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9-10-24 15:41:49|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南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9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云南,将全力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攻坚行动、农村危房改造提速行动、大病救治专项行动、产业就业全覆盖行动、贫困村集体经济提升行动5项硬任务,确保实现130万贫困人口净脱贫、2457个贫困村出列、31个贫困县摘帽。
近年来保山把问题整改工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基本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在各个县级乡镇基本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基本解决,现在已到了收尾的攻坚阶段,问题整改清零后到2020年,保山将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脱贫,彻底告别贫困落后的历史,携手共同步入小康社会。
▲保山市“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已接近尾声
今年保山紧紧围绕实现4.1万贫困人口脱贫、135个贫困村出列、隆阳、施甸脱贫摘帽,腾冲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巩固提升昌宁、龙陵脱贫摘帽成果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把学深、悟透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工作落实的根本遵循,在市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民主生活会专题学习等重要会议上,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县乡党政领导班子轮训、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培训等方式,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统一到总书记和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保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瑜就如何抓好剩余两个月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要求:
抓好责任落实不懈怠,要进一步的全面聚焦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压实各县市区和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责任,特别是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强化精准,要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有效的加以解决。
抓问题整改不手软,以问题为导向抓实整改,抓问题整改关键在举一反三把问题抓实抓准就是全面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抓脱贫的质量不漏项,要进一步对标对表认真严格的开展回头看和查漏项,要真正做到查缺补漏,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以确保所有的问题不漏项。
抓重点不松懈,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抓实住房保障稳定增收、教育保障、医疗保障、饮水保障、住房保障等。从住房保障上看,主要是抓好农危改的所有改造达标。易地扶贫搬迁现在最主要抓好全面入住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稳定增收上要确保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家庭每一户都享受一项以上的产业扶贫,要进一步的鼓励贫困户家庭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转移就业的程度,同时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贫化程度,使贫困户通过扶贫化程度的提高实现真正的增收。在教育保障上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外最关键的是控辍保学,保证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在医疗保障上更加关注大病、重病户等群体,要强化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治疗,有效的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饮水保障上要加快饮水工程的按时按质的完成。
2019年,保山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充分结合保山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集中力量攻坚隆阳区、施甸县脱贫摘帽;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集中力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村距镇政府19公里,东起汉庄镇岩箐村,西至杨柳乡马鞍村,北与杨柳乡平掌村相邻,南与蒲缥镇罗板村大水井交界,国土面积14.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全村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71户,7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1户,334人;村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党员36名。
▲竹田村民其乐融融
走进汉庄镇金竹田村,眼前一亮的是土房危房几乎见不到,几乎都换成了钢筋混凝土建设的住房,干净整洁的混凝土建设的道路,走在道路上还能听到村民们欢歌笑语的声音,看到村寨道路两边的墙体文化,整个村的村容村貌完全焕然一新,走在村间道路上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汉庄镇金竹田村四个自然村,都分别盖起了文化活动场所,设置了工会、青年、妇女之家,为村民配备了桌椅电视机音响等设备,供村民休闲时娱乐。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金竹田村还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委会院落里还增添了一些休闲活动的设施设备,在扶贫宣传墙上还悬挂着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标语,增设了为民服务站,一楼是老年活动室、二楼是一个农家书屋,这里是对村民们免费开放的,村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组织来这里看看书,老年朋友小朋友可以来这里举行一些娱乐活动锻炼身体增进感情等,这也是为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在这里有一条最吸引的标语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对镇、村领导的鼓励和鞭策,它象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说到汉庄镇金竹田村整个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副镇长董立春深有感触他说:“金竹田村地处汉庄镇的西山片区,山高坡陡,以前是耕地贫瘠分散,水利条件差,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既影响群众的生活生产,又是贫困的重要根源。”
