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保山正文

腾冲:乡土田园 人文天堂

发表于:2020-06-09 22:26:58|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东经98°05'~98°45'、北纬24°38'~25°52',从昆明出去600公里,就是“极边第一城”——腾冲。

这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是中国陆路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中缅贸易的重要前沿。

腾冲自古就是西南边陲的重要通商口岸,中国先民2400多年前就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被徐霞客誉为“极边第一城”。

腾冲首开翡翠加工先河,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加工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加工贸易集散地的历史,长达500年之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腾冲民族工业蓬勃发展,腾冲“三宝”(腾药、藤编、腾宣)远销海内外,成为云南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腾冲虽为非贫困县,但贫困基数大,贫情复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全市有3个贫困乡、69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177户52367人。

“近五年来,驻村队员累计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4.1万人次,争取项目资金8378.89万元,确保了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户劳动力100%推荐就业岗位和贫困户劳动力100%参加培训。截至2020年5月,已累计转移就业26.03万人。”

这是扶贫攻坚收官之年,腾冲市交出的一份答卷。

截至目前,腾冲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12756户50897人;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78元增至2019年的10385元。

从空中俯瞰腾冲,原来,“醉美保山”的另一只美丽的“大眼睛”,就在这里。

只是,这只“醉美眼睛”里,蕴含了太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之美,也不乏现代人追求的“诗与远方”的柔美和灵性。

随着这只“眼睛”的闪动,腾冲的四季交替也蕴含着不同的内容。让我们随着这只柔美“眼睛”的目光指引,去感受下不一样的腾冲吧——

 

逆袭:心若年轻 岁月不老

42年前,原腾冲县界头乡水箐村,大山深处一个偏僻冷凉的贫瘠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父亲给他取名周绍山。他生下后,就有遗传性脆骨病。

“脆骨病”,医学术语称之为成骨不全症,只要轻微的外力和磕碰,就会造成严重的骨折或出血,容易频繁受伤;而伤愈后又很容易旧伤复发,因此患者也被称为“玻璃人”。

这样的病十分罕见,发生率约为十万分之三;可这样的几率,偏偏就发生在他的身上。

周绍山的前半生,命运多舛:7岁那年,父亲周兴雄因患病下肢瘫痪,从此只能艰难地爬行;9岁时,积劳成疾的母亲不幸去世,留下他和3岁的妹妹、生病的父亲;20岁,他才知道自己是成骨不全症患者,几乎治愈无望;22岁好不容易成家,但几年后大儿子查出同样患有成骨不全症(已手术11次);几年后,小儿子也呈现出成骨不全症病状,所幸没有大儿子那样严重(已手术2次);2016年初,出嫁的妹妹突遇车祸离世,留下了年幼的女儿。

老天像是和他开了无数次玩笑,一次次将他贬入人生谷底,肆意蹂躏着他的身心……

十年饮冰,不凉热血。

最终,这个瘦弱的男人一次次倔强地爬起来,靠养蜂支撑起这个残破的家庭,靠政府的帮扶成功脱贫,一路逆行一路歌,“玻璃人”愣是活成“硬骨汉”。

 

抗击命运 从不言输

界头镇位于腾冲市北部边境,沿高黎贡山西麓走向,属龙川江源头上游怀抱中的“花园盆地”,距缅甸重镇密支那的板瓦镇仅40公里,故名界头,分布有回、白、傈僳等少数民族。界头旅游资源奇特,风光旖旎迷人,被《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媒体评选为“云南最美的地方”。

界头镇水箐社区,周绍山的新居,一幢崭新的木楼房矗立在眼前。易地扶贫搬迁后,他家享受了政府的建房补助,一家人建房起屋,在集镇上扎下了根,完成了从山里到集镇的跨越。

廊下席地而坐着一位老人,那是周绍山68岁的父亲周英雄,他笑呵呵地和客人们打招呼、聊家常。因为常年要用右拳撑地挪行,他右拳的骨节处长满了老茧,骨节也有些变形。35年前的那场病,让他下肢瘫痪,再也无法站立起来。

这个家庭的不幸和苦难,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时间,不一定能证明许多东西,但一定会看透许多东西。

30多年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老人,习惯了在老家爬出爬进的日子。对于新环境、新家园,老人既向往又恐惧。当初,还是村干部帮忙,把他背下山来的。

