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0-06-09 22:10:10|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有农户73户2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69人,于2018年全部脱贫退出。村寨有500多年历史,是国家3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最美庭院”建设示范点。
2020年1月19日,习总书记到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让佤族村群众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的信心,立起了精气神。之后,中寨将沿着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由党支部创办“腾冲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打造“幸福”产业,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在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上,五合乡也不甘落后。
五合乡位于腾冲市东南部,是腾冲南部五乡镇之一,是进入腾冲的南大门。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和“旅游革命”的推进,五合乡积极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梳理出梯田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饮食文化、桥梁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传统村落文化等七种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出多条游玩线路。
五合乡联盟社区帕连傣族自然村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途径,在村民小组(自然村)构建“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着力解决农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硬是将原来“最脏乱的小村庄”,打造成一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太阳越过高黎贡山时,龙川江水便集结成云雾,伴着阳光缓缓而起。
沉寂了一个黑夜的帕连,慢慢苏醒:叮叮叨叨的声响从厨房传出,炊烟缓缓而起,融入了江雾;公鸡拍打着翅膀开始晨练,引得牛棚里的牲畜抖擞了身子;也唤醒了还在沉睡的家犬,孩童的吵闹声很快传来……
“帕连”为傣语,意为“红火的寨子”。
帕连自然村隶属于五合乡联盟社区,是联盟社区11个傣族聚居小组之一,傣汉文化在这里充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貌。
龙川江独特的低热河谷气候,使得植被四季长势良好,物种丰富多样,果园四季飘香。多样的物种,极大丰富了食材的类别,智慧的傣族人将之融入傣家特殊的烹饪方式,傣家美味远近闻名。
2013年,帕连被列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为国家AA级景区。
但是,前几年,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村庄,村里的治安条件也不好。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到腾冲做出的重要指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五合乡以脱贫攻坚为基础,探索“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重点在人居环境提升上下功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通过村民小组(自然村)构建“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明确农村末梢治理体系构架图,形成“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的治理格局。自管组在议事做事中严格执行“商量—实行—再商量—再实行”的“四步群众工作法”和“两线两会两公开”的议事决策机制,鼓励村民“说事、议事、主事”。
“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让党组织(党支部)在村庄管理中切实“唱主角”、让自管组“做主力”、让群众“当主体”,实现了过去“一人管”到现在“多人共管”的转变,着力解决了农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张占菊是腾冲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为加强腾冲南部乡镇发展,2019年6月,到五合乡挂职党委副书记。
从农村末梢治理到发展乡村旅游,她既是见证者,也是执行者之一。
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快速增长的腾冲市,帕连村曾是一个“无特色、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面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这个问题,在市委及乡党委的领导下,帕连依托“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迈出了“艺术改变乡村”的道路。
“几年前,有游客来到帕连村并评价这里是‘最脏的傣族寨子’。”张占菊说,“现在,大家都叫这里‘:最诗意的灯光乡村’。”
太阳探出光芒,帕连整个村寨都沐浴在阳光里,温暖且和煦。
山坡上的晚熟梨,刚刚摇动着身子将白花落尽;丰水梨却已等不及要成熟;惹的葡萄藤也低垂着树干,将就着摇摇欲坠的果实;对面山头的三月橘渐渐染上了绿妆,火龙果也忍不住露出红衣宣告着独立……
才走进村口,就看见路侧“稻田里的守望者”——稻田里插着很多竹竿,上面捆着一些稻草人,从外形看,依稀可以分辨出是一些老人和孩子的形象。
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乡愁:这些留守老人和孩子,哪一个不是天天在村口盼望着外出打工的子女和父母归来呢?如果有可能,哪个人又愿意背井离乡地外出打拼呢!
而村口的第一个灯光作品,也正好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在想你”。想谁呢?想远出归来的子女和父母,还是等着来此寻找乡愁的游客?
或者都是,又或者,都不是?
