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1-05-30 02:12:48|来源:转载于网络
红色精神耀寻甸
——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寻甸县红色资源再梳理
作者 李彦垒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隶属昆明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居住有25个民族、约58万人口。寻甸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红军长征两次经过留下的红军长征精神、解放战争时期贡献巨大展现的顾全大局精神、战天斗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昭示的干事创业精神、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体现的民族团结精神、全省首批全市首家脱贫摘帽凝聚的脱贫攻坚精神等,传承接续构成了寻甸县独有的红色精神血脉,为寻甸群众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也必将成为寻甸人民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为寻甸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改革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中央红军过寻甸的柯渡镇
当前,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正在县委县政府带领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把寻甸县的红色资源进行再梳理、再呈现、再宣传,助力干部群众学好党史县史、讲好红色故事、书写好新时代党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央红军长征过寻甸
中央红军(红一、三、五军团)在遵义会议后,经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将滇军调出云南,于1935年4月22日挺入云南境内,随后进入寻甸。4月2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寻甸县七星镇鲁口哨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明确了红军下阶段行进方向。4月30日,中央军委总部进驻柯渡镇丹桂村,当晚,对抢渡金沙江作出战略部署。5月1日之后,红军按照部署有序转移,直到5月9日,中央红军从禄劝县境内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北上,取得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位于七星镇的红军长征“4·29”渡江令发布地遗址
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
中央红军过寻甸,给寻甸人民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迹和红色故事。位于七星镇的红军长征“4·29”渡江令发布地遗址内,刻有“渡江令寻甸转兵 鲁口哨革命圣地”的大门、威严雄壮的纪念碑、红军长征浮雕墙等,再现了当年中央红军在此做出重大决策、为长征迎来胜利曙光的历史;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坐落于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党和红军的领导人曾在此居住,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百个经典景区之一;柯渡镇回辉村清真寺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优良传统。朱德总司令专门接见宗教人士代表、穷苦百姓肖粉香帮助红军生擒国民党县长等红色故事,更是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家喻户晓。
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
党和红军的领导人曾在此居住
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寻甸
1935年底,国民党反动派没有因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而善罢甘休,反而更加狰狞地加紧了对各地红军部队的围剿,在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转移的红二、六军团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于1936年3月辗转进入云南。4月上旬,红二、六军团在寻甸境内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最终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带领下,摆脱了滇军的围追堵截,为横扫滇西创造了条件。二、六军团红军战士在寻甸留下了热血与生命,成为红色基因融入了寻甸群众的血脉。
"六甲之战”纪念碑
红军烈士墓
如今,“六甲之战”纪念塔、多合红军长征纪念碑、横河红军纪念碑、鸡街红军长征纪念亭等遗迹被后人不断重建与修缮,成为寻甸人民纪念红军二、六军团的精神寄托。鸡街村民朱仕光收留一名小号兵在家养伤并机智解救小号兵的故事,也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三、云南和平解放磨盘寺谈判
1949年5月,在解放军节节胜利,国军党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下,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派代表龙泽汇与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朱家璧联系,在寻甸磨盘寺举行第一次会谈。对这次会谈,中共桂滇边工委和中共云南省工委都很重视,按照中央有关安排,通过龙泽汇对卢汉进一步做工作,让他更坚定地靠拢共产党、靠拢人民。相关资料显示,这次会谈没有直接谈起义问题,主要是交谈了国内形势,从形势发展趋势看云南的前途,朱家璧等向龙泽汇说明党的方针、政策,指出卢汉应该选择的道路;同时,商谈了怎样继续联系和给人民武装输送武器的问题。磨盘寺商谈后,龙泽汇按照共同商定的计划和地点,先后三次给“边纵”部队武器弹药及衣服、药品、半导体收音机等物资。这次会谈是促成云南和平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谈地点保存基本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磨盘寺位于寻甸县羊街镇甸龙村委会磨盘寺村,始建于明代,清朝被烧毁,1997年由村民筹资进行了原样新建并由政府出资新建了和平谈判纪念碑亭,建筑占地面积919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四合院,现存正房、前厅及左右耳房。2002年4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劳动人民战天斗地干事创业
寻甸县地处小江断裂带,历史上地震、水患、极端天气等灾害多发,生产生活条件相当恶劣。新中国成立后,寻甸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战天斗地、克服困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据史料记载,1952年7月,寻甸爆发山洪;1958年6月,受暴雨侵袭,三月三水库、凤龙湾大坝塌方;1966年7月,连降暴雨导致牛栏江水位暴涨形成山洪;1974年6月,牛栏江沿岸爆发洪水……当时的寻甸,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建设坝子好地方,雨水一来白茫茫,房屋倒塌庄稼淹,穷苦农民去逃荒”。战胜水患,成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战胜的困难。
战斗水库纪念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寻甸县七星乡凤龙湾村村东凤龙湾水库大坝东面的坡地上,立于1958年。纪念碑碑刻全面反映了大跃进期间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生产状况,真实记述了修建水库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整个修建过程,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牺牲的伟大创业精神,说明今天安居乐业的来之不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七星桥(军民团结大桥)位于七星镇七星村委会桥上村村东,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乾隆五年(1740)重修。解放后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解放军驻寻部队与寻甸干部群众一起,于1972年1月27日拆旧桥修新桥,奋战112天,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建大桥的壮丽凯歌。
如今,寻甸县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水源保护地,曾经的洪水猛兽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寻甸人民再次用团结和实干证明,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五、各民族群众齐心奋战脱贫攻坚
“十三五”以来,寻甸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众志成城,向贫困发起总攻。多年来,寻甸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六个精准”、实施“七个一批”,推动脱贫攻坚“四个落实”到位。2018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实现了零错退、零漏评,贫困发生率降至0.35%,9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寻甸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行列,成为全省首批、昆明市第一个摘帽的县区,同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2019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期间,全县广大干部践行“十心工作法”、提升“五种能力”、争做“五懂干部”,创造了“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吃苦耐劳、真情奉献、众志成城”的寻甸脱贫攻坚精神。
听牧牛业交易市场
牧场羊儿
作为回族彝族自治县,寻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曾于1994年、1999年、2009年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脱贫攻坚期间,寻甸县少数民族人口接近总人口25%。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寻甸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20个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整合精准扶贫、美丽乡村、易地搬迁等建设资源,于2018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同时,寻甸县重视宗教场所管理,积极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五进”宗教活动场所全覆盖,创建了一批省、市级“和谐寺观教堂”。
异地搬迁(塘子街道钟灵村新房)
笔者认为,上述红军长征精神、顾全大局精神、干事创业精神、民族团结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为主线,构成了寻甸县独有的红色精神血脉。当然,文中所列重要事件、遗址遗迹难免会有遗漏,例如,寻甸县在解放初期的清匪平叛、在抗美援朝和对越反击战、在英雄模范和高级技术人员等方面还有很多贡献国家、激励后人、值得圈点之处,不再赘述。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党史学习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各地要注重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要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相信寻甸县干部群众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护红色资源、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有效衔接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谱写好新时代党的历史伟大新篇章。(图片摄影尹绍平)
作者:李彦垒(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挂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
来源:寻甸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吴敏昆 尹达天
审核:尹绍平
上一篇:为南诏古乐 再次奏响喝彩
下一篇:70年巨变颂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