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3-04-11 22:26:01|来源:云南民族旅游网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位于丽江市古城区。历史上就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中国西部和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战略通道,是汉唐时代通往西藏和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海拔2416米。
丽江古城于1986年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大会上,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部分组成,保护范围7.279平方公里,大研古城是其主体部分。
2006年,丽江古城评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丽江古城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丽江古城是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于一身的旅游景区。
彩云之南,雪山之麓,一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研古城,是纳西人民世代居住的美好家园。踏歌丽江,民房群落、瓦屋栉比,百桥千巷、清流绕坊。古城深厚的历史积淀、悠久的文化传承、气势恢宏的建筑群落,以及五彩石铺就的街巷,一米阳光下的柔软时光,都让人心之所向、梦之所往……
丽江有三大古镇闻名于世——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而白沙古镇,不仅是纳西土司本氏家族的发祥地、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白沙壁画,还隐藏着很多民间高手,“一根针”就隐于喧嚣的古镇上。
“刺绣可以让我忘记烦恼,用各色的丝线交织、重叠成斑斓的图案,使我成就感满满。”迈进彭萍大师刺绣坊,看见彭萍安静地坐在窗前,拈着一根绣花针,在帛上缭绕着她的理想。逐渐,一朵花朵显出绚烂的色彩。
抬起头,窗外的春光和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照着含苞待放的花朵。彭萍的视线继续集中在那根针上,思绪如线头般缭绕着……
2019年3月8日,在云南省外事办和外交部礼宾司的大力推荐下,以彭萍为主创的刺绣作品《白族少女》,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礼”,一同出访欧洲三国(摩纳哥、意大利、法国),并赠予国际政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工艺品获得“国礼”殊荣,为云南省和丽江市文化艺术品赢得了至高荣誉。
20世纪60年代,彭萍出生在四川省一个小县城里,那个年代物资都比较匮乏。美化生活的趣味,就是做一些色彩艳丽的手工编织品。跟随母亲及家族里的女性长辈,对刺绣的喜爱,在彭萍心里萌芽。
大学毕业后,彭萍和丈夫梁勤回到贵州工作。接触到了苗族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和民族刺绣技术。从那时起,彭萍夫妇便开始将民族刺绣与蜀绣刺绣相结合,进行研究和探索。
2008年,彭萍夫妇到丽江旅行,在白沙古镇看到了白沙壁画。“白沙壁画太震撼了,简直是三大教派的综合体,让我对刺绣创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随后,夫妻在白沙镇开办了“彭萍大师刺绣艺术馆”,自此一心扑在刺绣研究上。
15年来,彭萍不仅对纳西族文化艺术有切身体验,同时也深受藏族文化艺术的浸润。作品在技法上吸取了“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的技术特点,结合彝族、苗族、布衣、白族、纳西族等云南本土的一些刺绣针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其中,藏传佛教“国唐·抽纱刺绣唐卡”系列,是彭萍刺绣艺术的最主要题材。年复一年的潜心修炼和虔诚制作,彭萍绣制的唐卡终于有了灵性和佛性。2010年,她将这门绝技重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填补了我国抽纱刺绣唐卡艺术的空白,使之成为“滇绣”的代表性作品。
彭萍刺绣的另一特色,是以纳西族本地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苗、藏等少数民族地方题材二次创作的纳西东巴系列,“木氏刺绣”品牌因此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15年来,她采用免费教学的模式,先后培养出300余名国际、国内绣娘;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刺绣脱贫”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她本人也先后获得国际、国家、省级大奖20余次,先后获得“2013年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十大领军人物”“2014年度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云岭工匠”荣誉;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模”称号,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一天井:绵延传承纳西族文化
晨曦初起,阳光温柔地洒下来,覆盖着下方的丽江古城,也洒满了一个不起眼的四合院。院子不大,一侧的房舍是宋代建筑风格,另一侧则是明清建筑,青瓦覆盖的房顶上,小草倔强地从瓦缝中钻出来,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着生命的舞姿。
