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文化最后的辉煌(之五)让李家山文物彻底“活起来”-玉溪-云南民族旅游网

中国青铜文化最后的辉煌(之五)让李家山文物彻底“活起来”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1972年,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第一次发掘。之后的20年间,李家山古墓群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认真保护。

1991年5月,地质部门为了解李家山地下矿产资源,在山上开挖了数十条探槽。其中一条探槽在山顶部,无意间破坏古墓1座,墓内文物遭损坏。原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赴现场处理,并收回部分随葬铜器。同时,山顶部的部分古墓葬的墓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保护这些古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1年12月至1992年5月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也是云南继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第一次发掘之后,古代滇文化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

经过20多年的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山顶地貌变化极大。特别是西北角,已紧贴第一次发掘区域形成断壁。第二次发掘时清去第一次发掘区域的部分回填表土,揭露出第一次发掘的 M24、M21、M16等墓坑,确定其位置,设立了永久性基点。并以第一次发掘所绘制的墓葬分布平面图为基础,将第二次发掘的墓葬逐一测量,绘制成统一的墓葬分布平面图。墓葬编号,也沿袭第一次发掘的编号顺序。

李家山第二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8座,出土了许多随葬品,根据质地可以分为铜器、铁器、金银器、竹漆器、玉石器、陶器和贝器等,共计29915件文物。

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工作照

考古名片,熠熠生辉

时光,掩不住文明的光芒。

50年前,玉溪星云湖畔一座不起眼的小山,成为后来众多学者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古滇文化圣地。

“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李家山以其出土器物种类丰富、铸造精良、形象美好、范围广泛,构成了一幅古滇国的《清明上河图》,一部古滇国的无字史书。

“李家山的考古发现,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对于研究探索西南边疆历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是玉溪的荣耀,也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8月13日,玉溪市东南山坡上,一座新落成的半山酒店——铂尔曼酒店会议室里,在纪念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王力动情地说:“50年的时光里,李家山古墓群的考古人风餐露宿、青灯黄卷,让一个消失千年的古国,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

纪念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玉溪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自全国的专家和学者,因“山”而来,缘“水”而聚,共襄盛举,也是玉溪市225万群众的一件盛事和喜事。

今天的玉溪,需要一场文化盛宴来画龙点睛,需要一场文化盛宴来锦上添花,需要一场文化盛宴来行稳致远。

开幕式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处处长张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玉溪市委书记王力分别致辞,对李家山古墓群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给予高度肯定,对李家山古墓群未来发展作了介绍。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表示,今年上半年,云南再次启动李家山古墓群新一轮考古工作,希望李家山的考古工作,努力在全省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争先行、作示范、当样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深化文物价值阐释,酝酿学术任务,回答关键问题,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加快推进李家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建设,活化文物资源利用,讲好李家山故事。

英国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副校长杰西卡·罗森爵士通过网络发来致辞表示,李家山古墓群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云南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在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历史上,李家山的发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表示,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文物数量多,“牛虎铜案”等青铜器是中国艺术的典范,具有世界文化的意义,自己一定不遗余力地参与到李家山文化的推介中。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戴宗品分享了李家山考古50周年历程,在李家山古墓群的发现以及李家山考古未来的做法,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李家山考古的重要意义做了阐释。

戴宗品表示,李家山考古具有三大价值。第一是发掘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有打猎、生产、生活、赶集,围绕一个村落来开展社会生活的场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网络,这是最具云南文化特点的部分。第二个价值,是证明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并在汉代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重要例证,对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具有积极意义。第三个价值是从李家山考古还可以看出南亚东南亚文化在这里有交融,这充分证明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有历史基础的。

 

贝丘遗址,岁月镌刻

8月13日至15日,在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专家团队参观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李忠村贝丘遗址、李家山古墓群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北纬24°17'39",东经102°44'40"——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室里,绿松石扣、金钏、金珠串、玛瑙管……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饰品,虽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依然光彩夺目。

“这个耳饰挂着不重吗?”“这样的金饰是用来做什么的?”面对大家的疑问,博物馆讲解员汪女士不停地解释着。她指着一件中间有圆孔的金饰,耐心解释:“这叫乳钉纹金饰片。根据研究,这应该是用来束发的。古滇人将头发从中间的圆孔穿过来,再用手将金片拢一拢,头发就能固定了。”

家长给孩子普及贝丘遗址知识

北纬24°19'28",东经102°44'36"——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李忠村的小后卫小学,玉溪贝丘遗址所在地。

学校的墙角边、不远处的小山丘上,堆满了白茫茫一片贝壳。后卫中心小学校长普党救解释:“这些都是几千年前的东西,当地群众叫做‘螺蛳壳’。”他一边讲解,一边带着大家在校内外参观。原来,校门外的农田里也有许多螺蛳壳,大家已经站在了江川区大名鼎鼎的贝丘遗址上。