新家的廊蹬和门槛制约了老人的行动,不像老家那么方便,也不像在老家时经常有人过来聊天解闷。不适应新环境的老人,为此还痛哭了一场。

细心的村干部,帮忙制作了三角型缓坡状的渡人梯,连接在门槛内外,方便了老人爬行出入。村干部还动员村里的老人,经常去陪伴老人聊天,老人这才慢慢有了笑容,安心住下来。

“没有政府多年来的各种帮助,没有儿子儿媳的照顾,我早就死了几回了。”

老人平实的话语里有感恩。

说这话时,他脸上是挂着笑容的,没有眼泪。

“苦死累活地咬牙苦干,多少年眼泪泡饭的穷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该流的眼泪早就流干,我以后要天天笑着过。”

艰难困苦的岁月,已经铸就了老人的刚强与不屈。

2013年底,周绍山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底,水箐社区整村搬迁到了界头镇桥头街片区,这里坝子平坦,交通便利,政府规划了易地搬迁的安置点,累计出资21万元帮助他盖起了新家。2019年底,周家宣告脱贫。

十年饮冰 不凉热血

漫步时间回廊,岁月如沙。

童年时的周绍山,从没有过普通小朋友那样无忧无虑的日子。

回顾这个男人的成长,简直就是一部苦难史。

命运一次次同他开玩笑,出生即带遗传疾病,第一次发病时他才3岁,至今42岁已发病20余次。他7岁那年,父亲下身瘫痪,家里的经济来源轰然倒塌。好在还有母亲,他们一起种地和照顾父亲,维持着最基本的家庭生活。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但这样捉襟见肘的生活,也没能坚持多久。

最终,母亲也没能承受住接连的打击和生活重压,他9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母亲不幸去世,留下他和3岁的妹妹、生病的父亲。母亲的去世,让最后的一点依靠荡然无存,几乎一夜之间,家不成家。

这一棒打得太重,无能为力的感觉,原来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都会崩溃。可,周绍山没有选择。

9岁的他,突然就成了一家之主,被迫抗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他再也无法读书了,3个老幼病残的人如何生存,成了少年必须思考、必须承担的沉重问题。

一巷烟火,三尺尘。

最艰难的那10余年,真的是不堪回首;努力活下去的日子,真的不是语言能够描述。跌跌撞撞地一路挣扎着走来,直到20岁,他才知道自己是成骨不全症患者,几乎治愈无望。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

但对这个家庭来说,已经四壁都在透风了。

苦难逼人成长,为了照顾家庭,天还没亮,他就为父亲准备好饭菜,然后背着妹妹或下田干活;或上山砍柴;砍剥构树皮(可造纸)变卖,寻觅能换钱的山货。

稚嫩的肩膀,在磨练中变得越来越坚强。

云烟起,夜雨凉。

周绍山干遍了苦活累活,只为一家可以糊口。为了生存,他自学了竹编、养蜂等技能,硬是用一双手撑着地面,养活了全家。竹篮、竹帽拿到集市上换回必需的盐巴和衣物,肉食却连想都不敢想。

养蜂初期,他屡屡失败。直到2005年,参加了乡里组织的养蜂技术培训,才慢慢摸着了门道,有了零星收益。

2000那年,他22岁,家里依旧是一贫如洗,从没敢想过成家的他,经人介绍,邻村姑娘龙金招嫁给了他。犹如田螺姑娘一般的妻子进了寒门,带给了他无法言说的幸福和希望。随着大儿子、小儿子的出生,更是给全家带来了无限欢乐和希望。

“我生命中的温暖就那么多,已经全部给了你。”

对妻子的付出,周绍山满怀感激。

可是,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个家庭。

没过几年,大儿子查出同样患有成骨不全症。

在短暂的痛苦后,周绍山坦然接受了现实。他干活更加起劲,白天照料蜂场,晚上编竹篮,剥构皮,用残缺的身体,扛着生活艰难前行。又过了几年,小儿子也呈现出成骨不全症病状,所幸没有大儿子那样严重。

一系列的打击加身,周绍山都默默承受,唯有拼尽全力,夫妻共同撑起这个家。

人穷志坚 心如磐石

尘梦间,一杯茶……

时间来到2016年和2018年,这3年对周绍山来说,是人生至暗的又一个低谷。

2016年初,出嫁的妹妹突遇车祸离世,留下了年幼的女儿。从小相依为命,兄妹感情极深,周绍山痛入骨髓,哭不出声来,生活又一次深深地刺痛了他。

2016年底的搬迁迫在眉睫,为了不拖整村搬迁的后腿,当时还不知道政府能够补助多少,已经负债累累的周绍山,一下子又借债10多万元,如期和大伙一起搬到了这脱贫之家、希望之家。

