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0-03-15 16:17:13|来源:转载于网络
云南民族旅游网讯:近期,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陆续监测到了6种鸟类新记录,分别是白额雁,大麻鳽(jiān),花脸鸭,彩鹮(huán),反嘴鹬(yù),蓝喉歌鸲(qú),其中部分为云南省、保山市首次记录。
青华海鸟类种类由2016年的172种增至215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极危2种、易危2种、近危7种。
白额雁
Anser albifrons
嘴粉红色,嘴基至前额白色。头顶至后颈暗褐色,背部灰褐色具淡褐色羽缘,下体浅灰色,脚橘黄色,腹部具大块黑斑。只在俄罗斯的北极地区繁殖,越冬在长江流域及华东各省至湖北、湖南及台湾。也见于西藏南部。出现在青华海的白额雁为云南省第二笔记录(数据来源: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大麻鳽
Botaurus stellaris
体大粗胖的鳽。颈和脚较短粗。眼黄色,眼先灰褐色。嘴黄褐色,嘴峰暗褐色。额、头顶和枕黑色,上体黄褐色,具多列黑色锚状纵纹。下体单黄褐色,中央具一褐色粗纵纹,胁部具深褐色锚状纵纹。偏好芦苇地,遇到危险时常静立不动,嘴垂直向上以模拟芦苇。出现在青华海的大麻鳽为保山市首次记录(数据来源: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大麻鳽 蔡庆彪/摄
花脸鸭
Anas formosa
雄鸟眼周黑色并延伸至喉部。头顶至后颈黑褐色,脸部自眼后有一具白色的月牙形绿色带斑,头顶余部乳黄色。胸部浅粉色,具黑点。胁部灰色,前端具白色纵带。翼镜绿色,尾下覆羽黑色。雌鸟似白眉鸭及绿翅鸭雌鸟,但体略大且嘴基有白点,喉部白色。繁殖于东北亚,越冬于中国、朝鲜及日本。花脸鸭数量较少,并不常见。
▲花脸鸭 汪金芳/摄
彩鹮
Plegadis falcinellus
通体深栗色带闪光。嘴细长而下弯,黑色。体型比鹳类和大型鹭类小,与白腰杓鹬大致相当。觅食时会缓慢行走,用喙在水中或泥滩中探寻。彩鹮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美洲中部和大洋洲,亚洲极少分布,在中国也较为罕见。《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曾宣布彩鹮在中国绝迹。自2009年来,中国境内逐渐有了其踪迹。彩鹮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彩鹮 杨庆良/摄
反嘴鹬
Recurvirostra avosetta
体态优雅,是唯一一种喙急剧上翘的鸻鹬类。行走动作轻快,能够在水中游泳、涉水而行和倒立。眼褐色,黑色的嘴细长而上翘,脚蓝灰色。头顶至后颈黑色,颈前至前胸、腹部和肩部为白色,翼黑白相间。飞行时从下面看体羽全白,仅翼尖黑色。栖息于浅水河滩水草丰盛处,觅食时将嘴前端深入水中,头部左右摆动,翻动泥沙取食。繁殖于中国北部;冬季结大群在东南沿海及西藏至印度越冬。社群性强,常常集群捕食,警惕性很强。出现在青华海的反嘴鹬为云南省首次记录(数据来源: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反嘴鹬 蔡庆彪/摄
蓝喉歌鸲
Luscinia svecica
上体灰褐色,无论雌雄均具有白色眉纹,下体污白色或浅黄色,外侧尾羽基部栗红色。雄鸟繁殖期喉部蓝色,中央具橘红色三角形斑块,胸部具彩色横带,自上而下依次为黑、白、栗红色。非繁殖期喉部颜色变浅。第一年度冬鸟及雌鸟喉部白色,髭纹黑色,胸部具黑色纵纹,相连形成黑色胸带。偏好近水处草丛及苇丛。走似跳,不时地停下抬头及闪尾;站势直。飞行快速,径直躲入覆盖下。通常在隐蔽处内部鸣唱。
▲蓝喉歌鸲 段红莲/摄
近年来,随着青华海湿地的恢复,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由2016年的480种增加到了992种,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的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湿地的恢复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市民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逐步提高。
▲青华海开展的“留住苍鹭”候鸟栖息地保护活动
随着观鸟等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守护湿地,亲近自然的队伍中来,走进湿地了解青华海的野生动植物,用影像去讲述青华海的生态故事。他们手中的镜头,既是发现生态之美的“窗口”,也是监督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的“武器”。
鸟类物种描述资料来源:《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类行为图鉴》、《北京地区常见野鸟手册》。(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 供稿)
来源 保山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尹绍平 吴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