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专家协会摄影艺术专家委员会应邀参与2024年左门葫芦笙文化节釆风活动
王鼎乾/文
8月7日立秋。秋天来了,它带着一丝凉意,吹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凉爽和舒适;秋天田野里的庄稼丰收在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充满了喜悦。可谓“金秋送爽,福禄呈祥”。当天,姚安县左门乡村村寨寨的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齐聚在左门干海子集镇一起欢庆“姚安县左门乡2024年彝族葫芦笙文化节”。云南省专家协会摄影艺术专家委员会、云南摄影师资格培训站应邀联合组织摄影师前往采风创作。
左门乡位于姚安县的西北部,距姚安县城44公里。地处两州(大理州、楚雄州)三县(祥云县、大姚县、姚安县)结合部,境内山高坡陡箐深,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彝族人口众多,全乡有4400多位彝族,彝族占人口总数的98.1%,蕴育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幼唱歌跳舞与生俱来,因而使葫芦笙舞这一原生态民族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也因此,蕴育了左门葫芦笙文化节。左门乡坚持一年一度举办葫芦笙文化节,旨在通过举办节日向外界展示全乡干部群众团结和谐、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生态宜居、富裕殷实的幸福生活,从而进一步凝聚人气、增强信心、开放合作的决心。
左门葫芦笙文化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就是“竖秋杆”。左门“竖秋杆”是本土文化的特色活动。三棵秋杆一样粗,一棵长,两棵短,分别是松树、香椿树、秋木树等类的树种,用彝族的三色文化基调:红、黄、黑,分别涂染。红、黄、黑三色文化是彝族特有的传统,三角撑起,三顶集合点相拥抱。三棵各有各的名称,短红的是希望柱,长黄的是顶天柱,黑色的是平安柱。它代表三个意义,红色代表红红火火,黑色代表稳重厚道,黄色代表辉煌腾达,也代表民族团结和睦共处。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秋杆竖立完成后,鸣炮,毕摩非遗传承人进行祭祀表演,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幸福。
生活在左门乡的彝族,是一个火一样的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民,他们在葫芦笙文化节欢聚一堂伴随着热闹的彝族欢歌,在舞蹈《彝山欢歌》中开启演出序幕。
姚安历史悠久、文化荟萃,素有“梅葛故地,花灯之乡,文献名邦”的美誉。以彝族梅葛、姚安花灯、姚安坝子腔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全县大部分地区均有流传,群众基础深厚。左门是梅葛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梅葛左门渊源流传,是彝家儿女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这不,台上梅葛调演唱《放牧相约》,立即让观众竖起耳朵。
姚安是花灯之乡,2008年姚安花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这热闹喜庆的日子里,一起《崴花灯》是少不了的演出。
阿苤拉——山那边的村寨,位于花椒园州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姚安县饮用水源地大麦地水库上游。那里居住着140户517人勤劳善良的彝族群众,他们从远古时刀耕火种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孕育了浓郁的农耕文化。在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中,他们靠山吃山,依托高寒冷凉的气候特点和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发展了很多特色突出、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当天阿苤拉村网红彝族小伙阿魁和彝族姑娘们给大家展示了农耕文化和特色农产品走秀节目。
当天,从姚安飞出的彝家百灵鸟、曾经登上过2015年羊年央视春晚、星光大道的常驻嘉宾的周丽珍为大家带来美妙的歌声。非遗中心的演员带来了根据左门乡羊皮鼓舞创新的舞蹈《彝鼓》……演出好戏连台,观众意犹未尽。
在演出结束后,乡亲们和来客们一起参加商品物资展销暨科技文化展示、招商座谈会、百人盛装葫芦笙舞、登山寻宝、彝绣展示与体验、自驾游地索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活动。
本次摄影采风创作团队一行20人由云南省专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摄影师资格培训站站长张红艳,云南省专家协会摄影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摄影师资格培训站副站长郑新强带领前往姚安县左门乡采风创作。用镜头助力 “梅葛故地,花灯之乡,文献名邦”姚安的彝族的梅葛、姚安花灯、姚安坝子腔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上一篇:【原创文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一部葫芦战略定位史》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