随后的2017年和2018年,大儿子又连续两次做大手术。生活雪上加霜,又一次将周绍山逼入绝境。想尽了办法,他还是坚挺着扛了过来。

就这样一道道艰难坎坷,一次次负重前行。

周绍山从来都是这样硬气、这般的苦熬。

因为,在他心里,孩子是他唯一的希望。

“我这一代就是因为不得读书,吃尽了苦头,我就是苦死累死,也要供他们读书;让他们成才是我的梦想。”

虽然并不清楚读书可以带给自己什么,虽然那个希望遥遥无期;可供两个孩子读书,依然是支撑他的全部力量。他可以承受住一切厄运,可以忍受生命中的任何疾苦,可就是无法接受梦想落空的现实。

外边的世界比想象中还要美好,他希望孩子们都可以看到。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他用生命在供儿子们读书,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这对很多人而言不可思议,却是周绍山经历的真实人生。

2018年7月,大儿子第11次到医院治疗,此前因多次骨折,已耗尽了所有积蓄;幸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帮他渡过了难关。入住的腾冲市东方医院医护人员爱心捐款就有16190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事后,周绍山将捐款名单做成巨幅海报,张贴在医院门口,他叮嘱儿子:“你的命是这些人给的,将来有机会你要想着报答他们。”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两个儿子也很争气,在校学习格外刻苦,大儿子中考达到了腾冲五中的分数线,但考虑到生活开销和家庭状况,最后选择了在家乡的腾冲七中就读。周绍山和学校约定:“如果儿子学习名次在入学基础上有提升,请求学校减免一切费用;如果下降了,就算砸锅卖铁自理学费。”

高一结束时,大儿子成绩上升到年级组17名,学校兑现了承诺,周绍山也挺直了腰杆。

对于妻子,村委会给她找了份清扫街道的公益性岗位,每月500元钱。她每天总是尽心尽力地干好,风雨无阻。

所有的这一切,无不透露着一家人奋力打拼好日子的努力和追求。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帮扶,没有乡亲们及热心人帮助,像我这样的家庭根本就生存不下去,我们也不能拖国家后腿,将来的路还是需要自己走。”

他想在蜂蜜上拓宽销路,今年再多养几个品种,等将来蜂场规模扩大时,叫上社区的贫困户一起养,传授给他们养蜂的技术。

眼前的他,虽然身高只有1.5米,却分明是一个高大的汉子,如同一座需要仰视的山。

因为,对生活充满期待,能够热气腾腾的活着,也是一种能力!

产业: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

腾冲城外,大盈江流域,湖水清澈,荷叶摇曳,夹岸的樱花和冬桃绵延茁壮……

近年来,北海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扎实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以“五美一最”为抓手,通过实施大盈江流域流域综合治理和十里樱花、十里桃花、十里荷花“三个十里公园”项目,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2018年,实现全乡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1529户636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1%降至0.28%。昔日被人们戏谑生活困苦的洋芋、洋白菜、洋丝瓜的‘三洋’公社,蝶变为樱花、桃花、荷花‘三花’盛开的美丽家园。”北海乡副乡长金育英,介绍了北海乡近年来的变迁。

尹昭红是北海乡富裕社区的建档立卡户,2016年实现了脱贫,现在一家6口人忙着生产致富。

“家里饲养着200多只土鸡,每年卖鸡和蛋的收入有2万多元;家里还栽种了4亩冬桃,今年就要进入盛果期,每年的冬桃收入有2万元;闲暇时,每年打工的收入也有几万元。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啊……”

说到对未来的憧憬,憨厚的尹昭红脸上乐开了花。

这是环境改变和产业发展给腾冲贫困群众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随着腾冲致富产业的规模发展,腾冲各族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人有净气 风雅自来

北海乡富裕社区——腾冲天赋艺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走进厂区,车间里很多工人在有条不紊忙碌着。竹篾在他们手中,像有灵性般地柔软舞动着;一件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随着手指和竹篾的翻飞逐渐成型。

总经理王国淞个头不高,来自浙江安吉,那里也是竹藤编之乡。2016年,他来到这里考察,发现北海乡的竹编资源丰富,兼之这里也有竹编传统。于是,在这里扎根建厂。

“公司所用原料为腾冲本地所产金竹及产自缅甸、越南和印尼的机广藤、秋藤和鸡血藤,年需金竹约100万斤。腾冲因地形适宜、雨量充沛,金竹在当地生长极为茂盛,我们一年仅收购竹子的支出就是几十万元,对当地农副产品的充分利用,起到了很大作用。”

