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08-01 05:39:27|来源:转载于网络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舍不得的丽江”专场在丽江召开
云南民族旅游网讯(张宏坤)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4年7月31日(星期三)下午,在丽江市古城区普济村,召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舍不得的丽江”专场,邀请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和有关省级部门,围绕丽江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农文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和亮点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张宏坤航拍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经济宣传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经济宣传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世界的丽江,更是幸福的丽江,此时此刻,我们在美丽的玉龙雪山脚下召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舍不得的丽江专场发布。欢迎大家的光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老百姓真真切切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一直是丽江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地奋斗目标,更是践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美好愿景。今天,我们邀请记者朋友带着花香、踩着田埂,一起走进玉龙雪山脚下的普济村,来一起分享和见证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文旅产业带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幸福的温暖幸福故事。
首先,我向大家隆重介绍今天的分享嘉宾,他们是:
中共丽江市委副书记、丽江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刚先生;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钱坤女士;
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荣祥先生;
全国人大代表,丽江市玉龙县玉龙中学教师杨小华女士;
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党委书记何官辰先生;
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和旺盛先生;
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均良村委会均良下村党支部书记木金江女士;
返乡创业青年、江边电商平台负责人和剑猛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丽江!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丽江,一起去体验和分享这些温暖的故事。
首先,有请中共丽江市委副书记、丽江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刚先生为大家作分享。
中共丽江市委副书记、丽江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刚发布新闻(记者 赵嘉 摄影)
中共丽江市委副书记、丽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刚: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父老乡亲,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与大家共同分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的丽江实践。首先,我代表丽江市委、市政府,向各位记者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丽江的关注、支持和宣传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来,丽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大力发展“三大经济”,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坚持“六个大抓”,难中求进、干中求成,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践行人民至上宗旨,民生保障能力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丽江市仍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排名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位列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9%、位列全省第5位,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丽江文旅产业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情况。
一、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引领,擦亮文旅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不断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认可度
我们始终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始终一以贯之地重视、呵护、发展文化旅游这个支柱产业。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构建了转型升级的路径。丽江市出台了《丽江市旅游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完成《丽江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发展规划》,正在加快推动规划实施方案、《丽江市旅游条例》实施细则制定等工作。
二是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一手抓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一手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不断擦亮丽江旅游这块金字招牌。我们不断健全完善综合监管、行业自律、游客维权、社会监督、诚信评价五项机制,持续落实好30天无理由退换货、旅游红黑榜等制度,当前正持续抓好第二个百日行动和旅游市场8个重点领域整治,全力做好暑期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保障工作。通过持续有效净化旅游环境,全市旅游市场呈现“三降、两升”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办结涉旅投诉同比下降12.3%,监测涉旅舆情下降31.9%,退货申请和受理件分别下降11.89%、13.35%;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990.4万人次、同比增长8.5%,旅游总花费625.5亿元、增长23.8%。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境外游客人数持续增加。举办2024年湄公河旅游论坛,丽江机场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获批,丽江机场新增了北部湾航空、越南越捷航空入驻运营,开通了丽江至胡志明市、韩国务安和海防国际航线,丽江机场累计通航城市达到了100个,保障航班量、旅客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达到28.97万人次、增长558.24%,旅游外汇花费6125.7万美元、增长610.4%。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我们始终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不断拓展“农文旅”“文商旅”新业态。
