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保山正文

云南昌宁:“三融入”让华侨社区成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

发表于:2023-03-30 20:33:52|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北纬24°49'7",东经99°25'22"——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华侨社区共有居民1223户3426人,其中归侨侨眷1059户3147人,占总人口的91%,是保山市唯一的华侨社区。

说起这个社区来,可是大有渊源——1958年2月,为开发枯柯河坝,云南省政府在枯柯坝设立新光农场,属云南省第16劳改队;1978年5月,省政府将新光农场改建为国营柯街华侨农场,接待安置越南归侨;同年12月,保山地委批准成立国营柯街华侨农场委员会;1984年,侨联成立;1988年1月,柯街华侨农场由省侨办直属管理移交昌宁县政府属地管理,农场性质和正处级行政级别保持不变;1997年,华侨农场作为云南省13个华侨农(林)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之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场由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改为综合性的农业企业,由昌宁县政府进行属地管理;华侨农场原国有企业工人全部转为华侨农场场员,职能部门划归昌宁各职能部门直接管理。

2009年,柯街华侨农场按“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融入”改革要求,成功进行了改革,在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中走在了前面,得到国务院侨办的肯定;6月20日,成立华侨社区总支部委员会,7月8日,华侨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

居委会成立后,社区党总支从多方面凝聚社区居民共识,使社区发生了“从留不住到不想走、从集体宿舍到独栋别墅、从泥滑路烂到大道通途、从格格不入到主动融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人看一方人的变化

3月下旬,地处河谷地带的柯街已经有些燥热。中午时分,从柯街镇华侨社区的一家餐馆里,飘出了阵阵诱人的香气。饥饿时人的嗅觉异常灵敏,一双疲惫的双腿被味蕾诱惑着麻溜地迈进了“冯家餐馆”。这里已经坐满了熙熙攘攘的食客,老板冯道富在厨房里不停翻动着炒勺……

白切鸡、华侨扣肉、炸春卷、越南小卷粉、炒芭蕉芋粉丝、圆子酿……一道道侨菜,让来这里就餐的人满足了味蕾的渴望,心满意足地离去。就餐的人里,既有华侨社区的新老居民,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冯道富的厨艺,抚慰了所有人的味蕾。

1978年8月,21岁的冯道富与9个兄弟姐妹,随父母从越南广宁省回到中国。他和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安顿到柯街镇华侨社区的前身——柯街华侨农场。当时,这里共安置了2462名归侨。

冯道富回忆,刚回国时,他们住瓦房,吃集体饭;他也先后在糖厂、生产队、华侨服务中心等单位工作。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糖厂的生意不景气,他就停职留薪,出来和妻子一起开餐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那时候,大家都是为填饱肚子而努力,不讲究赚多少钱,也不讲究口感味道。相反,5角钱“一个肉菜还送一个大馒头”的大众菜,成为大家的最爱。

慢慢地,大家的生活逐渐有所改善,不少华侨开始思念起越南风味的侨菜。冯道富“主随客便”,也开始做起炸春卷、扣肉、越南小卷粉等菜品;时间长了,回头客逐渐增多。

再后来,柯街华侨农场改制为柯街镇华侨社区居委会,“冯家餐馆”也换到了更大的地方,敞亮的院落能满足近10桌人同时用餐。

近年来,柯街镇逐渐推出乡村游,以温泉地热资源吸引附近城镇游客。作为文旅体验之一的“侨味”餐馆,就成为新的打卡地。目前,当地已有17家侨味特色农家乐,每年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

如今,面对往来食客,冯道富已能熟练切换当地方言和普通话与之交流。当初帮工的傣族妇女习得一技之长,也能掌勺烹饪。当华侨社区中的留守老人无法自己做饭时,冯道富就免费提供一餐一饭,在他看来,“我们不分彼此,就像一家人。”冯道富爽朗的话语中,透出了一方人的变化和喜悦。

从合作社看一群人的变化

柯街镇地处低热河谷地带,适合于种植蔬菜。2015年5月,昌宁县侨众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合作社成立时,有社员309户309人(其中归侨侨眷255户25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54人),有生产基地面积1800余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000亩,土地连片集中,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2019年合作社获批“供销系统省级示范社”,2020年又被评为“农业系统省级示范社”。

昌宁县侨众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自福介绍,一直以来,合作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强化服务,在农民增收、市场开拓、品牌打造、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为了进一步壮大合作社,从2020年起,合作社开始尝试实施杭椒、圆茄的订单农业。

2020年5月,合作社开始洽谈该业务,6月份组织社员发展种植。100户社员种植了200亩杭椒,辐射带动了周边柯街、卡斯、勐统、临沧等适宜种植的乡镇和地区。订单保护价为每公斤3.6元,一年可种两茬,亩产量2.5吨到3吨,亩产值可达1万元。杭椒在昌宁县范围内均可种植,并常年供广东深圳的订单户。

李自福介绍,到2020年3月,合作社开始洽谈圆茄业务和订单。8月份,62户社员种植了160亩,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群众参与种植。圆茄订单保护价为每公斤6元,亩产量9吨,亩产值达6000元,主要供北京市场。

在产业发展中,专业合作社充分整合当地资源,并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侨众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发起的“订单农业”,就是发挥当地的地域优势,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在提高种植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手中有订单,种植心不慌”——这,就是订单农业的优势。同时,不但保障了销路畅通,促进了群众增收,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现在,每天从这里发出去30到50吨蔬菜,种植户的收益有了很大提高;每年,村集体也有7万元收入。”李自福的笑容中,透出一群人生活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从居委会看全部人的变化

“从华侨社区居委会成立后,社区党总支通过用改革凝聚人心、用思想凝聚人心、用文化凝聚人心、用产业凝聚人心、以服务凝聚人心的‘五个凝聚’,使社区发生了‘从留不住到不想走、从集体宿舍到独栋洋楼、从泥滑路烂到大道通途、从格格不入到主动融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顶,古榕,居委会的院子里,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德寿,讲述着社区的社会治理新嬗变过程。

前几年,针对社区居民居住条件简陋、出行困难等问题,社区党总支制定了“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计划,把服务居民、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于改革工作始终;使居民饮水、用电、出行、看病等问题全部得到解决,让广大归侨侨眷的心有了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针对91%的居民为归侨侨眷,祖籍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各地的实际,社区党总支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文化振兴始终。通过打造党史文化墙、峥嵘路、侨情展室、组建文化服务队的“一墙一路一室一队”,组织开展文化演出、全民阅读等活动,促进文化互融互通,让广大归侨侨眷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社区居民李志娟,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聚焦致富增收这个关键点,社区围绕柯街镇“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和“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依托冬早蔬菜产业优势,采取“村社共建、资产入股、合作社运营、社区固定分红”的模式,投资100万元与侨众和果蔬种植合作社共建分拣、冷藏、包装、运转、营销服务中心。

社区以城镇化理念建设产业示范园,打造农旅融合的观光体验区,实现群众增收有渠道、绿色生态有示范、农旅融合有支撑、致富帮带有保障。

全社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00亩,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种植芒果、柑橘等658亩,产值526万元。有17家侨味特色农家乐,每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以上,居民从种植业、养殖业跨越到服务业。2022年,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3万元。

文/张密 魏席鑫 冉秋婷 杨月 图/昌宁县委宣传部

编辑 尹达天

审核 吴敏昆

终审 尹绍平

上一篇:云南昌宁:历经岁月的沉淀,土司贡茶醇香依旧

下一篇:最后一页

录入/责任编辑:吴敏昆Update Time:2023-03-30 20:41:08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