院子的天井里,站着八旬老人和学光。他是丽江古城区金山乡纳西族,1946年生人,曾任丽江县常务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兼职云南社科院东巴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委党校科社部副主任等职,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课题和多项省市课题,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
对老人来说,那些都已经是过往,如同这所院子的历史,也都成了历史云烟。这所院子最初是茶马古道上的商人所建,解放后院子被政府接管,作为新华书店的仓库,后来逐渐成为传承纳西文化的场所。这些年来,他们坚持每天3场的义务演出,向来自全国的游客展示纳西族古老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因为演出天天都在院子的天井里举行,所以院中碎石铺就的石板上,已经被脚步磨得光亮可鉴。去年,这个院子还坚持了999场演出。有游客时正常演出,即便没有游客,演出也会按时在这个天井里举行。
东巴舞(剑舞)、勒巴舞、纳西古乐、热美蹉、笛子舞打跳、纳西族流传最为广泛的三类民歌“谷堆”“阿丽里”“喔么了”……每天都回荡在这个天井里。
和学光老人在这个院子里住了30年,每天坚持传承、弘扬着古老的纳西族历史文化,成为这个天井里一段时光的过客。
类似的文化院落,在丽江古城还有28个。这个叫“天地院”的院子,只是其中之一。
文化是丽江古城的血脉、根基、灵魂,丽江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古城因浓郁的文化气息而闻名于世,更因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而独具魅力。
“近年来,丽江古城着力在文化赋能旅游上下功夫,不断发掘和打造一批文化展示场馆,作为传播丽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名片,持续丰富文化内涵。”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木晟介绍,我们通过策划举办文旅融合活动,注重品牌打造,提升文化体验和品位;通过文化引领、项目带动、业态调整,推动文旅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通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不断树立丽江古城良好对外品牌形象,使丽江古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为实时掌握古城的游客饱和度,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丽江古城加快智慧小镇建设,以数字化技术与特色小镇进行融合应用,创新规划‘1+1+N’工程(一网络、一中心、N应用)。”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综合指挥办公室主任张业兵介绍:“结合遗产保护、景区管理、旅游服务实际需求,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我们从‘管理端’和‘游客端’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以管理的精细化助推服务的精致化,优化游客旅游体验。紧密将数字与体验结合、数字与应用结合、数字与文化结合、数字与管理结合、数字与经济结合,构建了综合管理、智慧旅游、智慧服务、智慧创新四大体系。”
以前,自驾来玉龙雪山的游客,不时会看到路边有围挡施工的情况。打听下来,丽江人会自豪地说:“我们要修建一条丽江观光火车,到时候可以坐着悬挂在空中的火车上,浏览雪山的美丽,体验飞越雪山的酣畅。”
如今,这条丽江人口中的“丽江观光火车”,正在有序推进中。
丽江雪山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彬介绍,这条丽江观光火车项目一期工程,位于丽江市玉龙县境内,项目南起游客中心站,北至玉龙雪山站,主要沿丽鸣公路布设。线路串联了雪山游客中心、白沙古镇、玉水寨、东巴谷及甘海子服务区等主要旅游景区及客流集散点。目前,丽江观光火车全线设计最高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70公里。项目运营初期,火车将点对点从游客中心直达玉龙雪山站;后期,再根据路线规划与游客需求,将另外三个站点投入运营。
沐浴着旭日,乘坐上丽江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体验了一把飞越雪山的感觉。
柳彬说:“为提升游客观光体验,列车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全景天窗玻璃,除观赏视野开阔外,还可进行8级调光,能有效阻挡紫外线。”
试乘当天,列车右侧为避免阳光直射车厢,将天窗调节至遮阳模式,游客从列车左侧车窗依然可以欣赏到巍峨壮美的玉龙雪山。将来观光火车开通以后,预计每年可减少近200吨尾气排放,对玉龙雪山的雪线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观光火车通车后,游客乘坐观光火车到达玉龙雪山站后,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印象丽江”实景演出剧场;或乘坐景区内的绿色环保大巴到达冰川公园、云杉坪、牦牛坪和蓝月谷等打卡景点。
“今年第一季度,我们接待游客量达到了150万人次,比疫情以前的2019年同期还增长了40%左右。”玉龙雪山管委会市场营销中心主任和程红介绍,玉龙雪山景区将在“五一”期间为游客准备一系列新的旅游体验产品,让大家充分体验玉龙雪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完)
文/张密 冉秋婷 图/丽江市委宣传部
编辑 尹达天
审核 吴敏昆
终审 尹绍平
上一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舍不得的丽江,到底有多舍不得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