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0-06-09 21:31:21|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腾冲城外,大盈江流域,湖水清澈,荷叶摇曳,夹岸的樱花和冬桃绵延茁壮……
近年来,北海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扎实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以“五美一最”为抓手,通过实施大盈江流域流域综合治理和十里樱花、十里桃花、十里荷花“三个十里公园”项目,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2018年,实现全乡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1529户636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1%降至0.28%。昔日被人们戏谑生活困苦的洋芋、洋白菜、洋丝瓜的‘三洋’公社,蝶变为樱花、桃花、荷花‘三花’盛开的美丽家园。”北海乡副乡长金育英,介绍了北海乡近年来的变迁。
尹昭红是北海乡富裕社区的建档立卡户,2016年实现了脱贫,现在一家6口人忙着生产致富。
“家里饲养着200多只土鸡,每年卖鸡和蛋的收入有2万多元;家里还栽种了4亩冬桃,今年就要进入盛果期,每年的冬桃收入有2万元;闲暇时,每年打工的收入也有几万元。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啊……”
说到对未来的憧憬,憨厚的尹昭红脸上乐开了花。
这是环境改变和产业发展给腾冲贫困群众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随着腾冲致富产业的规模发展,腾冲各族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北海乡富裕社区——腾冲天赋艺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走进厂区,车间里很多工人在有条不紊忙碌着。竹篾在他们手中,像有灵性般地柔软舞动着;一件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随着手指和竹篾的翻飞逐渐成型。
总经理王国淞个头不高,来自浙江安吉,那里也是竹藤编之乡。2016年,他来到这里考察,发现北海乡的竹编资源丰富,兼之这里也有竹编传统。于是,在这里扎根建厂。
“公司所用原料为腾冲本地所产金竹及产自缅甸、越南和印尼的机广藤、秋藤和鸡血藤,年需金竹约100万斤。腾冲因地形适宜、雨量充沛,金竹在当地生长极为茂盛,我们一年仅收购竹子的支出就是几十万元,对当地农副产品的充分利用,起到了很大作用。”
对此,王国淞很是开心。
现在,公司采用机工结合的方式,进行工艺技术及工艺品研发,将竹编工艺和刺绣、扎染、布艺、陶瓷、锡罐、银器、保温杯、保温壶、盖碗、品茗杯、泡茶壶、木艺、腾冲当地的金刚藤等结合,做出适合茶道具、茶叶包装、家居、礼品、旅游产品的丰富产品体系,研发产品达150个品种。
通过4年多的发展,公司现有生产地两个;投资300万,培训人员近500人,现有正式职工56人,年生产值500万。
在公司的发展壮大中,也接收了当地大量农村学徙及编制人员。采用专职及兼职的方式,进行学习及产品制作,公司给予无偿技术培训及计件给予报酬,不仅能让当地群众在劳动之余学到技能,还能通过该技能增加收入,是技术扶贫、文化产业扶贫的具体体现。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
卢艳秋夫妇是富裕村的建档立卡户,在公司上班已有两年,现在夫妻一个月收入在8000元,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我们家原打算今年建新房的。想不到,去年因丈夫生病动了次大手术,在家养了大半年。虽然建房计划受到影响,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能度过动大手术这个坎,之前的竹编收入还是帮了大忙。现在,丈夫身体已经恢复,在公司暂时做点轻松的活路,公司每天补助他100元。”
对此,卢艳秋很满足,也很感恩。
“因为公司产品是手工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扶贫,是个特别好的项目。”在公司上班已经4年的段胜丽夫妇,现在两口子收入已经过万,去年也修建了新房。
界头镇界明社区——群山夹峙的坝区里,是一片片正在生长的万寿菊;坝区还修建了彩色的花海跑道。
界头是户外运动的天堂。
2019年,政府围绕万寿菊花海,投资2.5亿建成全国第一条乡村马拉松赛道,串联了10个美丽村庄及20多个景观节点,并于当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腾冲美丽乡村花海马拉松赛事,成为界头旅游的又一“爆点”,“网红跑道”,点击关注超4700万。
界头镇森林覆盖率75%,是人们魂牵梦萦的“人间仙境”,是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天赐宝地,是腾冲市重要的烟、粮、油生产基地,素有“腾越粮仓”和“边陲江南”之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媒体评选为“云南最美的地方”,2014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中国最佳宜居示范小镇”,2015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这里的传统产业,是烤烟和油菜种植。