▲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为此,镇、村两级把解决村组道路基础设施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多次召开村支部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统一思想,抓住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硬化了从垭口至金竹田村的道路2.7公里;硬化了柳湾村1组、旧寨2组、金竹田3、4组入户道路。架设了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管道32公里、建成了旧寨2组污水排放管道710米;按照党员10人以上或村民200人以上的条件,建成并投入使用村民小组活动场所3个;建成并投入使用垃圾焚烧炉2个;大力倡导殡葬改造,在王冒山头建成战地面积20亩的村级公益性墓地一处等,董立春激动的说:“以上基础设施的完善并投入使用,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人居环境。”
金竹田村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以“四抓四促”为基本思路和具体任务,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促使金竹田这个旧日落后的山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自强 诚信 感恩”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向善、向上、向好”的整体社会风气,基本实现了支部领、党员带、群众跟、摘穷帽、断穷根、改穷貌、勤致富的目标。
在产业扶贫增加收入方面,为解决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模式转变,为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实现整村脱贫,金竹田村与昌宁旭瑞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按照“一村一业”的思路,因地制宜,于2017年12月成立隆阳区林中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合作社吸收了本村及邻村贫困户共111户,改造及新建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规模达7万多只,实现利润收入30多万元,用于发放固定和临时工工资,以及分红给各贫困户,有效的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和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妇女半边天文化队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地处贫困山区,又受邻村地方风俗的影响,很多群众农闲时候经常聚在一起打牌、酗酒、赌博等陋习较多。为此,金竹田村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引导好习惯。村里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青壮年义勇队、半边天文化队、夕阳红调解队“三支队伍”共同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成为了党支部功能职责发挥的有效补充。
金竹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国发激动的说:“10年前村里只有高中生,辍学的少年儿童比较多,经过这几年村党支部以及“三支队伍”的入户走访做思想工作,规劝也都慢慢的回到学校上学读书,现在几乎每年都有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并且全村没有一个失学的学生,此外村里的一些青壮年出去务工的也越来越多,他们平均一年的收入是4—5万。”
“三支队伍”的组建和运行,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面旗帜高高竖起,为群众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让陋习渐渐改变,村容村貌提高,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了社会和谐,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施甸县辖13个乡镇138个村16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79万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9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04户90509人,占保山市总贫困人口的23.24%。截至2018年末,累计出列24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5个),脱贫15900户68055人,未脱贫人口5704户22454人,贫困发生率7.8%。2019年计划66个贫困村出列、1.8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可降至3%以内,整县脱贫退出。
2019年,施甸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压实责任转作风,对标对表补短板,举一反三抓整改,合力攻坚促工作,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共施甸县委宣传部部长王冰凌(左二)介绍施甸完成“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情况
抓实对象精准。坚持应纳尽纳“零漏评”、应剔尽剔“零错评”、应扶尽扶“零错退”。开展了“户户清”工作,就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突出问题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排查。重点关注低保户、特困供养户、残疾户、危房户、重病户、重学户、重灾户七类人群,并按照未脱贫户、稳定脱贫户、脱贫风险户、非卡户进行分类。按年度以户为单位、以人为对象精准分析,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从人均纯收入、住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饮水安全、产业扶持、外出务工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形成了到户到人的帮扶责任清单。
抓实因村派人。加强驻村工作队员选派管理,确保做到尽锐出战,共向90个贫困村选派380名驻村工作队员,充实了脱贫攻坚一线力量。33名县级领导带头驻乡指导,挂联单位领导驻村入户,挂包人员“一对一”开展帮扶。严格坚持遍访制度,分析研究解决问题。2个省级部门、25个市级部门、96个县级部门、13个乡镇共5705名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户21604户90509人,县乡干部全面挂联51490户非建档立卡户,实现了挂联工作全覆盖。