对此,王国淞很是开心。

现在,公司采用机工结合的方式,进行工艺技术及工艺品研发,将竹编工艺和刺绣、扎染、布艺、陶瓷、锡罐、银器、保温杯、保温壶、盖碗、品茗杯、泡茶壶、木艺、腾冲当地的金刚藤等结合,做出适合茶道具、茶叶包装、家居、礼品、旅游产品的丰富产品体系,研发产品达150个品种。

通过4年多的发展,公司现有生产地两个;投资300万,培训人员近500人,现有正式职工56人,年生产值500万。

在公司的发展壮大中,也接收了当地大量农村学徙及编制人员。采用专职及兼职的方式,进行学习及产品制作,公司给予无偿技术培训及计件给予报酬,不仅能让当地群众在劳动之余学到技能,还能通过该技能增加收入,是技术扶贫、文化产业扶贫的具体体现。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

卢艳秋夫妇是富裕村的建档立卡户,在公司上班已有两年,现在夫妻一个月收入在8000元,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我们家原打算今年建新房的。想不到,去年因丈夫生病动了次大手术,在家养了大半年。虽然建房计划受到影响,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能度过动大手术这个坎,之前的竹编收入还是帮了大忙。现在,丈夫身体已经恢复,在公司暂时做点轻松的活路,公司每天补助他100元。”

对此,卢艳秋很满足,也很感恩。

“因为公司产品是手工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扶贫,是个特别好的项目。”在公司上班已经4年的段胜丽夫妇,现在两口子收入已经过万,去年也修建了新房。

春光不负 农时不误

界头镇界明社区——群山夹峙的坝区里,是一片片正在生长的万寿菊;坝区还修建了彩色的花海跑道。

界头是户外运动的天堂。

2019年,政府围绕万寿菊花海,投资2.5亿建成全国第一条乡村马拉松赛道,串联了10个美丽村庄及20多个景观节点,并于当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腾冲美丽乡村花海马拉松赛事,成为界头旅游的又一“爆点”,“网红跑道”,点击关注超4700万。

界头镇森林覆盖率75%,是人们魂牵梦萦的“人间仙境”,是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天赐宝地,是腾冲市重要的烟、粮、油生产基地,素有“腾越粮仓”和“边陲江南”之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媒体评选为“云南最美的地方”,2014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中国最佳宜居示范小镇”,2015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这里的传统产业,是烤烟和油菜种植。

多年来,界头镇产业发展单一,群众增收渠道过窄问题日益凸显,对界头依靠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2018年,界头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腾冲市委、市政府重要战略部署,引进万寿菊调整种植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搭上“大健康”的发展“动车”,加快“农旅结合、四季花香”的特色生态小镇建设。

“2018年,界头镇23000万亩万寿菊试种成功,实现总产2.1万吨,带动增收2100万元;2019年发展到24000亩,全镇963户建档立卡户中,种植万寿菊421户,共计1316亩,实现产量2303吨,为贫困户增收230.3万元;2020年,预计种植25000亩万寿菊。”

界头镇界明社区党总支书记孟应成介绍,万寿菊以“轻劳力、低成本、高产量”的特点,颇受建档立卡户和弱劳动力群体青睐,成为继烤烟之后又一强势扶贫产业。

社区群众杨茂兴从2018年开始种植万寿菊,今年又种植了2亩。

“因为种植烤烟后田地要轮休一年,以前是种点包谷和洋芋,收入不高;现在在烤烟的轮休年份种植万寿菊,收入明显提高了不少,每亩至少有2000到4000元收入。采花季节,很多老年人帮着采花,在附近务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

在现场,还有技术人员在检查万寿菊的长势,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及时提出防治,他们是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腾冲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工。

“我们总公司是晨光生物,是中国植物提取行业领军企业、国际重要的天然提取物生产供应商。”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腾冲有限公司经理袁雅贤介绍,腾冲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开展万寿菊花,银杏叶、茶等植物原料提取精制,保健品品生产等业务。公司建有规模化提取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万寿菊花10万吨。

“公司还建设了保健品生产线,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原料种植——初加工——终端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袁雅贤表示:“晨光生物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世界天然提取物产业基地,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