一是做活“农文旅商”文章。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丰富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生态旅居等产品供给,推出了拉市海湿地生态旅游、白沙古镇纳西活态文化体验旅游、三川田园风光和农旅体验游、永宁—泸沽湖生态风情游等乡村旅游线路,积极发展农业采摘、绿色食品、道地中药材、非遗文创、民俗节庆等农文旅沉浸式体验产品。目前,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各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名村3个、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单5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个。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723.31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520.71亿元。在丽江,很多家庭通过开设民宿、餐厅、手工艺品店等方式,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和增收。目前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者达到了1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30万人,旅游业带动老百姓从吃饱饭、穿暖衣,到买上房、开上车,实现了从脱贫到致富的持续跨越。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普济村有居民69户285人,村内自然风光秀美、人文风貌独特,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普济村按照“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的理念,组建了乡村旅游服务队,确保每户村民都能通过参与发展特色餐饮、传统民宿、庭院经济、观光农业搭上我们共同致富的“小康车”,让这里成为市民、游客喜爱的“打卡点”。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4.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元。比如,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有着“雪山脚下第一村”的美誉,但过去这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群众生活比较贫困。近年来,玉湖村立足地方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村庄变景区、田园变乐园”的乡村振兴“五变”之路,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民宿酒店从2018年的2家增长到目前的25家,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5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2023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全市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增速均超过10%。
二是做特做优金沙江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持续增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优势,稳定烤烟面积和产量,积极探索草饲畜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大特色小产区高品质水果品牌打造和推广力度,推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比如,位于玉龙县大具乡的稼沃(丽江)生态农业公司,流转蓝莓产业园土地3000亩,发放土地流转资金近450万元,760户农户户均增收达6000元。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集体经济资金投入公司,再由公司租赁的方式,实现了本金不流失的同时,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度收益稳定在12万元以上。该公司还为周边乡镇带来400个左右的固定务工岗位和3000余个务工期可达半年的季节性采摘工,2023年以来,已累计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务工增收2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20元、同比增长6.3%(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3元、同比增长5.8%(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0元、增长7.3%(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今年二季度人均纯收入9682.8元、增长12.4%,绝对值排名全省第6位。
三是坚持走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之路。扩大绿色能源规模,加快“水风光氢储”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推进永胜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梨园—阿海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火木梁风电场扩建项目,提速光伏项目建设,保障隆基项目达产满产,推进全钒液流储能电池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拓宽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经济新形态,布局发展信息技术、低空经济、氢能及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丽江无人机综合验证基地创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比如,隆基公司是华坪县就业帮扶车间,公司现有产业工人2899人,其中就近吸纳华坪县务工人员1727人,占比达59.6%。近5年来,隆基公司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400余人。公司职工月平均工资6628元。再比如,位于玉龙县太安乡的云南白药丽江生态科技园,在丽江已累计建设91个种植基地,带动了丽江3000余农户开展滇重楼、云木香等中药材种植,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该公司年均聘用务工人员2万人次,已累计带动群众就业14万人次。还有位于玉龙县雄古工业园区的云南泽维制药公司,自2022年7月投产以来,已累计实现产值4.9亿元,目前共有员工176人,其中就近吸纳丽江籍员工68人,占比达39%。公司职工月平均工资4300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8%、位列全省第2位。
三、以加强社会事业为根本,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效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我们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带动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稳就业政策,持续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培育“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服务质量。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9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4.7%,新增城镇就业753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5.3%,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丽江师专今年成功升本科,9月将迎来首批600名本科生。建成张桂梅精神师德馆,395批次1.5万余人参观学习。丽江职教园区建成投用,丽江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招生办学。新建了丽江市实验学校分校、古城区顺和学校、玉龙县白沙小学等一批义务教育学校,调增学位3577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7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97%、排名全省第3位,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86.56%。
三是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市医院急诊医学科获得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专科获得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心血管病专业入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丽江还历史性实现消除疟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引进首名医学博士,新开设血液·肿瘤科。与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合作,全省心血管病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落地丽江,牛国栋专家工作站揭牌。积极探索推动“银龄工程”,引进高伟、毛家亮等国内外知名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为丽江广大老百姓带来了健康福祉,“银发专家”高伟在市医院为12名先心病儿童进行了免费手术,患儿家长阿力龙子在手术成功后激动地说:“感谢丽江市人民医院,感谢高伟教授和所有参与手术的医生们。是你们用爱心和技术给了我们孩子第二次生命,也让我们这个家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四是努力加强社会保障。以导游、旅游车司机、新业态就业人员为扩面重点,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上半年,职工养老保险新增参保7834人,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104.36万人次,同比增长2.16万人,三大保险参保人数均创历史新高,社保基金安全稳定运行。