施甸县木老元布朗彝族乡龙潭村立界村民小组,在施甸两个少数民族乡的其中一个全乡有4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876人,2015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开始确定云南中烟集团绝对帮扶施甸县,重点扶持木老元乡和摆榔乡两个名族乡,整个立界村民小组共有27户人家,222口人。随之2015年开始实施帮扶推进以来,水电路各种基础实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群众在生产生活条件各个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木老元乡龙潭村立界美丽新村
木老元乡乡长蒋军礼向记者讲述,从2016年随着项目的推进整个精准扶贫的项目进入了瓶颈期,群众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在项目推进的实施过程中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项目设施建成后出现了管控难等诸多问题的一度时期也出现领导干部们出现了灰心丧气的心里情绪。鉴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党委政府认真研究了问题所向,指定了一条就是,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扶贫工作的根本出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开展扶贫干部“挂、包、帮” 转走访工作,让乡村干部入户宣传党的扶贫攻坚的好政策,提高群众对扶贫政策的了解让群众转变思想意识。
为更好的提高群思想众意识还制定了8颗星定级制度抓好乡村治理跟上一个台阶,分别是、环卫星、敬老星、教育星、公益星、诚信星、文明星、感恩星、勤奋星。首先是先把八颗星全部挂起来,再实行一月一评定如果某项在评比的时候不达标就分别摘去相关的星星,而针对相关的一些优惠政策就能申请享受,要等到下个月改正评上了星该贫困户才能有资格申请相关的项目补助。经过这个星级的评定以后大部分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改善,对扶贫政策工作的思想也有所转变,大力的提高的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整个木老元乡的劳动力人口大概有2300人左右,大约有180人左右都出去务工,剩下的都在乡里进行务农来增收致富,整个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八星的评定制度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肯定。
▲木老元乡乡长蒋军礼向记者讲述制定了8颗星定级制度
针对农民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立界村民小组12号村民李应斗激动的说,之前家里的住房是土坯房,摇摇欲坠的危房,住在里面都是心惊胆战的。现在实行了危房改造,可以安心的住在里面,由于年老收入是以种植粮食以及蔬菜为主,再加上一些优惠扶贫政策一年的收入达到2万余元的收入,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更上一个台阶。在这个村这种好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木老元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木老元乡孩子们上学也得到了保障,施甸县木老元乡再中烟集团的扶持下建设了木老元乡民族学校,距离施甸县城37公里,东与昌宁县鸡乡隔河望。学校是再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省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背景下建设的。
▲幸福成长的木老元乡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
以前这里的学校分散在各个村镇角落,都是使用老旧危房来做学校,各个学校教师资源短缺,教学配套设施几乎没有,现在建设了五层高的教学楼以及学生宿舍,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学校投入使用后,集中了全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办学,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模式,小学初中的办学基本标准指标也都达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在实施邹里社区安置点建设时,坚持精准方略,通过“两个满意、五个强化、三项收益、五个一批”等措施,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脱贫”。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项目,辛街乡按照中央省市区的部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打造的“梦想家园”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2017年底完工,在整个省市都具有代表性,自2017年12月底涉及到的贫困户就开始搬迁入住,整个建设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云南省明确易地搬迁的标准。整个搬迁入住是529户,23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259户,1144人,总投资3亿余元。
▲隆阳区辛街乡邹里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梦想家园”小区
在搬迁建设的时候有的贫困户因为思想转变不过来怕搬迁后收入有问题导致不愿意搬迁。在建成初期,因为生活环境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针对社区管理和服务,让搬迁小区社会治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辛街乡党委、邹里社区党总支以党建为总抓手,着力探索了“党建+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
辛街乡党委书记李懿介绍,安置小区2018年1月份开始正式挂牌为“梦想家园”,意思就是小康梦。走进梦想家园小区,一排排新建的易地搬迁楼整齐漂亮的映入眼帘,漂亮的绿化、干净的水泥道路、整齐的路灯,整个小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区住户章双才高兴的介绍道,他家原来住在汉庄镇庄房村中寨坡4组,是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当时都是一些坑坑洼洼的土路,车辆进出村寨很困难,生活的各个方面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很不方便。2017年12月,章双才一家搬迁到了邹里社区的梦想家园,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刚刚搬迁过来以后因为大家的思想还没完全转变过来,生活区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很多,现在通过组织小区住户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后,大家的思想慢慢有了转变,都学会了把一些生活垃圾按照要求分类放到指定地点。
▲贫困户搬进新居后的幸福生活