多年来,界头镇产业发展单一,群众增收渠道过窄问题日益凸显,对界头依靠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2018年,界头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腾冲市委、市政府重要战略部署,引进万寿菊调整种植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搭上“大健康”的发展“动车”,加快“农旅结合、四季花香”的特色生态小镇建设。
“2018年,界头镇23000万亩万寿菊试种成功,实现总产2.1万吨,带动增收2100万元;2019年发展到24000亩,全镇963户建档立卡户中,种植万寿菊421户,共计1316亩,实现产量2303吨,为贫困户增收230.3万元;2020年,预计种植25000亩万寿菊。”
界头镇界明社区党总支书记孟应成介绍,万寿菊以“轻劳力、低成本、高产量”的特点,颇受建档立卡户和弱劳动力群体青睐,成为继烤烟之后又一强势扶贫产业。
社区群众杨茂兴从2018年开始种植万寿菊,今年又种植了2亩。
“因为种植烤烟后田地要轮休一年,以前是种点包谷和洋芋,收入不高;现在在烤烟的轮休年份种植万寿菊,收入明显提高了不少,每亩至少有2000到4000元收入。采花季节,很多老年人帮着采花,在附近务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
在现场,还有技术人员在检查万寿菊的长势,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及时提出防治,他们是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腾冲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工。
“我们总公司是晨光生物,是中国植物提取行业领军企业、国际重要的天然提取物生产供应商。”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腾冲有限公司经理袁雅贤介绍,腾冲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开展万寿菊花,银杏叶、茶等植物原料提取精制,保健品品生产等业务。公司建有规模化提取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万寿菊花10万吨。
“公司还建设了保健品生产线,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原料种植——初加工——终端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袁雅贤表示:“晨光生物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世界天然提取物产业基地,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清水乡位于腾冲市中南部,这里不仅有国家4A级热海风景旅游区,还有黄瓜箐地热温泉引人驻足。此外,还有忠孝寺古刹、平安寺古刹、南丝绸古道的重要驿站镇邑关等众多名胜古迹。
清水乡驼峰社区虞家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路边的茶园翠绿,采茶的姑娘十指翻飞,在采摘着嫩绿的茶芽。
“驼峰社区有3个自然村:虞家营、栗柴坝、文兴村。因为虞家营老寨子已经不适合居住,所以实行了整体搬迁,统筹自建,2018年已经搬迁完毕。为稳定搬迁群众的收入,将这片土地流转给茶企,现在每年有42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还有70万元的群众在茶园的务工收入。仅这片茶园,每年就为虞家营群众带来112万元的持续收入。”驼峰社区党总支书记虞国立,介绍了茶园的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扶贫效果最突出的一批。
腾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来开展工作。
“截至目前,投资65482万元完成2392户9901人的搬迁任务,分布在13个乡镇。已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完工使用100%、旧房拆除100%、复垦复绿100%、产业就业覆盖100%、党组织和其他自管自治组织覆盖100%’,各项搬迁任务圆满完成。”
腾冲市发改局副局长邵维运介绍,腾冲市结合各安置点搬迁群众实际,在实现到点到户到人的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计划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就业帮扶一批、发展产业帮扶一批、新型经营带动一批、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一批的“四个一批”,实施了搬迁群众生活富裕。
“在清水乡虞家营安置点,通过茶园流转、民间艺术竹篾加工扶贫车间创建、研学基地建设、观光体验旅游开发等,闯出了一条‘搬迁脱贫可持续增收’的成功道路。”
茶园深处,青翠愈浓。
山坳里,出现了一个露营地和一些建筑。这里,就是邵维运说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一批的示范点——清水大地茶海研发教育实践基地。
戴斌是这里的负责人,也是绮罗茶业、丝路碧玉公司、驼峰古村落旅游开发股份公司的总经理。
这个所在置身茶园和大山深处,静谧安逸,阳光明媚,飞鸟不惊。
品一口茶,老茶娴静,吮入舌尖,流失的岁月,在茶片的脉络里又开始若隐若现。