五是努力做好“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实施农村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成“老年幸福食堂”12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3000户,助餐、助洁、助浴、助娱等养老服务稳步发展。建设66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儿童之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遗余力解决好老百姓关心期盼的事,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各位朋友,盛夏的丽江,风清气爽、清凉宜人,玉龙雪山雄奇秀美,丽江古城游人如织,传统与时尚在丽江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在丽江和谐交融。我们诚邀大家来丽江深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我相信,丽江一定是大家“舍不得、放不下、忘不了”的美好选择。
此时此刻,普济村阳光普照、绿树盎然,远山近水处处风景皆是画,步步入画皆是景。这正是丽江老百姓乡村振兴、农民致富、“样样好”的幸福生活写照。丽江不仅仅是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更是每一位丽江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家园。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钱坤发布新闻(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 钱坤:
各位媒体朋友,父老乡亲们: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作一个分享。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云南文旅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统筹规划、典型引路、文化赋能、主客共享,推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优。
截至2023年底,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0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00余万人。全省4340个有旅游接待的行政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34元,高出农村常住居民近3000元。2023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01亿人次。今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75亿人次,在高增长基础上持续保持稳增长,乡村旅游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在具体做法上:
一是高位统筹抓规划。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对如何认识和把握乡村旅游、怎样发展乡村旅游作出全面系统阐释和具体要求。出台《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编制《云南省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规划建设最美乡愁旅游带、乡村旅游集聚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和一批重点项目。
二是典型引路作示范。立足云南文旅特色及优势,因势利导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总结提炼了产业支撑型、文化引领型、生态特色型、田园观光型等8种乡村旅游推广模式。从全省乡村旅游点中遴选汇编了20个示范推广案例、80个借鉴参考案例,供全省市、县、乡、村干部学习参考。截至目前,云南共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6个、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0条,省级金牌旅游村100个、最美乡愁旅游地110个、旅游名镇101个、旅游名村213个,建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等级旅游民宿162家、乡村民宿2万余家。
三是塑形铸魂促提升。坚持以文化人,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等10余项特色乡村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利用145项国家级、686项省级非遗项目,打造了一批非遗工坊,开发乡村文创产品,助力农民增收。实施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试点、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友谊广场、国门书社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边境群众文化自信自强。
四是持续发展健机制。推行“一中心、四主体、四机制”,即以农民为中心,农民是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运营主体,发展培育组织机制、乡村建设机制、经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把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权、决策权、收益权交给农民。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旅游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助力消费提质增效、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是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立足云花、云茶、云咖、云药、云果、云蔬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业态产品,让饮云茶、赏云花、品云果、喝云咖、尝云菌引领乡村旅游消费新时尚。
二是继续围绕“旅居云南”建设,挖掘气候、森林、湖泊、温泉、中医药等资源潜力,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是继续把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乡村旅游联农带农益农长效机制,将旅游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留给更多农民群众。
答记者问
中国城乡金融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中国城乡金融报记者:
刚才市长在分享中说丽江气候好、生态好、温度更好,这是高原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请介绍一下关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谢谢。
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荣祥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荣祥: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丽江“三农”工作的支持和关注。近年来,丽江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是特色产业提质增速。我们坚持规划引导、强化科技服务、加大扶持力度,蹚出了一条“县域一业为主、乡村多业并举”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培育壮大古城花卉、玉龙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华坪芒果、宁蒗马铃薯种薯“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沃柑、软籽石榴、蓝莓、生猪、肉牛、烤烟、乡村旅游等多项特色产业,全市粮食生产十九年连丰,今年夏粮实现稳中有增,越来越多的“丽系”特色农产品走出小村庄、进入大市场,乡村产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们牢固树立“育主体、强龙头”的思路,通过争取上级政策、市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衔接资金和沪滇协作资金等方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近两年,市级财政投入龙头企业认定奖补资金350万元,争取到省级农业企业新增贷款贴息补助591.94万元,有力支持了企业生产经营。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5户,其中,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农产品出口企业12户。目前丽江已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覆盖到市,省级龙头企业覆盖到5个县(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覆盖381个村委会、覆盖率96.7%。