章双才家搬迁后最大的感悟就是,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基本生活设施都配套,水电、医疗、就学、就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保障,生病的时候不超过10多分钟就能到达医院,孩子上学的学校就在附近,可以说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8年的3月,辛街乡组织召开的大型招聘会上也让章双才获得了一份由乡政府提供的综合执法人员的公益性岗位,工作1年多来,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2500元左右,父母在安置点附近的洗车场上班收入一个月大概是4000元左右,经济上的收入远远比在老家的时候要高,他表示:“有了稳定的收入,现在也慢慢的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将来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
位于施甸县甸阳镇善洲大道东侧的易地扶贫安置区,是全县34个集中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是集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也为一体的“黄金地段”区域优势明显,该安置点是施甸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保山市范围內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65.07亩。项目于2018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5月建成。共安置建档立卡搬迁户885户3804人。截至目前已搬迁入住724户3112人,计划在10月底全部搬迁完毕。
▲施甸县施阳镇善洲大道东侧的易地扶贫安置区
施甸县的住房安全保障也是打赢脱贫攻坚站的重点项目。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围绕“21939人建档立卡人口搬迁任务”目标,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总体要求,全力组织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全县搬迁入住建档立卡户4707户20061人,入住率91.44%。共拆除旧房4301户,拆旧率83.82%。农村危房改造方面。2019年全县认定农村危房存量5272户,4类危房存量2182户,开工2178户,开工率98.03%;竣工2139户,竣工率98.03%。非4类危房存量3091户,开工3050户,开工率98.67%;竣工2958户,竣工率95.70%。
▲施甸县副县长杨建军说,该安置点是施甸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保山市范围內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65.07亩。
施甸县副县长杨建军说,施甸县委县政府为了扶贫易地搬迁点后续的扶持工作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在扶贫安置点组建了零时的党支部,抽调了党员领导干部筹备成立社区工作,选聘了16民搬迁户为联络员,负责做好相关部门于搬迁户的沟通对接工作,有效的帮助群众解决了搬迁户入住、学生就学和就业服务等工作,拉近了党员干部群众的距离。
在就业方面,由县人社局牵头组织开展“点餐式、配餐式”技能培训,目前正在开展点焊工、农家菜烹饪等工种的技能培训、政府集中采购、招投标工作。以“扶贫车间”为平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户就近就地提供就业岗位。目前,保山大华海瀚、衡州市雨洪公司、凯圣科技公司已入驻安置区,201名搬迁群众已稳定上岗。借助沪滇劳务协作机制,引入云南大表哥人力资源公司,为有意外出务工的搬迁户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同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尽力拓宽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搬迁至县城小高层的群众在外省务工的337人,省内县外务工141人,县内务工466人,招聘30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共计974人。
施甸县对扶贫车间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围绕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要求,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2019年5月22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施甸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施甸县就业扶贫车间(工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施开组〔2019〕44号),规范推进全县扶贫车间(工厂)建设。
2019年4月30日,施甸县人民政府与保山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施甸县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扶贫车间”(工厂)合作建设协议》,在施甸县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保山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扶贫车间。车间占地2160平方米,车间主要从事耳机生产。
▲易地搬迁群众成为园工在保山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扶贫车间上班
走进第一扶贫车间,保山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看到每个员工都在专心致志的工作,整个车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目前,扶贫车间共建设耳机生产线12条,已有376人报名,已培训上岗126人,其余人员待后续培训后上岗,力争到年底吸纳300人就业,最终完成500人就业的任务
据车间工人蒋金梅介绍。扶贫车间工人工资待遇前两个月实行底薪加补助发放,底薪按1700元/月(每月按30天算,平均每天56.6元,按总上班天数)计发,补助按每天20元/人计发;第三个月开始按计件工资待遇发放;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可达2100元左右。在这里上班很方便每天早上从家里就能做电梯下到车间,下班后也能快速的回到家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真是事业家庭都兼顾到了。
在就学保障方面,施甸县委县政府考虑到扶贫先扶质的原则,在易地扶贫搬迁点附近原本就建有学,现在319名建档立卡户搬迁户子女已就近顺利入学安排到相应的班次正常的上学,在医疗保障方面,对就近的县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县医院的服务能力也加强了配备,为新搬迁的这3804人的群众解决了“就医保障问题”。
同时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居民活动场所,发放社区居民安全告知书,组建物业服务机构,购置环卫设备,定期清扫保洁,入户交流座谈,开展感恩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了健康文明新风尚。在下一步施甸县以集中安置点50个工作目标为抓手,部断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家园,做强产业就业,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区,让建档立卡户搬迁群众搬入新居后尽快融入社区生活。
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高寒山区,面积28平方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最低海拔75米,最高海拔2100米,全村有454户,有1777人。
