保山、腾冲两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18.6万人次,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个百万级机场的州市。累计投入210多亿元,加大农业灌溉、人蓄饮水、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建设,灌溉面积达234.1万亩,拥有各种水库410座,水库累计库容达10.3亿立方米。全市共建成规模不等的水电站171座,水电装机205.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4.1亿千瓦时。
保山拥有全省独立电网,电力已成为助推保山发展的重要优势。同时还被列为国家天然气利用试验示范区。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5G网络运用正在铺开,正在与世界同步迈入数字信息化时代。
70年来,保山不断加强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逐步构筑起了一张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水面、从有形到无形的现代立体交通能源信息网,做到内通外联,保山大地旧貌换了新颜。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山多数群众家庭开支的80%—90%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不挨饿、穿暖不受冻,到1978年全市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1.68%。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保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众生活水平一天一个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25元,提高到2018年的32636元,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124元,提高到2018年的11280元,增长91倍,年均增长11.9%。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2018年的2.67%,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70年来,保山人民告别了物资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的时代,从过去的“三大件、四转一响”就已经是奢侈品,到现在家庭轿车已进入千家万户,目前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已达25.4万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已成为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常态,这是大多数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山城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五四”大轰炸,城市残羹断垣、破旧不堪,农村建设更为落后。
一直以来,保山人民始终心怀重塑保山历史文化名城辉煌的梦想,积极付诸探索实践,先后提出了建设“走向南亚第一市”“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战略中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近几年来,投入230多亿元实施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投入320多亿元实施了棚户区改造,投入30多亿元实施了“三个万亩”生态廊道恢复工程、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9.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6.5%,保山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腾冲获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称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不断提升。
保山是传统农业大市,历来有着“滇西粮仓”的美誉。我们坚持农业稳市战略,粮食总产连续15年实现增产。同时,保山深知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进而确立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工业发展聚集为要”的理念,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了1个工业园区,在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了80平方公里的保山工贸园区。
保山不断加大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发展“飞地经济”,提出了由5个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建“园中园”的发展模式。目前,“园中园”共签订招商引资协议47个,拟投资380.2亿元,西安隆基、中科钢研等一批企业成功入驻,工贸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10个千亿园区之一,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已逐步培育形成了以农特产品加工、新材料、轻纺、信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为重点的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7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72.02亿元,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为38.1%,比1978年的15.3%提高了22.8%。通过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扶持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保山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29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6.68亿元,旅游业正在成为保山一项无污染的朝阳产业。
保山历来自然生态较好,被誉为“春城中的春城”。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全力以赴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快“生态保山、森林保山、绿色保山、美丽保山”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四创两争”。
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28.4%,提高到2018年的65.8%,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0个,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腾冲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如今的保山,山更美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实践和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发展,更没有保山今天的发展。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镶嵌在祖国西南云岭边陲的一颗璀璨绿色明珠,全州辖芒市、瑞丽两市和陇川、盈江、梁河三县,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31万。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构建,德宏作为中国沿边开放最早的州市之一,正成为“一带一路”的国际重要陆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节点、中缅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
8月6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上,中共德宏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秘书长侯胜也介绍了建国以来德宏的发展变化。
70年来,德宏沐浴着党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德宏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德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今天的德宏,交通、市政、通信、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52年119公里增至2018年8213公里。杭(州)瑞(丽)高速直通口岸,州内建成瑞(丽)陇(川)高速公路,陇(川)腾(冲)、芒(市)梁(河)高速公路明年即将建成通车,“县县通高速”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大(理)瑞(丽)动车铁路全线开工,全省首个通用机场陇川通用机场即将建成投入使用;芒市机场直飞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12条和缅甸曼德勒国际航线,平均每天执飞30个航班,成为全国排名第69位、云南省排名第4位的中型机场。德宏实现了从“山间铃响马帮来”到“车水马龙大通道”的根本性转变。
全州中小学从解放前基本为空白的状况到今天拥有304所,在校生更是从解放前的百位数增至2018年的183409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入学率达99.6%;2016—2019年,全州共有20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5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建成了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人均寿命由建国初期的28岁增至74.49岁,德宏从“要到芒市坝,先把婆娘嫁”的“瘴疠之地”变成了花开四季、果结终年的美丽家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脱贫攻坚打造了300多个美丽乡村,实现了从昔日“窝棚、茅屋、杈杈房”到“洋楼、别墅、安居房”的转变,“生态优良、回味乡愁,乡村秀美、城市宜居”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2018年,德宏代表云南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以两轮竞演总成绩全国第二名的佳绩荣获CCTV“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被人们赞誉为“七彩云南·美在德宏”。通过70年的不懈努力,德宏边疆民族地区展现出一幅人民生活宽裕、社会保障健全、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绚丽画卷。
谈到产业,德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向多元、从低层次向中高端的历史性跨越,从“零星手工”到“德宏制造”的历史性转变,全州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1万元增至2018年的175.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3080万元增至2018年的133.32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瑞丽试验区为引擎,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立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食品和消费品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产业、电子信息、航空八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大康肉牛、北汽瑞丽、银翔摩托、上海东方国际、江苏业勤、雅戈尔、华侨城、凯喜雅、安琪酵母、深圳宝能、康佳电子、淘宝、天猫等一批大企业相继落户德宏。今天,“乘瑞丽航空、驾德宏汽车、骑德宏摩托、看德宏电视、打德宏手机、穿德宏服装”已成为德宏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天的德宏正在加快构建集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通讯网、电力网、油气管网 “六位一体”现代国际互联互通综合枢纽网络。以芒市机场为例,航空旅客吞吐量从1990年的2.19万人次增至2018年的181万人次,增长了90倍;航班起降由1990年的180架次增至1.55万架次,增长了86倍;最大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的佳誉, 2018年,与76个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52年200万元增至2018年110.92亿美元,排全省第2位,占全省对缅贸易额的80%左右,占中缅贸易额的30%左右。口岸“四项指标”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德宏,已成为云南乃至全国沿边口岸综合流量最大的地区。
同时全方位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主动走出去在缅甸内比都、仰光、曼德勒等地设立6个德宏驻缅商务代表处,与缅甸商务部、旅游部和缅甸木姐地区宣传部等部门建立每年定期会晤机制;打造了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中缅智库高端论坛、中缅胞波狂欢节、“一马跑两国”中缅跨国马拉松赛、中缅“两国双城”自行车跨国越野赛、“丝路光影”国际微视频德宏影展等一批品牌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70年的对外交流交往和丰富实践,凸显了德宏在沿边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如今人们都说“谈到中缅关系就想得到德宏,谈到滇缅关系就离不开德宏”。德宏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前,德宏长期处于土司、山官等封建领主的统治之下,是全省乃至全国土司制度完整延续至解放的地区。1953年至1954年,云南省委在潞西县(芒市)探索提出在封建领主统治的傣族坝区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为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德宏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今天的德宏,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芒市、陇川县、盈江县3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景颇族、阿昌族整族帮扶整乡推进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16.05%下降至2018年末1.6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德宏得到全面落实,各族人民享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参政议政的权利。2018年,州级少数民族人大代表165人,占人大代表的60%;州级少数民族政协委员170人,占政协委员的61%,各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依章程积极参政议政,各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团结和谐、和衷共济的美好愿景深根厚植在人们心中。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今天的德宏州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齐心合力全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