贝丘遗址是古人吃剩下的厨余垃圾,这是以前就知道的历史知识,但眼前密密麻麻的螺蛳壳,还是让人吃惊。

为此,记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作了专业解读。他说:“那些保存完整的螺蛳壳是螺蛳自然死亡后留下的,但那些尾部被钻开了孔的螺蛳壳符合古人食用的特点。此外,研究人员在被敲打过的螺蛳壳周围还挖掘出人工遗留物。”他补充说:“对个别遗物的残留物分析显示,某类器皿可能与油渍类物质有关。”

前卫镇李忠村的小后卫小学的贝丘遗址

北纬24°24'9",东经102°47'12"——玉溪市江川区星云湖畔李家山考古遗址。

来自国内外的文物、考古、民族、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风尘仆仆地爬上李家山,在山顶上激动地寻找着两千多年前文明的遗迹,希望再次揭开李家山深藏的青铜文明和古滇国的神秘面纱。

站在李家山顶的一个个巨大的墓坑旁,云南省考古所退休专家王桂蓉心潮起伏。

30年前,她参加了李家山古墓群的第二次发掘,并负责51号墓坑的发掘。“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墓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青铜器!仅仅51号坑里就有6个编钟,还有执伞俑、贮贝器等大量青铜器。”王桂蓉激动不已。

在李家山考古遗址,云南省考古所副所长戴宗品等专家,回顾了李家山古墓群发现50年来的历程及其价值。

李家山古墓群于1972年、1992年两次发掘,后又发掘两座墓葬,共计87座,出土青铜器文物4000余件(套)。1972年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以出土“牛虎铜案”为代表器物的李家山24号墓,其墓葬形制、随葬品规格及数量,均可媲美1956年发掘的晋宁石寨山滇王墓。

1998年,昆明市官渡区郊外的小板桥街道羊甫头后山,考古人员的一铲土,铲开了一段埋藏数千年的历史——羊甫头古墓葬群。这个被列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墓葬群里,清理出土了滇文化墓葬811座(战国中期—西汉晚期)、东汉墓葬28座、晚清墓葬7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700余件……

羊甫头古墓葬群出土器物,斑斑的锈迹里,隐藏了多少历史的硝烟

玉溪李家山古墓群、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官渡羊甫头古墓葬群,成为古滇国最为重要的三处遗址。李家山墓地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牛虎铜案、铜执伞俑、背面浮雕三组猛虎噬牛图案的铜枕、桶形纺织场面贮贝器、叠鼓形贮贝器以及大量造型各异扣饰等,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区域特征,充分展示了古滇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和高度发达水平。”

戴宗品介绍,其中,单环首一字格剑、动物纹铜扣饰、玉器、环纹海贝、蚀花肉红石髓珠、铜鼓等随葬品分别反映了李家山墓地与北方草原文化、岭南越文化、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都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云南省考古所副所长戴宗品接受记者采访

守护历史,用活历史

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专家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方建议,李家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坚持保护第一,切实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价值,加强遗址内涵研究;创新策展理念,联合策展办展;拓宽推广传播新空间;创新智慧管理新路径。

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如何保护好李家山古墓群大遗址是玉溪乃至云南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和任务。

云南省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泽红介绍,从目前工作情况看,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大遗址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遗址丰富的文物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要把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共同推进玉溪市大遗址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古滇文化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文化最重要的考古学实物遗存,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区域特征充分展示了古滇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和高度发达水平。李家山古墓群的考古发现,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对于研究探索西南边疆历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德聪介绍,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我们再次启动了李家山古墓群时隔30年后新一轮的考古工作。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李家山要秉持高位统筹,保护第一,长远规划,科学布局的新理念,努力在全省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争先行、作示范、当样本。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表示,西南片区考古,商代看三星堆,西汉时期看李家山,李家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和三星堆相提并论的,此次研讨会对李家山考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李家山考古结合墓葬及生活遗址开展,能更全面揭示古滇文化内涵,对研究西南多元的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此次李家山研讨会发表了《李家山宣言》,该宣言提出:古滇青铜文化是中国西南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面貌,李家山出土文物与石寨山一道,共同构成了滇文化的核心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具有较高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是中国青铜文明最后阶段的杰出代表。

李家山全方位地反映了古滇国社会生活的面貌,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对于研究探索西南边疆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早期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李家山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挥李家山文物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应积极推进李家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李家山“活起来”。

“李家山青铜文化独树一帜,不仅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也不仅是古滇文化的高峰,而且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青铜文明,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说。

玉溪市委副书记、市长江华说,李家山古墓群是玉溪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着悠远灿烂的古代文明。“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完)

文/张密 白帅 秦茜 图/玉溪市委宣传部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