这些创意,一下就勾起了大家对这个“网红打卡地”的兴趣。这个傣族的村寨里,还藏着哪些吸引人的秘密呢?
“艺术改变乡村。”
看着大家的疑惑,张占菊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疫情前——
2019年11月,帕连村迎来一个艺术家团队:艺术家信王军,隐形翅膀创始人谢文超,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系,筑梦装饰设计师革定恩、李维胜;筑梦传媒纪录片拍摄团队蔡川、贺友承;云南先生书院尹加领,艺术家尹大桥,五合乡文化站站长陈以晓……
如何让乡村美得怦然心动、与众不同?如何构建具有品赏价值的乡村空间?如何让美丽乡村有涵养、有特色,在乡村美学的提升中,使乡村的一草一木,都能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答案很快就有了。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用艺术改变乡村,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艺术家集聚在乡村时,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将制造出更大的影响力。通过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发展出土地与人之间新的连结,也用艺术保护着这个传统傣族村落。
人和土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因此有所改变。
现在,这里,有电线杆刷成大毛笔写意苍穹,有稻田里的守望者:一群稻草人越过群山,越过旷野,越过河流,抑或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讲述乡村童话的故事……
村里的一个岔口,栽种着一片灿烂的向日葵,游客到此无不驻足。
这是村里的傣族阿姨嚢恩鸾,自发清理出自己的一小块菜地,栽种了这些向日葵,供远方的游子欣赏、留影。每次看到游客们在这里欣喜地驻足,老人都会在远处露出开心的笑容。
一面彩色的墙,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窗,就像千家万户的灯光,勾起大家对于故乡的思念。每天晚上8点,窗户会跟随路灯一起亮起,万家灯火组成了英文“I.love.you”……
这面墙的里面,是一个幽静的农家乐——归园田居。傣族的美食,将在这里肆意诱惑着大家的味蕾。
登上村里古老的营盘坡,纵观整个帕连村,四周绿树成荫,竹影婆娑,与村寨相互掩映。
与营盘坡遥相呼应的饭团坡,现在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爱情坡”,也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这里上有高黎贡山,下临龙川江,要在这里向女友求婚,才能显出诚意——面山临江,郑重盟誓,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堵平常的农村土墙,如今却因壁画《爱照相的小女孩》变成了帕连村的“门面担当”。
“其实,这幅作品由顶尖的艺术团队创作了一个多月,但它还是一幅不完整的作品,因为这幅作品缺少一个主角,只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这里,让小女孩拍照留念,在手机和相机里才能找到完美的作品”
张占菊的介绍,会让每个在此逗留的人脑洞大开,与小女孩互动出不同的精彩瞬间。
其实,这幅壁画中的小女孩,是帕连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姑娘杨自煊——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
从壁画诞生的那天起,她就通过镜头,看着村里的点滴变化和进步。
跟随《爱照相的小女孩》中镜头的方向往村里走,第一馆便是帕连一号。一台旧电视机被改造成一件灯光作品,挂在帕连一号的门口,上面写着它现在的名字——“你们的美术馆”。
当初,“艺术改变乡村”就是在这里启动。
这是一户被闲置的村宅,宅子的主人长期在外经商。通过帕连村自管组与户主协商,户主自愿将这间老宅子流转给自管组为村庄建设使用。在艺术改变乡村发起人信王军的带领下,这里成了一间汇集当地民族特色的公共美术馆。
艺术家们结合民俗和现代文化,利用空置的地、废弃的墙、破损的瓦等看似无用的资源,改造成精美的艺术品,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焕然一新。用最文艺的方式保护小镇文化,振兴这个被很多人遗忘的傣族古村落。
美术馆的厨房里,灶台上陈列着各式新鲜采摘的水果,以及村里的特产软米、猪皮、撒撇等供游客选购。