清水乡位于腾冲市中南部,这里不仅有国家4A级热海风景旅游区,还有黄瓜箐地热温泉引人驻足。此外,还有忠孝寺古刹、平安寺古刹、南丝绸古道的重要驿站镇邑关等众多名胜古迹。

清水乡驼峰社区虞家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路边的茶园翠绿,采茶的姑娘十指翻飞,在采摘着嫩绿的茶芽。

“驼峰社区有3个自然村:虞家营、栗柴坝、文兴村。因为虞家营老寨子已经不适合居住,所以实行了整体搬迁,统筹自建,2018年已经搬迁完毕。为稳定搬迁群众的收入,将这片土地流转给茶企,现在每年有42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还有70万元的群众在茶园的务工收入。仅这片茶园,每年就为虞家营群众带来112万元的持续收入。”驼峰社区党总支书记虞国立,介绍了茶园的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扶贫效果最突出的一批。

腾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来开展工作。

“截至目前,投资65482万元完成2392户9901人的搬迁任务,分布在13个乡镇。已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完工使用100%、旧房拆除100%、复垦复绿100%、产业就业覆盖100%、党组织和其他自管自治组织覆盖100%’,各项搬迁任务圆满完成。”

腾冲市发改局副局长邵维运介绍,腾冲市结合各安置点搬迁群众实际,在实现到点到户到人的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计划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就业帮扶一批、发展产业帮扶一批、新型经营带动一批、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一批的“四个一批”,实施了搬迁群众生活富裕。

“在清水乡虞家营安置点,通过茶园流转、民间艺术竹篾加工扶贫车间创建、研学基地建设、观光体验旅游开发等,闯出了一条‘搬迁脱贫可持续增收’的成功道路。”

茶园深处,青翠愈浓。

山坳里,出现了一个露营地和一些建筑。这里,就是邵维运说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一批的示范点——清水大地茶海研发教育实践基地。

戴斌是这里的负责人,也是绮罗茶业、丝路碧玉公司、驼峰古村落旅游开发股份公司的总经理。

这个所在置身茶园和大山深处,静谧安逸,阳光明媚,飞鸟不惊。

品一口茶,老茶娴静,吮入舌尖,流失的岁月,在茶片的脉络里又开始若隐若现。

戴斌现在的精力,就是要做好承包的这片茶园和古村落的开发旅游。

饱经岁月沧桑的戴斌,之所以选择在腾冲发展,就是看好了腾冲的旅游资源。下一步,他要依托有诸多亮点的虞家营老寨,打造成适合旅游的古村落;将这里的乡村旅游,打造成腾冲的另外一张名片。

高黎贡山的女儿,情在茶山、根在茶山。

在腾冲,还有个一心痴恋茶叶的高黎贡山的女儿,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带动着群众致富。

制茶世家的传承人——陈亚忠,创立了”高黎贡山”这个古茶品牌,传承了三代的制茶手艺,渐渐被发扬光大。

十年禅茶,一壶清心。

她打造的腾冲市高黎贡山集团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定位,创新应用“公司+院士工作站+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采用“三产融合、茶旅养生”发展的思路,促企业发展,带一方百姓增收。

巨大的茶产业辐射,带动茶园8万多亩,挂牌保护古茶树3万多棵。职工500多人,其中在公司就业的建档立卡户20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制茶师、评茶师、茶艺师人才。带动茶农3万多户10万多人增收致富。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13户4478人,2018年实现产值21903万元。

高黎贡山茶业公司充分借助就业扶贫车间,把茶产业发展服务融入到大滇西旅游环线当中,开发新产品、开创新业态。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定位,以“三产融合、茶旅养生”发展的思路,把茶产业建设成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富、企业兴”的目标。

投我木桃 报之琼瑶

五合乡鹿山村众惠槟榔江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饲养区,圈舍里的水牛膘肥体壮,非常健硕,圈舍也非常干净;工人不时巡查着,打扫圈舍,投放饲料。

“合作社的圈舍能容纳500头槟榔江水牛,现在已经有84头,是合作社内的117户建档立卡户联合饲养的,采取代养模式,每头牛交公司1.2余万元,即可领回来饲养,小牛和牛奶交公司收回。现在,已经有30多头牛开始产奶。目前,合作社交给公司牛奶获利141万元,交回小牛获利46万元,共计收到公司191万元的费用。”

五合乡鹿山村党总支书记柳永词介绍,这种代养模式群众没风险,只需要养育好这些水牛就能获利。同时,对周围没有代养水牛的群众,也是个很大的带动。水牛需要的饲料——青储玉米、稻草、香草等,每天需求量还是很大。