三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我们坚持“三个一律”,对使用财政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殖业的,一律要求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全市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达67%,有284个农业企业绑定3177个合作社,通过吸纳就业、土地流转及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21.7万户。我们成功引进北京惠润生物、深圳佳沃鑫荣懋、山东稼沃、上海卓莓、上海东方希望等市场主体,建成了一批现代高端设施化农业产业基地,当地村民实现了土地流转有租金、集体经济有收入、务工收入有保障。
四是打造“丽系”农产品品牌。我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真金白银,对农业市场主体培育、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进行持续扶持。2020年以来,市级财政预算累计安排2400万元打造绿色食品牌“5大名品”“5强企业”“5佳创新企业”“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共认定奖补60户企业和20个村(镇);自2016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以上资金,持续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补;市级多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参加南博会、进博会等展会,争取沪滇协作帮扶资金对“丽品入沪”企业进行奖补。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效认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证组织93家,产品217个,建成“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89个,入列“绿色云品”品牌目录24个,农业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加快推进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发展,不断提升联农带农质效,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丽江优质生态农产品,为群众增收致富搭桥铺路,为“在云南样样好”的和谐美好画卷增添丽江“三农”色彩。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新华社记者:
请问丽江是如何体现教育公平惠及偏远地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谢谢。
全国人大代表,丽江市玉龙县玉龙中学教师杨小华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全国人大代表,丽江市玉龙县玉龙中学教师 杨小华:
感谢媒体老师的关注与提问,我到很多的偏远地区调研过。我也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丽江教育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
“偏远山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我看到的和老百姓的评价是一致的。我了解到,“十四五”以来,丽江市投入到农村学校的校舍改造资金超过3亿多元。国家的营养改善计划政策,也覆盖了丽江偏远山区的孩子,丽江市38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约11万学生都受益,没有一个孩子吃不上饭。丽江也全面实施贫困资助政策,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辍学。
最让人感动的是,受到资助的很多丽江孩子,都以感恩之心回到丽江,有的还选择了教育事业,他们总想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家乡、回报教师、回报教育。我们丽江,为了确保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激发乡村教师动力,已经很多年实施优秀教师农村学校轮岗制度、乡村教师奖励政策、乡村教师评优晋级优先等系列制度,不少教师还主动申请到农村学校教书。我的很多同事、很多乡村教师多次到上海、北京、浙江等教育发达的地方接受培训,我们丽江也邀请了很多名师、名校长到学校,分学科、分时段,面对面、手把手对我们的教师开展培训,我们的教师素养和教育质量在稳步提升。我们偏远山区的学校都已全部配置了电子白板和信息化教室,孩子们在教室里就可以接收到全国先进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自己的信息化教室里就可以参加全市、全国的各类考试和人机对话,当年为了考试、翻山越岭的危险已经不再有了。
我们丽江还购买了数字教材,优先让我们偏远乡村学校使用,让孩子们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丽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教育成果,让我们偏远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我和我的同仁们也一直在努力。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日报记者:
华坪作为丽江芒果的主产区,也是全国芒果产业发展规模最大的县。请问华坪是怎么通过发展芒果产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谢谢。
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党委书记何官辰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党委书记 何官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关注和提问。我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芒果与华坪的故事。华坪县地处金沙江中段干热河谷地带,非常适宜芒果生长,1965年,丽江第一棵芒果树在华坪县荣将镇落地生根,60年过去,丽江芒果从1棵发展到了50余万亩,其中华坪县有45.9万亩,县域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荣将镇龙头村果子山2.5万亩芒果种植园获得了“最大规模的芒果种植园”吉尼斯世界纪录。
近年来,我们坚持“稳一产、接二产、联三产”的发展思路,推动全镇芒果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首先是提升品质,我们在果子山建立了全国知名专家工作站,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推动控花晚熟、品种改良等系列实用技术,同时引进智慧云弥雾喷药系统,进一步提升果园设施化、智慧化水平,稳步提高芒果品质;其次是培育市场,我们持续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积极服务和培育市场主体,培育了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和7家市级龙头企业,芒果冻干、芒果醋、芒果酒等一大批新产品开发上市;最后是延伸链条,我们积极培育“芒二代”和“新芒人”,在果子山成立华坪县电商直播基地,为丽江芒果插上“云翅膀”;我们以果为媒,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身临其境,吃到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离雪山最近、味道最好的丽江芒果。截至2023年底,荣将镇芒果种植面积达13.68万亩,户均种植11亩,实现农业产值8.52亿元,加工产值17.84亿元,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现在荣将镇的乡亲们,通过辛勤劳动,每年管理好家里大大小小的芒果园,每户收入少则十来万,多则五六十万,芒果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农闲时节,三五亲朋邀约外出旅游,看看中国的大好河山已经逐渐成为我家乡人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想,对于老百姓来说,口袋里有钱,就是最大的幸福,口袋里有钱了,那就“样样好”了。
现在正是芒果成熟的季节,果子山上芒果飘香,诚邀大家到“丽江芒果起源地,世界芒果第一园”品尝最美味的芒果。我在荣将果子山等着您,谢谢大家!