由于海拔高低落差较大,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对当地居民困扰很大。因此,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在中烟公司的资金帮扶下建设了尖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个安置点占地面积是82亩、总投资是2800万元,当地党委、政府将在半山居住的两个彝族和布朗族村民小组的48户地质灾害群众、建党立卡平困户进行了易地搬迁妥,善安置在尖山安置点、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安全的生存和生活问题。整个安置点共安置80户,总人口是32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3户,245人。房屋的有4中模式,都是按照当地彝族布朗族风格的传统模式所建设,2015年11月开工,2017年5月开始入住,现已全部入住完。
▲施甸县摆榔乡尖山村易地搬迁新民居
“目前,村里的整体收入包括,每年上千万的务工收入、200多万元的烤烟收入、300多万元的畜牧业收入等。因为村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组建了绿化公司,承接一些小型的绿化工程,现在也设置了26个公益性岗位,照顾建档立卡户群众和困难群众。”戴志全介绍。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越发凸显。也有老人,一生未能成家或子女早逝,只能独居。留守老人大多年迈多病,生活艰难,有的因长期缺乏沟通和子女照料,亲情已经出现冷漠的裂痕,有的又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入住养老院。
“留守老人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民生焦点,如何开拓创新养老模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
施甸县民政局副局长段亚军介绍,为此,自2016年4月起,施甸县采取与上海长益公益基金会合作,引入社会组织填补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空白,借社会之力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充实资金壮大队伍,探索创新针对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关怀留守老人”项目。
▲易地搬迁户留守老人
项目主要是在当地村民中培养陪伴人员,为留守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老人需求解决其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如日常生活照料、基础物资补充、沟通陪伴、社会融入、娱乐活动等,有针对性建立起了教育培训、管理考核、菜单式目标绩效等制度。
33岁的戴学江是村里尖山村委会第一批接受陪伴培训的人员,2017年加入公益组织后,现在和其他陪护人员一起,照顾着村里的30户49位老人。
“因为尖山这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居住着5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大家情况不同、需求各异。我们定时帮老人们收发快递、接送孩子,教老人们使用电器、适应现在的生活习惯。遇到有病等特殊情况时,也会协助及时救助。”
走在尖山易地搬迁点,搬迁群众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家还有一个小菜园,房前的墙上喷着门牌号。
“关怀留守老人”不仅是老人们生活上的改善,还有亲情与责任的回归。
施甸县计划做到全县覆盖实施关爱陪护工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留守老人关爱陪护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全体参与,这样才能让留守老人这一社会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近年来,各地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扶贫项目尤其是产业扶贫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国家审计署发布的重大政策落实跟踪结果中对此反映突出。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多用市场思维、提高脱贫实效至关重要。
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村位于汉庄镇西部山区中,东起岩箐村,西至杨柳乡马鞍村,北与杨柳乡平掌村相邻,南与蒲缥镇罗板村大水井交界,所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71户708人,其中农业人口701人。距离汉庄镇人民政府19公里,国土总面积为14.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平均年降水量1360毫米。项目区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
▲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林中发养殖场
汉庄镇金竹田村党支书、主任杨国发说,金竹田村的农业产业以玉米、甘蔗、核桃种植及猪、牛、羊、鸡养殖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
结合金竹田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村党支部和昌宁旭瑞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按照“一村一业”思路,因地制宜,成立了隆阳区林中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引领贫困户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并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公司负责统一鸡苗、饲料配送、防疫技术指导、成品鸡销售,合作社负责饲养管理、回收等,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都有股金分红,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隆阳区林中发养殖专业合作社,项目投资60万元用于鸡舍场地改良、养鸡押金支付、村级派出养殖专业人员学习培训费、合作社日常管理等。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汉庄镇金竹田村林下养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机制,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养殖生态鸡
林中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建成的这几年里每年至少饲养7.2万只土鸡,需鸡苗、饲料、工资、防疫费等生产成本194.4万元,其产出为肉鸡总收入230.4万元,除去成本,获利36万元,启动资金只需投入前3个月共计76.8万元,待3个月以后成品鸡出栏销售资金回笼可滚动发展。所得纯利70%用于合作社运转、2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股金分红、1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如当年收益提升,还可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次分红,进一步激发群众养殖积极性,有效激活金竹田村产业扶贫“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为促进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委会为民服务的能力,实现助农增收、带农致富,打牢稳定脱贫基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隆阳区瓦窑镇下麦庄村合作社就业扶贫车间建立贫困户利益链接助农增收。
