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0-03-14 19:08:52|来源:转载于网络
云南民族旅游网讯(记者尹绍平)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一场又一场的战役,目标清晰而明确;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记录着梁河各族干部群众史诗般的脱贫故事。而故事背后,也反映着梁河党委政府的责任与担当——集中所有力量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贫困歼灭战。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决胜脱贫攻坚,梁河正动员一切力量,汇聚起最强大的内生动力,17万梁河儿女奋发自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展开猛烈攻势,向深度贫困发起最后总攻,修新路、盖新房、育产业、学技能,靠着苦干实干的一股劲奔向更美好的日子。
盖好房,让群众住得安稳
走进2019年县城小区集中安置点,只见一栋栋全新的单元楼拔地而起,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环绕其间,将整个小区连成一片。走进居室内,标准的三室一厅设计,跟城区里的小区不差分毫。
据项目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小区完全是按照城市小区的标准来规划设计的,小区总投资7868.64万元。拿出这么多钱来建一个项目,这对于梁河来说,压力可谓不小。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绍攀说,县委、县政府顶住了很大的压力,花了很多精力,使了很多力气,找了很多思路,想了很多办法,才筹措整合了足够的项目资金,促成了安置点的如期建成。同时,县委政府还想乡亲们之所想、急乡亲们之所急,拿出两层楼建起了扶贫车间,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达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
206户800多名易地搬迁群众从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的贫困落后地区搬迁到县城城区内,不仅交通便利、就医就学方便,更让原本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第一个就要感谢党和国家,是乘着党和政府好政策的东风,才让乡亲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人人交口称赞,个个点头说好。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的第一目标,更是检验脱贫质量的第一标准。对此,梁河县把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贫困群众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自启动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3.22亿元,其中公建资金2.12亿元,到户资金1.1亿元,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35户7745人。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2014年以来,全县共完成34123户住房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393户。全县7935户建档立卡户住房避雨遮风,均达到安全住房标准,达标率100%。 如今,连偏远山区群众的居住环境也变好了。贫困户昔日“黑、脏、破、乱、差”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青瓦、白墙与绿水青山相融合,在山水间或隐或现,提升了村容村貌、保护了乡情美景、留住了乡愁记忆。
兴产业,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梁河县的平山乡自2017年以来多次到县外考察产业,发现与传统甘蔗、茶叶等产业比较,蚕桑是一个社会效益型为主的富民产业,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立足乡情,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决定在平山乡发展蚕桑产业。
2017年平山乡人民政府与德宏正信公司签订蚕桑产业发展协议,明确通过“政府+公司+村党总支+基地+农户”的模式,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展蚕桑产业。2017年公司投入27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80亩的小蚕共育基地;2019年根据全乡蚕桑发展需求,上海帮扶资金420万元,在上河东村、勐蚌村分别建设1个小蚕共育基地,目前基础设施部分接近完工。
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折腾,县乡召开产业培训会40余次,成立蚕桑办、设立蚕桑专干,大力推进蚕桑产业,选择了支部班子强、产业基础好的4个村先行试点,积极打造天宝村小寨、小园子村300亩以上连片蚕桑种植示范基地。平山乡六个村级党组织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蚕桑致富,在项目的支撑带动下,通过大力实施蚕桑道路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蚕棚建设、养蚕技术服务等,为蚕桑产业保驾护航。做到应种尽种,应养尽养,无劳动力的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种植桑叶,最大化地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农户每向公司交一公斤优质鲜茧公司返给村集体一元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全乡种桑养蚕村委会集体经济共收入1.9万元。按规划种植1万亩桑园、每亩养蚕年产鲜蚕茧125-150公斤计算,预计每年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0余万元。
为了谋求强村富民,将蚕桑产业落到实处,平山村党总支书记王大济带头种植了12亩桑树、建设蚕棚2棚,2017年共养蚕8.5张、总收入22800元、张收入2682元;2018年共养蚕11.875张、总收入26588元、张收入2239元。马鹿塘党支部书记杨荣增带头2017年种桑8亩,投产6亩,交5.5张蚕茧、收入13660元、张收入2483元,通过带头示范,目前马鹿塘三组村民种植桑217亩、建设蚕棚42棚,户均增收2217元。
梁河县列出专项资金对养蚕户新建桑园、建造蚕室等给予奖补扶持;公司实行种苗和方格簇赊销,提供优质蚕种,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鲜茧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免费为桑农提供全套技术指导服务。因为资金、技术等方面保障到位,乡村组干部的不断动员,加之2017年的试点成功,群众已经从“不愿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致富”。
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县共投入产业帮扶资金37955.37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2040万元,重点发展粮食、畜牧、茶叶、烤烟、甘蔗等主导产业,鼓励发展蚕桑、食用菌、油茶、滇皂荚、中药材、果蔬等特色产业。全县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567户30943人,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都享受到产业项目帮扶。
此外,梁河县还围绕“参保养老必不可少、一技在手生活不愁、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工作……通过外转和内转几个一批帮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9307人次。
办教育,把“希望”种在人心上
回首过去,在2011年底,梁河全县学校有多媒体设备仅85套,计算机教室24间,而现在,全县有投影、白板、LED一体机等各种多媒体设备603套,传统计算机教室和云计算机教室共54间,教学用机从782台到现在1613台。
从关璋小学、横路小学、勐连小学等学校的陆续建成使用,再到阿昌族困难家庭在校大学生的固定补助,从云南师范大学等社会各界捐赠的10多万册图书、五千多“爱心包”、一百多台计算机再到“爱心图书馆”、爱心食堂……这些的背后是梁河县奋笔疾书教育精准扶贫 “大文章”的关键所在。
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好教育。作为欠发达地区,梁河一直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为让每一个贫困地区孩子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梁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将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延伸到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并通过优化校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开展轮岗培训等措施,让乡村学校强起来。
此外,梁河还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乡村学校 “一校带多校”同步互动课堂模式(即1+N模式),规划实施综合性更强的平台建设、双师教育、智慧课堂、Wisroom AI外教、1+N、机器人教室等具体实施方案也正在规划中稳步推进,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缩小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距。
遮岛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翻开一本本的工作台帐,记录着梁河人用实际行动改变贫困命运,播种希望的桩桩件件:在改善基础办学方面,2014年以来共投入6.3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8所,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
在强化控辍保学方面,制定《梁河县控辍保学“6+1”劝返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四查三比对”方法,确保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
在落实扶贫政策方面,2017年以来共发放各级各类学生减、贷、奖、免、补等资金15159.08万元,惠及学生211765人次,建档立卡户学生49268人次……
芒东镇第二小学
近年来,梁河县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下大功夫补齐发展短板,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编织起了一张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因贫辍学的“防护网”,保障了家庭贫困孩子的公平求学机会。
当下,从贫困村走出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希望之光在一个个贫困家庭升腾,教育扶贫的美好图景正在梁河全面铺展开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梁河县抓住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牛鼻子,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针对性创造性,汇聚全社会力量,确保干部士气昂扬、帮扶力量汇聚、帮扶责任压实、干部作风务实,农村农民农业面貌一年一个新台阶新变化,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背篓”编得漂亮、“篓口”收得更完美。(文稿:德宏团结报 寸超 图片:各相关单位提供)
来源 梁河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吴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