中国商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中国商报记者:
振兴乡村,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青年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也是最重要的力量。青年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开展各种创业活动,这一现象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请和剑猛先生谈谈作为返乡创业青年,是如何因地制宜给村民带来更好的服务,如何让乡村变成自己真正热爱的乐土?谢谢。
返乡创业青年、江边电商平台负责人和剑猛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返乡创业青年、江边电商平台负责人 和剑猛:
感谢媒体记者的提问。我是返乡创业青年、江边电商平台运营人和剑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主要做当地文化产品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
出于热爱,最初的文化工艺品是运用我自己的专业,在我们当地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上雕刻和绘画。后来在通过网络上的发布后,就有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也通过网络销售了出去。通过这个销售环节,我意识到我们当地其实有着很多丰富的农特产品可以通过网络卖出去。于是开始了“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助农服务。只是通过深入的了解和操作,我发现当地的农特产品收集销售其实是有着弊端,即“难统一质量,难做标准化,难有成规模数量,难保证物流时效”,加上网络售卖网站的上架门槛高,程序复杂,据经验,我认为只有真正能够满足当地老百姓需求,适合我们当地的“乡村电子商务”服务;只有因地制宜,做村民的贴心人和知心人,才是有力有用有效的农村电子商务。有了这个构思后,我建立了“江边农村电子商务”,用“笨办法”起步,通过微信开始添加我们江边一线的农户,以及城区的商户,由此搭建成一个区域性的社区小平台。也由此开始,村民的农特产品不用往外寄,村民的闲置农机,都可以在建立的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流转起来。就比如有村民捡到菌子想卖,只要我们通过平台,就可以在当地销售,省去保鲜物流等环节。不仅如此,江边一线找车找货都可以在平台完成,解决了多数村民搭车难,等车时间久的问题。至今为止在朋友圈发布了约2800条免费助农信息,在电子商务服务群里约每天有5单的农户自行成交量,在交通群里约每天有8单达成交易,真正实现为当地老百姓帮买帮卖,引导买引导卖,给他们带来增收的同时,也带来“看得懂”“用得成”的实惠和便利。
特别是在金沙江边经济支柱产业烤烟收获的季节,江边电子商务通过帮网上购买零配件、学习修理服务了沿江一线的玉龙县7个乡镇,以及金沙江对岸香格里拉市两个乡镇的烟农,为老百姓增加了收入,节省了开支。在烤烟季节,我也变成了“万能螺丝钉”,烤烟烘烤技术指导,设备安装维修,助农闲置烤烟设备流转网络发布,保障了当地经济作物的生产销售,也成了当地农户的定心丸。
同样有人问我在当今网络网购盛行的今天,你的小区域电子商务服务怎么还可以这样运作?我的回答是,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深知农民的不容易,也了解他们的“脾气”。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明白他们的难点和痛点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2016年3月,江边电子商务获得了玉龙县“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示范基地”,2017年,我获得丽江市优秀创业青年;2020年,成为丽江市实践创新基地。2018年至2020年间我加入到了乡村振兴人才计划,进入到巨甸镇武侯村委会基层组织为人民服务。而这一切做法和成绩的来源,是源自我深沉的爱。我爱的家乡,我爱这片土地,还有土地上的人们。在工作之余,我运营公众号《丽江文艺》已有10年,宣传家乡,宣传丽江;我到村里学校作墙体绘画;同时我把对家乡这份爱变成了文字,在2017年这些文字出版成了《和剑猛作品选集》。我将所有的爱凝结,奉献给这片土地。我亦将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心系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奉献力量。愿每个人的乡愁,乡情长在。愿更多人加入到乡村振兴队伍中,也希望父老乡亲在家乡“样样好”。
云南政协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政协报记者:
我想了解一下,拉市镇均良村老年幸福食堂相关的运转情况。谢谢。
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均良村委会均良下村党支部书记木金江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均良村委会均良下村党支部书记 木金江:
非常感谢媒体老师的关注和提问。我们村位于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拉市海的西北面,是一个农文旅融合的传统纳西古村落。
自从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统一托管村集体流转后打造成了农耕文化体验观光区,村庄打造成了纳西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文游区,村里有了自己的旅游服务公司,村民变成了股民和员工,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收入, 村庄也变美了。可是村里的老人却越来越孤独了,随时会见到老人在村里漫无目的地闲逛着,似乎眼睛里也见不到光了,偶尔还会跟子女们发发牢骚——你们个个都忙!
