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9-08-08 17:02:30|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文山是云南省的东大门,既沿边又达海,有边境线438公里,是“一带一路”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重要节点,是云南省“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域,是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作用突出。
8月7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发布会上,文山州委副书记、州长张秀兰介绍了建国70年来文山州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文山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传承弘扬“老山精神”、“西畴精神”,自强不息、砥砺奋进,在满目疮痍中一刻不停地建设家园,干成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要事,办成了一件件促跨越惠民生的实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新奇迹,取得了令人自豪的辉煌成就,文山这片红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壮乡苗岭处处旧貌换新颜。
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2018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9.06亿元,比1958年建州时增长510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33亿元,增长463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3.3亿元,增长1806倍。固定资产投资733.79亿元,增长9171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的“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三张牌”的部署,着力培育发展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以绿色水电铝材为支撑的矿电产业、以康养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四大重点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气象”更新。现在,文山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阔步前行。
实现了从荒僻难行到四通八达的跨越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曾经是文山州的真实写照。面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抢抓发展机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航道、水运码头、电力水利建设多点发力、齐头并进,使以综合交通为主的“五网”建设更趋完善。建成了全省第一条地方自主筹资建设的高速公路,全州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6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45公里,“县县通高速”目标即将实现;云桂高铁横贯全州,从“路无寸铁”到“一步高铁”;文山机场建成通航,广南通用机场已开动建设,丘北机场即将启动建设;云南出海最近的港口“富宁港”正加快建设;建成水库318件,“五小水利”工程48.89万件;电力装机229.25万千瓦,发电量99.02亿千瓦时。如今的文山,大桥连沟壑,高速入云端,山川出平湖,电站布河川,天堑变通途,壮乡苗岭风光“别样好”。
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跨越
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文山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全州民营经济户数达15.72万户,占全州GDP比重达51.3%,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全省最有特色的承接产业加工园区已初具规模,全省最大产能的水电铝材一体化项目正加快建设,全省铝工业中心、铟材料研发加工基地和钨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提质增效。201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73.92亿元,比1958年增长2898倍。与此同时,“文山三七”在全国、全世界独树一帜,集种植、加工、科研、营销、品牌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正在形成,三七产业正向千亿元产值迈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村电商走在全省前列,丘北辣椒、八宝贡米、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多种类、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正在形成。田园胜境普者黑、世外桃源坝美、英雄老山等旅游景点知名度不断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加快推进,“整个文山就是一个美丽的大景点”。
实现了从封闭末端到开放前沿的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抓住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机遇,着力做好“沿边开放”和“转身向海”两篇文章,不断推进和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美泰玩具、三一集团、天士力、神火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落户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天保、都龙、田蓬3个国家一类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砚山海关“两仓”、综合保税区筹建工作加快推进。2018年,边境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完成87.11亿元、32.38亿元,进出口贸易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创新开放的文山正在加速融入世界。
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美好生活的跨越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42元,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75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0元,增长了626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40.72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71%,砚山、西畴两县实现脱贫摘帽。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1.97%,城镇人口153.36万人。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子商务、汽车等走进了千家万户,活动广场、幸福超市遍布农村,城乡居民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像保护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和保护生态环境,让文山各族人民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当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因美丽的红河穿境而过得名,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红河州历史悠久、文化绚丽,形成了“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这“三千四百年”七张历史文化名片,孕育了袁嘉谷、熊庆来等杰出人物;
红河州是云南的重要工业和能源基地,个旧、开远等老工业城市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红河州南部6县,担负了长达40多年的支前战备任务,承担着稳边固防的历史重任。
8月8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发布会上,红河州委副书记、州长罗萍介绍了建国70年来红河的变化。
70年来,红河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过去的封闭落后变成了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边陲明珠。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建设的历史征程上跑出“红河加速度”
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红河各族儿女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不惧风雨、砥砺前行。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57年建州时的2.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93.7亿元,增长了543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0.13亿元增加至142.27亿元,增长了1093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0.19亿元增加至448.45亿元,增长了2359倍。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经济总量跃居第二位。
着力夯实发展基础,铸就了天堑变通途的“红河大动脉”
由过去通车里程短,到如今全州通车里程2.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96公里,居全省第三;由过去“火车没有汽车快”的滇越米轨铁路、个碧石寸轨铁路,到如今拥有317公里电气化铁路。如今的红河,北部7县市全部通高速公路,南部6县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弥蒙高铁、红河蒙自机场、元阳民用机场、红河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红河大地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着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举全州之力谱写了“红河减贫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州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49个扶贫攻坚乡,140万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全州之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大会战。2016年-2018年,全州累计实现脱贫出列357个贫困村、减贫人口4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7%下降到2018年的7.7%。石屏县、泸西县先后脱贫出列。2012年-2018年,红河州“直过民族”地区累计减贫56.7万人。走出深山老林、告别刀耕火种的苦聪人(拉祜族)、莽人(布朗族),一跃跨千年,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着力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向世界敞开了“红河宽广胸怀”
从封闭到开放,从末梢到前沿,红河正向世界敞开热情的怀抱。红河州以河口公路口岸、河口铁路口岸和金水河口岸3个国家级一类口岸为依托,以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和正在申报和建设中的河口跨合区三大平台为引擎,着力打造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稳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了越南盾现钞跨境调运,累计办理人民币兑越南盾5558笔1074.7亿越南盾。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三,边民互市交易额12.3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达194.2亿元,增长25.2%。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塑造了闪亮在西南边陲的“滇南魅力新城”
从建水临安古城传统风貌恢复保护,到屏边苗族精品特色县城打造;从滇南中心城市扩规提质,到弥勒休闲康养之城的塑造;从8个特色小镇靓丽兴起,到13县市“美丽县城”建设稳步推进,这些特色城镇的建成将如璀璨明珠闪亮红河大地。目前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2%。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45.1%。全州共创建国家卫生城市4个、县城9个。
着力推进污染防治,全力守护山清水秀的“红河美丽家园”
红河各族人民素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历史传统和民族人文,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生态系统,被世人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范例。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大围山、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不断加强,全州共建设森林公园1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
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谱写了众多以人为本的“红河民生故事”
从过去的茅草房学校、土坯房教室,到如今学校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从缺医少药、医务人员紧缺,到如今各级医疗机构遍布城乡、小病不出村;红河州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日益提升。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93所,在校学生89.2万人,分别是1957年的1.7倍、5.2倍。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5个,卫生技术人员3.5万人,分别是1957年的198.8倍、365.4倍。2018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396元、11330元,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77.5倍、101.2倍。
着力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红河同心歌谣”
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州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1个、示范点218个、示范乡镇133个、示范村262个。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