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治学
张月和
2024年10月25日,我正在与板瓦毗邻的腾冲市滇滩镇联族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板瓦在一周以前被克钦军攻占,滇滩关附近到处森严壁垒,关卡林立,接到同学向母校捐书建议的电话,我立即驱车二百余里赶到保山,借着同学聚会东风,向母校保山学院人文学院捐赠了《乾隆征缅》《明末战将李定国》《儒将邓子龙》三部个人专著,多年以来,母校老师、同学对我的创作给于许多鼓励和支持,特意奉上一份谢礼,回顾自己多年的创作之路,最大的感受就是写作需要严谨的治学精神。
保山学院前身保山师专是我成长为新闻工作者及所谓作家的摇篮,在这一摇篮里,我的手写体第一次变成铅字,由我主编的第一本文集《片贝集》由校长王孝溶作序。校长王孝溶是著名作家,在我们1984年7月毕业那一天,他与梁逢吉书记一起前往车站为前往各地州的几百名毕业学生送行。校长王孝溶移步向前,到达我所乘坐客车车窗前,隔窗嘱托我:“到了工作岗位,要认真学习写作”。
带着这一嘱托,我先后在腾冲县云华中学、马站中学两所学校任教七年零三个月,先后就读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新闻系,取得云南师范大学主考的自考中文本科文凭,接连两次参加文艺学研究生考试,1991年11月调入腾冲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又于1999年10月前往云南大学脱产攻读文化艺术专业研究生课程。
有道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在云南大学读书期间,我利用假期,在报告文学《情融大动脉》基础之上,创作第一部专著《史迪威公路》,在腾冲县交通局支持下得以出版。可以说,在2001年9月走出云南大学校门之前,我一直过着工作、读书、写作的生活,而自从2001年9月以后,仍然以工作为出发点,一面坚持写作新闻、文学作品,一面研究诸多历史文化问题。
《史迪威公路》这部纪实文学的创作出版过程,生动阐释新闻与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现实出发,进一步拓宽视野,你就会发现,保腾公路远涉西汉蜀身毒道,近通抗战史迪威公路,从此,我对滇西这片历史内涵丰富的土地产生浓厚兴趣,以后接连创作出版的二十多部专著,大多为历史题材,向母校捐赠的三部个人专著之一《儒将邓子龙》尤其值得一说。
人物传记《儒将邓子龙》是一部解析邓子龙诗歌的专著,曾对邓子龙诗歌,以及邓子龙“剑扫风烟”题刻、漆文昌为邓子龙撰写的《万华馆记》等进行过深入细致考证。
邓子龙一生征战四方,题咏无数,他在朝鲜英勇战死后,其诗歌遗稿由其部下手书整理成《横戈集》,故而诗歌排列顺序并非完全能与创作时间背景吻合,因此,广征博采,尽力找到适合其诗歌内涵的背景,又对照原稿、各种引用、题词石刻等,将其准确融入作品之中,实在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同时,对大量流传的诗歌字词进行勘误,再根据诗词格律、诗歌韵味等对其遣词造句进行认真考证。
为了考证邓子龙诗歌,我网购《横戈集》原手稿,又在同学杨国强等陪同下,全面考证邓子龙题刻在姚关清平洞等处诗歌,再与各种地方文献所录诗歌反复对比,以求诗句尽量准确。
邓子龙诗歌格律十分严谨,用词十分精确,作为新闻及文化工作者,稍不留意,就会以讹传讹。在我驻村桥街期间,曾根据某地方刊物引用过邓子龙《中秋龙川驿》一诗:“仗剑南征已七年,功成冠盖尚依然。几思东去归衰马,又向西来补破船。金甲可销酬白酒,银河愿泻洗腥膻。何堪万里清秋夜,坐对高仑月自明”,后来,根据《横戈集》原稿,结合诗词格律及语意,将“坐对高仑月自明”中的“明”字改为“圆”字。
在书稿校对过程中,我与云南美术出版社编辑王飞虎再次反复推敲邓子龙诗歌。在考究邓子龙吟咏月亮的《中秋无月口占短律九绝》后,发现这一标题下面仅有八首诗歌,有点文不对题,而排列在这八首诗歌后面的《十六夜月》却另有标题,遂与王飞虎编辑反复推敲,最终把《十六夜月》这首绝句纳入《中秋无月口占短律九绝》序列,即九首绝句中的第九首,同时又对《十六夜月》的字词、平仄进行反复考证。《十六夜月》为仄起式七言绝句,诗歌为:“前夜容光惜未全,张筵有待昨团圆。薄情云雨偷身去,只恐今宵动丁弦”。按照诗词格律,“丁弦”中的“丁”字这一位置应为仄声,而“丁”为平声,显然不符合格律要求,而“丁弦”二字用在此处也很难理解,如果将“丁弦”改为“子弦”,则不仅文从句顺,而且格律工整,“子”为仄声,子弦意为最细的丝弦,如三弦、琵琶、南胡的外弦,且将“子”字误抄为“丁”,也很有可能。于是,我们最终将诗稿中的“丁弦”二字确定为“子弦”,刊印在书籍中。
同样是在创作《儒将邓子龙》期间,我发现矗立在龙江桥桥头的“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广告牌上,居然出现三大常识性错误。其中,龙江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这一时间应为嘉靖十年(1531),其中非常关键的证据就是邓子龙曾于万历十八年(1590)秋天途经龙江桥,并夜宿西岸的龙川江驿站,赋诗《中秋龙川驿》。万历四十一年(1613)这一时间来自腾越州知州吴楷《重修龙江露桥碑记》,指的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将已经建成八十多年的龙江桥从现址迁建至木瓜寨壶瓶口,即今芒棒镇坪地村山尾巴自然村。碑文同时显示,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之前,金腾兵备道赵炯于明弘治八年(1495)在今龙江桥上游二里麻栗园脚始建龙江桥,金腾兵备道潘润于嘉靖十年(1531)在今龙江桥位置重建龙川江铁索桥,并将龙川江关迁至桥西。
据“剑扫风烟”题刻落款时间万历十年(1582)夏这一细节,我发现邓子龙“剑扫风烟”题刻并非邓子龙万历十六年(1588)到达腾冲后亲笔题书,而是源自他万历十年(1582)夏天在湖广靖州飞山寺题刻的《登飞山》诗。是从《登飞山》诗歌拓片中提取“剑扫风烟”四字及该诗“万历十年(1582)夏,邓子龙”这一落款,集合而成的集字题刻。
漆文昌为邓子龙撰写的《万华馆记》流传多种版本,我们在拍摄电视专题片时,曾聘请四名民工,将珍藏在满邑赵从义家中的《万华馆记》残碑翻动放平,水洗拍照,将原来流传版本中许多字词进行勘误。
总而言之,写作并非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严谨的治学精神。
【作者 张月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腾冲市融媒体中心高级编辑】
编辑:尹达天
责任编辑:雷启玉 黄志民 张宏坤
审核:吴敏昆:
主编 尹绍平
(在浏览器打开可任意放大阅读本文图)
上一篇:【原创文章】千年古关滇滩关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