一些群众就种植青储饲料出售给合作社,照样可以获得不菲的收益。

槟榔江水牛是国家认定的国内唯一的河流型水牛,属乳肉兼用的水牛品种,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牛之一,2017年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保护开发槟榔江水牛蕴含的价值,腾冲市引进康恩贝集团旗下子公司,成立腾冲市巴福乐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槟榔江水牛保种、繁育和产业开发。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建成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国家级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保种场,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云南省科技示范园,成长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公司根据腾冲市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且属非贫困市(县)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有限的实际,立足槟榔江水牛特色产业的优势和基础,积极探索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寻求产业扶贫路径,助推产业发展,创新性地推出“企业+合作社+大户带贫困户”的槟榔江水牛代养模式。

实施代养模式后,促进了槟榔江水牛产业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

按照“三年两头牛”的惯例,一头母牛三年怀孕两次,产犊牛2头,不仅存栏数量较快增加,同时也降低了疫病给养殖企业带来的风险,减轻了养殖成本,增加了产品原料来源,突破了资源承载的限制。就养殖专业合作社而言,不仅节约了成本,重要的是为群众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子。

“代养奶水牛、吃穿不用愁”,已成为代养区群众的热门话题。

目前,按照“企业+合作社+大户带贫困户”的模式,腾冲市在7个乡镇布局了7个代养小区,并根据种源情况和群众的需求逐步推广这一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建档立卡户1200户,力争将槟榔江水牛培植成脱贫带动明显的优势骨干产业。

 

旅游:时光如水 岁月如沙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有农户73户2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69人,于2018年全部脱贫退出。村寨有500多年历史,是国家3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最美庭院”建设示范点。

2020年1月19日,习总书记到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让佤族村群众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的信心,立起了精气神。之后,中寨将沿着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由党支部创办“腾冲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打造“幸福”产业,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在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上,五合乡也不甘落后。

五合乡位于腾冲市东南部,是腾冲南部五乡镇之一,是进入腾冲的南大门。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和“旅游革命”的推进,五合乡积极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梳理出梯田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饮食文化、桥梁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传统村落文化等七种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出多条游玩线路。

五合乡联盟社区帕连傣族自然村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途径,在村民小组(自然村)构建“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着力解决农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硬是将原来“最脏乱的小村庄”,打造成一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末梢治理 和谐傣寨

太阳越过高黎贡山时,龙川江水便集结成云雾,伴着阳光缓缓而起。

沉寂了一个黑夜的帕连,慢慢苏醒:叮叮叨叨的声响从厨房传出,炊烟缓缓而起,融入了江雾;公鸡拍打着翅膀开始晨练,引得牛棚里的牲畜抖擞了身子;也唤醒了还在沉睡的家犬,孩童的吵闹声很快传来……

“帕连”为傣语,意为“红火的寨子”。

帕连自然村隶属于五合乡联盟社区,是联盟社区11个傣族聚居小组之一,傣汉文化在这里充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貌。

龙川江独特的低热河谷气候,使得植被四季长势良好,物种丰富多样,果园四季飘香。多样的物种,极大丰富了食材的类别,智慧的傣族人将之融入傣家特殊的烹饪方式,傣家美味远近闻名。

2013年,帕连被列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为国家AA级景区。

但是,前几年,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村庄,村里的治安条件也不好。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到腾冲做出的重要指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五合乡以脱贫攻坚为基础,探索“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重点在人居环境提升上下功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通过村民小组(自然村)构建“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明确农村末梢治理体系构架图,形成“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的治理格局。自管组在议事做事中严格执行“商量—实行—再商量—再实行”的“四步群众工作法”和“两线两会两公开”的议事决策机制,鼓励村民“说事、议事、主事”。

“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让党组织(党支部)在村庄管理中切实“唱主角”、让自管组“做主力”、让群众“当主体”,实现了过去“一人管”到现在“多人共管”的转变,着力解决了农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张占菊是腾冲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为加强腾冲南部乡镇发展,2019年6月,到五合乡挂职党委副书记。

从农村末梢治理到发展乡村旅游,她既是见证者,也是执行者之一。

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快速增长的腾冲市,帕连村曾是一个“无特色、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面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这个问题,在市委及乡党委的领导下,帕连依托“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迈出了“艺术改变乡村”的道路。

“几年前,有游客来到帕连村并评价这里是‘最脏的傣族寨子’。”张占菊说,“现在,大家都叫这里‘:最诗意的灯光乡村’。”