戴斌现在的精力,就是要做好承包的这片茶园和古村落的开发旅游。
饱经岁月沧桑的戴斌,之所以选择在腾冲发展,就是看好了腾冲的旅游资源。下一步,他要依托有诸多亮点的虞家营老寨,打造成适合旅游的古村落;将这里的乡村旅游,打造成腾冲的另外一张名片。
高黎贡山的女儿,情在茶山、根在茶山。
在腾冲,还有个一心痴恋茶叶的高黎贡山的女儿,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带动着群众致富。
制茶世家的传承人——陈亚忠,创立了”高黎贡山”这个古茶品牌,传承了三代的制茶手艺,渐渐被发扬光大。
十年禅茶,一壶清心。
她打造的腾冲市高黎贡山集团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定位,创新应用“公司+院士工作站+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采用“三产融合、茶旅养生”发展的思路,促企业发展,带一方百姓增收。
巨大的茶产业辐射,带动茶园8万多亩,挂牌保护古茶树3万多棵。职工500多人,其中在公司就业的建档立卡户20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制茶师、评茶师、茶艺师人才。带动茶农3万多户10万多人增收致富。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13户4478人,2018年实现产值21903万元。
高黎贡山茶业公司充分借助就业扶贫车间,把茶产业发展服务融入到大滇西旅游环线当中,开发新产品、开创新业态。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定位,以“三产融合、茶旅养生”发展的思路,把茶产业建设成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富、企业兴”的目标。
五合乡鹿山村众惠槟榔江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饲养区,圈舍里的水牛膘肥体壮,非常健硕,圈舍也非常干净;工人不时巡查着,打扫圈舍,投放饲料。
“合作社的圈舍能容纳500头槟榔江水牛,现在已经有84头,是合作社内的117户建档立卡户联合饲养的,采取代养模式,每头牛交公司1.2余万元,即可领回来饲养,小牛和牛奶交公司收回。现在,已经有30多头牛开始产奶。目前,合作社交给公司牛奶获利141万元,交回小牛获利46万元,共计收到公司191万元的费用。”
五合乡鹿山村党总支书记柳永词介绍,这种代养模式群众没风险,只需要养育好这些水牛就能获利。同时,对周围没有代养水牛的群众,也是个很大的带动。水牛需要的饲料——青储玉米、稻草、香草等,每天需求量还是很大。
一些群众就种植青储饲料出售给合作社,照样可以获得不菲的收益。
槟榔江水牛是国家认定的国内唯一的河流型水牛,属乳肉兼用的水牛品种,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牛之一,2017年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保护开发槟榔江水牛蕴含的价值,腾冲市引进康恩贝集团旗下子公司,成立腾冲市巴福乐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槟榔江水牛保种、繁育和产业开发。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建成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国家级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保种场,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云南省科技示范园,成长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公司根据腾冲市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且属非贫困市(县)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有限的实际,立足槟榔江水牛特色产业的优势和基础,积极探索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寻求产业扶贫路径,助推产业发展,创新性地推出“企业+合作社+大户带贫困户”的槟榔江水牛代养模式。
实施代养模式后,促进了槟榔江水牛产业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
按照“三年两头牛”的惯例,一头母牛三年怀孕两次,产犊牛2头,不仅存栏数量较快增加,同时也降低了疫病给养殖企业带来的风险,减轻了养殖成本,增加了产品原料来源,突破了资源承载的限制。就养殖专业合作社而言,不仅节约了成本,重要的是为群众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子。
“代养奶水牛、吃穿不用愁”,已成为代养区群众的热门话题。
目前,按照“企业+合作社+大户带贫困户”的模式,腾冲市在7个乡镇布局了7个代养小区,并根据种源情况和群众的需求逐步推广这一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建档立卡户1200户,力争将槟榔江水牛培植成脱贫带动明显的优势骨干产业。
文/张 密 摄影/尹绍平 贾 祥 侯开旷
责任编辑 吴敏昆
上一篇:心若年轻 岁月不老
下一篇:时光如水 岁月如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