在这里卖东西的是一位美丽的傣族姑娘杨秀改,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帕连村改造前,她主要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
“我家住隔壁,村里改造项目资金有限,所以,我平时就过来帮忙打扫打扫,看看院子,卖点东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来为家乡做点事,自己也挣点小收入。”
张占菊介绍,和杨秀改一样,为了美丽乡村建设而无偿提供劳动或是土地的村民还有很多。
实现艺术化转变后,帕连村的游客增加了很多。杨秀改说,“以前大家只能田间耕种,现在很多人都学着做生意了,每家每户只要打开大门就可以做生意。”
目前,整个艺术村围绕“两巷五馆两园”的思路,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以传统村落悠久历史和一件件艺术作品相互依托,在傣族织锦、竹编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和传统的傣族舞蹈嘎光嘎秧、武术,还有傣族山歌、傣族犁春牛、麒麟舞、傣族婚礼、傣族原始崇拜(祭穑树)等傣族民俗文化的传播下,帕连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
仲夏的腾冲,是迷彩的,是一首淳朴的诗。徜徉帕连,也随处可以看到小惊喜。
一面土墙下摆着一辆老式自行车,一个穿着红色T恤、黑裤子的顽皮小男孩,坐在自行车上,回头望着大家。在远处,就看见这个小男孩坐在单车上,老半天后,这孩子还是坐在那里。好奇心下,到近前看看,原来自行车是真的,孩子是壁画上的人物,但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这个‘骑单车的小男孩’,也是村里的一个傣族孩子二猛。自从帕连村改造完,来这里坐在自行车上和二猛留影的游客太多了,以至于原来的那辆适合孩子骑的自行车都被压坏了,才更换了一辆凤凰牌载重自行车”
张占菊笑着说:“现在,我们的二猛可是个大忙人,最多时,每天要在这里‘载’2000人呢!”
笑声的背后,是艺术改变乡村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变化。不但帕连艺术村吸引了大量外来的游客,游客带进来的新思路、新思潮,也在影响、改变着这个傣族村寨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幽深的巷道里慢悠悠地行走,触摸着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疑问,这布满沧桑的巷道,什么是它的载体?那些已然远去的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
沿着巷道的脉络探寻,时光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
据说,村民们为抵御外敌入侵,筑起了两道雄伟牢固的寨门,沿着寨边砌起了高高的寨墙,建起了营盘。因战争突发,打了个措手不及,寨墙被毁,战况惨烈可想而知。而坚固的寨门一直保留到2010年前,后因村寨道路改造被拆除。
抚摸着曾经的寨墙断壁,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遥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记忆的时光深处,数百年光阴就在巷道中消失。
漫步诗意小巷,在这些古旧的墙壁上,现代的艺术再次让古村寨焕发出生机。村寨的一角,还保留了一个牛圈,拴着一头耕地的水牛。本来,在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要实行人畜分离,但大家的意见还是保留这个牛圈,也保留一点原始的乡土气息。
现在,这头“帕连牛”,也成了网红打卡点。另外,村寨里还有颇富创意的“沃尔牛”、“中国人民很行”。
“其实,这些创意都颇富匠心,让人们在莞尔一笑后,有所回味。但确实是,中国人民很行,我们傣族村寨也很行,我们的好生活是党带给我们的,我们会继续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联盟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明坤对此很有信心。
几年时间里,帕连这个傣族村寨从普通的民族村寨,嬗变为艺术村,成为游客越来越喜欢光顾的地方。乡村旅游带来的变化,让这里的群众都感受到了。
“爱照相的小女孩”、“骑单车的小男孩”、诱人的傣族美食、充满人间烟火的帕连,都做好了迎接天南海北的游客的准备……
帕连准备好了,你会来吗?
“你不来,我要下雪了……”
文/张 密 摄影/尹绍平 贾 祥 侯开旷
责任编辑 吴敏昆
上一篇: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
下一篇:腾冲:乡土田园 人文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