 

烟花三月 曲水流觞 

太阳探出光芒,帕连整个村寨都沐浴在阳光里,温暖且和煦。

山坡上的晚熟梨,刚刚摇动着身子将白花落尽;丰水梨却已等不及要成熟;惹的葡萄藤也低垂着树干,将就着摇摇欲坠的果实;对面山头的三月橘渐渐染上了绿妆,火龙果也忍不住露出红衣宣告着独立……

才走进村口,就看见路侧“稻田里的守望者”——稻田里插着很多竹竿,上面捆着一些稻草人,从外形看,依稀可以分辨出是一些老人和孩子的形象。

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乡愁:这些留守老人和孩子,哪一个不是天天在村口盼望着外出打工的子女和父母归来呢?如果有可能,哪个人又愿意背井离乡地外出打拼呢!

而村口的第一个灯光作品,也正好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在想你”。想谁呢?想远出归来的子女和父母,还是等着来此寻找乡愁的游客?

或者都是,又或者,都不是?

这些创意,一下就勾起了大家对这个“网红打卡地”的兴趣。这个傣族的村寨里,还藏着哪些吸引人的秘密呢?

“艺术改变乡村。”

看着大家的疑惑,张占菊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疫情前——

2019年11月,帕连村迎来一个艺术家团队:艺术家信王军,隐形翅膀创始人谢文超,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系,筑梦装饰设计师革定恩、李维胜;筑梦传媒纪录片拍摄团队蔡川、贺友承;云南先生书院尹加领,艺术家尹大桥,五合乡文化站站长陈以晓……

如何让乡村美得怦然心动、与众不同?如何构建具有品赏价值的乡村空间?如何让美丽乡村有涵养、有特色,在乡村美学的提升中,使乡村的一草一木,都能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答案很快就有了。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用艺术改变乡村,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艺术家集聚在乡村时,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将制造出更大的影响力。通过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发展出土地与人之间新的连结,也用艺术保护着这个传统傣族村落。

人和土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因此有所改变。

现在,这里,有电线杆刷成大毛笔写意苍穹,有稻田里的守望者:一群稻草人越过群山,越过旷野,越过河流,抑或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讲述乡村童话的故事……

村里的一个岔口,栽种着一片灿烂的向日葵,游客到此无不驻足。

这是村里的傣族阿姨嚢恩鸾,自发清理出自己的一小块菜地,栽种了这些向日葵,供远方的游子欣赏、留影。每次看到游客们在这里欣喜地驻足,老人都会在远处露出开心的笑容。

一面彩色的墙,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窗,就像千家万户的灯光,勾起大家对于故乡的思念。每天晚上8点,窗户会跟随路灯一起亮起,万家灯火组成了英文“I.love.you”……

这面墙的里面,是一个幽静的农家乐——归园田居。傣族的美食,将在这里肆意诱惑着大家的味蕾。

 

诗与远方 梦里故乡

登上村里古老的营盘坡,纵观整个帕连村,四周绿树成荫,竹影婆娑,与村寨相互掩映。

与营盘坡遥相呼应的饭团坡,现在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爱情坡”,也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这里上有高黎贡山,下临龙川江,要在这里向女友求婚,才能显出诚意——面山临江,郑重盟誓,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堵平常的农村土墙,如今却因壁画《爱照相的小女孩》变成了帕连村的“门面担当”。

“其实,这幅作品由顶尖的艺术团队创作了一个多月,但它还是一幅不完整的作品,因为这幅作品缺少一个主角,只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这里,让小女孩拍照留念,在手机和相机里才能找到完美的作品”

张占菊的介绍,会让每个在此逗留的人脑洞大开,与小女孩互动出不同的精彩瞬间。

其实,这幅壁画中的小女孩,是帕连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姑娘杨自煊——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

从壁画诞生的那天起,她就通过镜头,看着村里的点滴变化和进步。

跟随《爱照相的小女孩》中镜头的方向往村里走,第一馆便是帕连一号。一台旧电视机被改造成一件灯光作品,挂在帕连一号的门口,上面写着它现在的名字——“你们的美术馆”。

当初,“艺术改变乡村”就是在这里启动。

这是一户被闲置的村宅,宅子的主人长期在外经商。通过帕连村自管组与户主协商,户主自愿将这间老宅子流转给自管组为村庄建设使用。在艺术改变乡村发起人信王军的带领下,这里成了一间汇集当地民族特色的公共美术馆。

