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18 00:54:13|来源:转载于网络
本网讯(尹绍平、刘晓云)普济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西北方的城乡结合部,有纳西、白、汉、普米、藏、傈僳等6个世居民族,有村民144户572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传统村落。普济村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于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AA级景区。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为普济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 产业振兴,普济村根据发展旅游的需要,成立全资占股的村集体合作社丽江普济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吃在普一,住在普二,玩在兴文”的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微景点”行动,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纳西特色餐饮等乡村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团队餐厅、马帮家宴、后山烧烤、儿童乐园等多个产品项目,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农业体验 康养住宿以及主题景点 特色餐饮的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双赢。
旅游 人才振兴,普济村启动“暑期新旅人”实习招募,发布“新旅人成长计划”,呼吁和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联合高校及行业协会,开展乡村文旅人才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待业青年、大学生、创客等相关群体积极参与本村的景区建设工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各类人才实施的农文旅产业项目。设立产业奖补奖励,投入约300万元对于片区内符合产业发展规划、且有一定入驻年限和投资规模的项目给予“贷免扶补”政策支持。合作社以资金入股,积极动员农户利用现有庭院、宅基地建设家庭手工作坊,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利润分成,逐步扩大规模。乡村旅游成为带动人才回流、人才扎根的有效机制,人才依托乡村旅游而不断汇聚,成为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旅游 文化振兴,普济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少数民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风貌,注重古树名木及井泉沟渠的保护,重新修缮了普济村古井、普济山出水口,采取了古树挂牌等保护措施。同时,普济村深层次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底蕴,成立纳西古乐队、“喔木哒”队,编写村史村志,在传统文化节点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在传承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借助乡村旅游平台,将这些珍贵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大众,让游客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感受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旅游 生态振兴,普济村将旅游开发与绿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通过户厕改造、拆除私搭乱建、拆除危房、村道平整、停车场建设等一系列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普济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普济村,村口的牌坊熠熠生辉,白墙黛瓦的纳西民居错落有致,宽敞整洁的村道向远处延伸,村道两旁的绿树红花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绿意葱茏,湖泊清澈,成为丽江市农村人居环境保护的典范。旅游与生态的融合有效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还大大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为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旅游 组织振兴,普济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统领作用,配齐配强村党小组班子,规范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严格推行重要事项党组织先审、重要决定党员先议的制度。通过实行“会前唱红歌”“迟到必检讨”“缺席必罚款”等措施,更好地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力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效能。在面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违建、多占等问题时,全体党员从自家做起,带头清理、带头拆除。在组织引领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村56户村民自行拆除不和谐建筑1.3万余平方米,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自治格局,真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从而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组织保障,促进组织振兴和治理有效。
(一)规划先行,科学布局
普济村位于丽江市古城区西北方的城乡结合部,过去普济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追求一时之利,多数村民盯上了成本低、出栏快的泔水养猪业,为扩大养殖规模,村民房前屋后大建猪圈,原有菜园、果园被破坏,泔水养猪户曾达30余户,村内生猪存栏达1000多头。同时,村内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养殖粪污乱排、污水横流的现象十分突出,空气中弥漫着泔水、粪污等熏天臭气,这个曾经美丽宜居的传统村落一度沦为一个脏乱差的城郊村。
2018年,云南省启动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古城区委、区政府实施城市餐饮行业泔水统一收集、转运、处理,取缔了城郊泔水猪养殖。顺应国家政策的东风和红利,普济村聚焦“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定位,紧抓普济村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丽江市美丽乡村名录的机遇,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村庄发展目标与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按照“村里的事情村民议”的原则,确定“主道9米,户道6米”的路网提升、停车场、公厕、菜园、果园、花园等基础设施和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等一些列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运用“协商在基层”“干部规划家乡”等平台,邀请相关部门专家、技术员审核把关,进一步明确了村庄发展的目标,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得到村民的认可,激发了参与的积极性。
(二)村民齐心,共谋路子
普济村的成功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与支持,通过树立“今天为乡村建设让路,就是为明天乡村振兴铺路”的共同意识,以建设文明示范村为目标,实施文化记忆工程,修编《普济村志》,修建普济寺历史文化观光长廊,镌刻互助碑文及村史典故,保护和展示优秀文化资源和记忆,引导村民传承自强自立、团结互助等优秀村风家风。组建普济村古乐队、啊丽里歌舞队及百人合唱团、红白事服务队等群众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关爱老人、环境整治、居民宣传教育、文艺进村等志愿服务活动。与时俱进修订村规民约,推动“门前三包”、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开展,人人树文明讲新风的氛围逐步形成。村民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普济村纳西名叫“普曲坞”,历史上就有“普济十景”的自然人文风光。村背后山上,距村600米是丽江五大寺之一、云南唯一幸存铜瓦殿的普济寺。普济村与佛教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曾出现过10位活佛和一大高僧,修建了4座大寺。普济村围绕把丽江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定位,主动融入丽江全域旅游发展大局,找准村集体发展与村民利益联结点,按照“一村多业、一户一业”的思路,闯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普济之路。锚定“来丽游客”和“本地人周末游”两类群体,发展纳西特色餐饮、采摘、亲子游、民宿等业态,连通普济寺景观,举办纳西长街宴、火把节篝火晚会,让游人愿意来、留得住,让村民在村子里就可以实现就业。
同时,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与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与产品体系,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村民自己经营的特色餐饮2户,外地租房经营的1户,有2户已建好三层民宿正准备开业经营。其余村民正在或准备改造庭院,经营特色餐饮和民宿。普济村居住环境生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村庄建设品质化已初见雏形,到2025年,将打造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山水观光、康养度假、摄影旅拍为一体的旅游生态新区。
编辑:尹达天
执行编辑:李瑜玲 黄志民 张宏坤 李希铭
审核:吴敏昆
(在浏览器打开可任意放大阅读本文图)
云南民族旅游网
www.ynmzly.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
滇ICP备15003238号—1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