下麦庄村位于瓦窑镇东北部,与大理云龙交界,距瓦窑镇政府32公里,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17户4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321人。自2002年退耕还林以来,下麦庄村大力发展泡核桃种植,目前全村林地面积 25174.5 亩,核桃种植面积 8600 亩,森林覆盖率为92.3%,泡核桃年产量300吨。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森林云南建设省级示范基地”“云南省生态文明村”“保山市文明村”“隆阳区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合作社自主开发制作的成品展示
下麦庄紧扣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致力于核桃产品的深加工,并着力在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上下功夫。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资275.25万余元,建起了“枣夹核桃”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枣夹核桃、核桃油、蜂蜜核桃仁等系列产品。注册了“云桩核桃”商标品牌,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实施了产品溯源体系的申报,努力推进产品标准化生产,为产品走向更大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紧跟时代步伐,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先后在绿色瓦窑APP、微店、微信朋友圈、淘宝店等电商平台销售,同时还积极与超市、门店对接,开设扶贫产品专区,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展销会,努力将产品推向市场。就业扶贫车间项目建成后,年加工枣夹核桃150吨、蜂蜜核桃仁20吨、核桃油50吨,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321人。
村委会通过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壮大集体经济。扶贫车间项目资产股份160万元,年均合作社交租金4个点给村委会,年交6.4万元,其中: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可分红收益450元/户,合计3.33万元;下麦庄村壮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3.07万元,解决了村内无钱办事的窘境,有效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合作社核桃生产车间
群众每年种植的核桃通过扶贫车间项目,合作社直接收购贫困户的核桃,改变以往需要运到集市销售的局面,每年收购贫困户核桃鲜果150多吨,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1000元/吨收购,增加贫困户收入15万元/年,户均增收2000多元,避免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解决了群众核桃销售难的问题。
同时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扶贫车间务工,每年可为群众提供7000多个工日的劳动就业机会,可直接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80多万元/年,户均增收1万多元,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贫困农户入股合作社户均两股1000元,年均二次返利分红120元。扶贫车间的建成使群众成了既有股金,又有薪金的“双金”农民,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完成了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综合以上,贫困户户均收入可达1257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近4000多元,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施甸县凯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2018年7月14日公司进驻以来,总投资530万元,其中生产资金投入约360万元,大棚修复资金约100万元,生产设备修复20万元,生产工具20万元(配送车辆、装料设备),地租约30万,土地流转涉及农户17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3户),流转面积217.506亩,先后招用工200人,其中公司员工65人,计件工85人,在200人中建档立卡户有54人;菇农25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9户;周边发展种植面积约1600亩,带动农户26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10户,合计涉及建档立卡户183户,菇农建档立卡户月均收入:8000元,员工建档立卡户月均收入:2600元。
▲产业园区(基地)香菇种植
公司正常生产,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200 个就业岗位。项目可带动周边400户农户发展种植食用菌,且能为全县各乡镇食用菌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质种植菌棒。以公司为平台,借助公司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由公司统一进行收购和销售,与贫困户在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上建立利益联结,让贫困户既无“开头之难”,又无“后顾之忧”,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打造出“龙头企业+贫困户”“园区(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地务工实现脱贫,形成“龙头引领、农户参与、共同发展”的“藤缠树”产业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脱贫中取得明显成效。
▲施甸县凯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香菇菌棒菌种培养大棚
年生产菌棒500万棒,每棒可实现0.50元的利润,总计香菇生产利润达250万元;每年可生产鲜香菇3500吨,可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左右。食用菌从“小蘑菇”逐步发展为“大产业”,正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好项目,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特色产业,成为生态循环农业的亮点产业。
责任编辑 刘萍
下一篇:发展短平快产业 建设优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