艺术家们结合民俗和现代文化,利用空置的地、废弃的墙、破损的瓦等看似无用的资源,改造成精美的艺术品,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焕然一新。用最文艺的方式保护小镇文化,振兴这个被很多人遗忘的傣族古村落。

美术馆的厨房里,灶台上陈列着各式新鲜采摘的水果,以及村里的特产软米、猪皮、撒撇等供游客选购。

在这里卖东西的是一位美丽的傣族姑娘杨秀改,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帕连村改造前,她主要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

“我家住隔壁,村里改造项目资金有限,所以,我平时就过来帮忙打扫打扫,看看院子,卖点东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来为家乡做点事,自己也挣点小收入。”

张占菊介绍,和杨秀改一样,为了美丽乡村建设而无偿提供劳动或是土地的村民还有很多。

实现艺术化转变后,帕连村的游客增加了很多。杨秀改说,“以前大家只能田间耕种,现在很多人都学着做生意了,每家每户只要打开大门就可以做生意。”

目前,整个艺术村围绕“两巷五馆两园”的思路,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以传统村落悠久历史和一件件艺术作品相互依托,在傣族织锦、竹编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和传统的傣族舞蹈嘎光嘎秧、武术,还有傣族山歌、傣族犁春牛、麒麟舞、傣族婚礼、傣族原始崇拜(祭穑树)等傣族民俗文化的传播下,帕连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

 

所有成功 缘于厚道

仲夏的腾冲,是迷彩的,是一首淳朴的诗。徜徉帕连,也随处可以看到小惊喜。

一面土墙下摆着一辆老式自行车,一个穿着红色T恤、黑裤子的顽皮小男孩,坐在自行车上,回头望着大家。在远处,就看见这个小男孩坐在单车上,老半天后,这孩子还是坐在那里。好奇心下,到近前看看,原来自行车是真的,孩子是壁画上的人物,但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这个‘骑单车的小男孩’,也是村里的一个傣族孩子二猛。自从帕连村改造完,来这里坐在自行车上和二猛留影的游客太多了,以至于原来的那辆适合孩子骑的自行车都被压坏了,才更换了一辆凤凰牌载重自行车”

张占菊笑着说:“现在,我们的二猛可是个大忙人,最多时,每天要在这里‘载’2000人呢!”

笑声的背后,是艺术改变乡村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变化。不但帕连艺术村吸引了大量外来的游客,游客带进来的新思路、新思潮,也在影响、改变着这个傣族村寨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幽深的巷道里慢悠悠地行走,触摸着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疑问,这布满沧桑的巷道,什么是它的载体?那些已然远去的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

沿着巷道的脉络探寻,时光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

据说,村民们为抵御外敌入侵,筑起了两道雄伟牢固的寨门,沿着寨边砌起了高高的寨墙,建起了营盘。因战争突发,打了个措手不及,寨墙被毁,战况惨烈可想而知。而坚固的寨门一直保留到2010年前,后因村寨道路改造被拆除。

抚摸着曾经的寨墙断壁,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遥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记忆的时光深处,数百年光阴就在巷道中消失。

漫步诗意小巷,在这些古旧的墙壁上,现代的艺术再次让古村寨焕发出生机。村寨的一角,还保留了一个牛圈,拴着一头耕地的水牛。本来,在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要实行人畜分离,但大家的意见还是保留这个牛圈,也保留一点原始的乡土气息。

现在,这头“帕连牛”,也成了网红打卡点。另外,村寨里还有颇富创意的“沃尔牛”、“中国人民很行”。

“其实,这些创意都颇富匠心,让人们在莞尔一笑后,有所回味。但确实是,中国人民很行,我们傣族村寨也很行,我们的好生活是党带给我们的,我们会继续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联盟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明坤对此很有信心。

几年时间里,帕连这个傣族村寨从普通的民族村寨,嬗变为艺术村,成为游客越来越喜欢光顾的地方。乡村旅游带来的变化,让这里的群众都感受到了。

“爱照相的小女孩”、“骑单车的小男孩”、诱人的傣族美食、充满人间烟火的帕连,都做好了迎接天南海北的游客的准备……

帕连准备好了,你会来吗?

“你不来,我要下雪了……”

  文/ 张 密   摄影/尹绍平 贾 祥 侯开旷

责任编辑 吴敏昆

上一篇:时光如水 岁月如沙

下一篇:傣乡夏日,青芒果吃起来

录入/责任编辑:吴敏昆Update Time:2020-06-09 23:17:45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