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保山正文

迎难而上 扶贫路上绽放军人本色

发表于:2020-11-27 23:14:00|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云南民族旅游网(张知知)选择了军人就选择了使命,选择了使命就意味着选择了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就是需要军人的闯劲和拼劲。他靠着这股军人劲,坚定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在最需要军人打硬仗的战场。

他便是张正龙,1989年3年月入伍,2008年10月退伍,先后在隆阳区委组织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任职。2017年3月担任瓦马乡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2018年6月至今担任瓦马乡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扶贫小白”变身“扶贫专家”

在到瓦马乡安邦村驻村以前,张正龙对于脱贫攻坚几乎一无所知,他心想: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首先就要了解扶贫政策,其次要了解每户贫困户家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精准施策。于是张正龙开启了“学习+遍访”模式,他通过认真学习有关扶贫政策,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任务。除此之外,张正龙向村干部了解基本情况后入户走访每一户农户,掌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他坚持每季度遍访全村所有农户、每月遍访贫困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工作思路清晰了,工作措施更加务实具体了,扶贫成效比较明显。张正龙所驻的安邦村32户贫困户于2018年底全部顺利脱贫摘帽。

村民们的笑容,是他的动力

安邦村小组村民熊应光因患病致贫,张正龙在走访入户时了解到,熊应光年轻时开大车走南闯北,后因患病近几年回家务农。一家三口住在离村委会约8公里的山河头半山腰一间不足15平方的窝棚里。他和村干部一致认为易地搬迁是让熊应光一家早日脱贫的一条途径,建议熊应光搬迁。经过多次上门劝解,熊应光一家最终同意搬迁,后来村委会还在搬迁地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现在熊应光一家收入稳定了,看病方便了,孩子熊恩上学也方便了,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安邦村上安邦3组杨彩珍和母亲均患有精神病,儿子在保山一家烧烤店务工,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勉强够他一个人开支。2018年9月,连续一周的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频发,杨彩珍家就是受灾户之一,她家的主房被滑坡的山石冲垮了。当时杨彩珍正在保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只有年迈的母亲一人在家,为了保证杨彩珍家人的居住安全,他积极协调了当地测绘公司老板为其捐款5000元,用于修缮因灾受损的房屋。

2018年,安邦村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当问到扶贫的日子累不累时,张正龙回答:“累是肯定的,但看到乡亲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时,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村民日子好了,他同样高兴

“要想富,先修路”。张正龙把改善安邦村道路交通状况作为他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军人出身的他,多次去村内进行实地勘测土地,由于道路难走,有时一来一回就是一天,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始终如一日坚持。这一切村民都看在眼里,只要他路过,村民们都会热情地唤张队长进家闲坐一会儿,哪怕喝上一口水再走,“先把路修好”这是他回答村民最多的一句话。最终在挂包单位、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现在的安邦村,路平了,灯亮了,夜间出行也不再是漆黑一片了,路灯照亮了脚下的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村民们争着向他道谢,他说:“只要你们都过上好日子,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责任与压力交织,汗水与泪水流淌。驻村扶贫工作,让张正龙从一名优秀军人转变为精通业务的驻村工作队员,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都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他把他乡当做故乡,扎根在乡村,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努力改变农村,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在扶贫工作中绽放军人本色,用情用心参与了这一场“攻坚战”,成为时代变迁、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见证者。

责任编辑 吴敏昆 尹达天

审核 尹绍平

上一篇:隆阳:“健康树”树起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障

下一篇:云南昌宁大兰山:画韵入目诗自成

录入/责任编辑:吴敏昆Update Time:2020-11-27 23:21:21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