为了解决村里的养老问题,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在各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里建了集居家养老、党建服务、村民活动等多功能一体的农村幸福食堂。从2022年1月1日起,均良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均良村集体“玉龙县魅力均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木本恒主动承担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的运行,每年从公司收益中拿出20多万元,为村里65岁以上的73位老年人提供免费的爱心午餐,并提供老年人休闲娱乐设施设备及服务。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幸福食堂的有序运行。
自从村里有了幸福食堂,老人们每天不仅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还可以唠家常,打牌,打跳,学习纳西古乐等,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逢年过节村里还会为老人安排各种活动,非常热闹,也得到了很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关心。现在的均良村家庭更和睦了,邻里更和谐了,村民更团结了。均良村这个大家庭正携手共赴美好生活!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现在玉湖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好,游客很多,请简要介绍一下现在玉湖村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过程当中,是如何奏响田园牧歌振兴曲的?谢谢。
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和旺盛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 和旺盛:
感谢媒体老师的关注与提问。玉湖村地处玉龙雪山旅游景区腹地,是纳西先民最早聚居地之一,也是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居住了27年的小山村,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集。然而,曾经的玉湖村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乱砍乱伐、乱挖乱采,“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是丽江坝区最贫困的村子之一。
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村抓住了乡村振兴的机遇,将村庄规划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实践出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村庄变景区、田园变乐园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我们引入了优质业态,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助力、村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基层党组织领导+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村民”的农文旅发展模式,引进好好生活(丽江)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集体合作社共同组建丽江玉湖文旅开发有限公司,采取“保底+分红”模式,每年村集体分红达300万元以上。还引进了多个知名文旅IP平台,借助石头厝、墅家玉庐、石洛克等嵌入式半山酒店、精品民宿,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庭院经济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村接待海内外游客近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5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万元。
目前,玉湖村获得了“2023年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宜居村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玉湖村村民逐步实现了“打工不出村、致富不出门”的美好生活愿景。
最后,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经济宣传处处长宗霞表示,幸福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今天,我们来到世界的丽江、舍不得的丽江,但是舍不得的丽江更是民生福祉的丽江,美丽宜居的丽江,是发展进步的丽江,是老百姓实实在在“样样好”的幸福丽江。丽江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城市,今天我们一起见证了丽江不一样的另一面,见证了丽江的幸福和幸福的丽江。
邀请所有的记者朋友们,邀请全中国、全世界的朋友们一起走进舍不得的丽江,一起分享和体验在丽江“样样好”的幸福生活。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上一篇:【云新发布】清凉一夏样样好 166种玩法让你体验“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