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勐糯镇:民族团结有力量 创新治理新大寨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大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云南民族旅游网讯(记者尹绍平)大寨社区地处龙陵县勐糯镇东部,距镇政府1公里,是一个少数民族非贫困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有党员102名(含预备党员5名),少数民族党员28名,有1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人口658户2829人,劳动力1111人,有傣、彝、傈僳族等少数民族399户964人,其中傣族172户604人、彝族59户251人、傈僳族7户30人。大寨是勐糯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大小海生态湿地、大寨傣族传统村落是生态观光、文化探秘、民俗体验的佳境。近年来,大寨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理念,围绕“民族团结、创新治理”的思路,综合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大寨,奋力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美丽乡村建设,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三治”融合,企业、妇联协同共治实现社区基层治理扎实有效。2016年大寨社区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2018年获“云南省卫生村”荣誉称号;2019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0年被云南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19年度云南省美丽村庄”,大寨社区党总支被保山市委评为“十强支部”。
主要做法。
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为深刻领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大寨社区以“123”即“一个基本、两个创新、三个融合”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机制,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1.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基本。大寨社区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四抓四强”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和动员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
一是抓班子强队伍。社区党总支严格程序和标准,将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等“能人”选进社区“两委”及监委班子,既保持村组干部的相对稳定,又积极吸纳新鲜血液进入班子,目前社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3岁,其中少数民族4人,是一支“有活力、讲担当、肯实干”的干部队伍,社区通过集中学习培训、外出参观考察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加强基层治理的本领,以过硬的治理能力推进社区发展。
二是抓服务强民生。社区不断健全和完善基本设施和功能,2013年至2019年社区通组道路、入户路全部硬化,社区涉及所有产业道路纳入项目库,逐年实施产业道路砂石铺设,实施坡改梯项目和坝区土地平整项目,改善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广泛开展面向各民族群众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科普法治、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等服务,以入户开展院坝会、火塘会等家庭座谈会为工作常态,通过与农户聊家常的形式,做好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惠民。
三是抓发展强集体。社区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挖掘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探索符合社区实际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加之争取“四位一体”“美丽乡村”“沪滇协作”等项目的支持。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0.42万元,被保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产业发展先进村”,为民办事的能力和底气得到大幅提升。
四是抓阵地强实效。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村组活动场所10个,实现了村民小组全覆盖。同时,探索完善活动场所议事、办事、文娱等服务功能,实现“一室多用”,健全完善管理使用制度,所有活动场所均实现专人管理,做到建、管、用结合,真正使村组活动场所成为党员活动的主阵地、村民议事的办事厅、文体娱乐的活动场、政策宣传的最前沿和基层治理的大舞台。
2.探索实践“妇联改革”和“四项制度”两个创新。一是深化妇联改革,充分发挥妇女作用。2017年,大寨社区以被列为省妇联基层改革示范点为契机,探索开展村(社区)妇女工作“会改联”,创新和完善妇联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采取编制内外和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年龄、学历、身份、体制壁垒,广泛吸纳各民族妇女骨干加入社区妇联,选举产生妇联主席1名,副主席3名,执委11名,其中少数民族3名,通过妇联组织把妇女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凝聚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增强妇联干部和广大妇女同胞在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依托村组活动场所协同推进“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建设,常态化开展妇女综合能力提升、文化技能培训、妇女权益维护等活动,“妇女之家”逐渐成为妇女同胞参与基层民主协商、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在面向社会、服务经济、推动文明方面充分发挥妇女的独特作用,教育引导每一个家庭成员从自身做起,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社会治理提供基层基础保障。此外,发挥傣族妇女民族技艺优势,成立的傣韵织锦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妇联+合作社+妇女”方式,不仅让傣族织锦这项手艺得到传承和保护,还让60名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为改变妇女农闲时间喜欢聚众打牌、打麻将等陋习,将大寨特色街的26间商铺全部租给妇女承包,经营少数民族美食、特色水果、民族手工艺品等,既使妇女同胞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又助推社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年来,累计带动32名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增加3500元,实现村组集体经济收入12.48万元。
二是聚焦群众心声,深入推进监委“四项制度”。在镇纪委的指导帮助下,大寨社区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推进“一清单两报告两评议”、民生资金倒查、村组财务管理、纪委季查“四项制度”,打通基层监督执纪“最后一公里”。通过村委监督委员会“清单式”开展工作,实行民生资金政策公开情况、审核责任、发放情况的“三倒查”,推行村组财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全面实现村组资金由乡镇代管,每季度突出一个重点,从一个组、一个项目、一笔资金切入,改进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随机走访座谈,查阅工作台账、财务凭证等痕迹资料,了解基层干部履职和作风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和线索,监督委员会更加聚焦到当前的重点工作中,尤其是对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事项进行监督,进一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反馈、帮助解决。2019年6月,对各类产业项目补助情况进行核实中,大寨社区村务监督委员会收到了群众反映“能繁母牛已经产仔,有的小牛仔已经出售。根据之前宣传的肉牛养殖政策,每产一头小牛给予1000元补助(养殖户800元,肉牛养殖合作社200元),但至今为止尚未有相关人员对肉牛产仔情况进行统计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发现问题后,村监委及时反映,目前资金已全部兑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项制度”的实行,一方面拉近了干群关系,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目前基层监督执纪能力由弱变强,监督效果由小变大,村组财务管理由乱变好,监督作用由虚变实,基层纪检工作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为基层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3.加快区域、文化、产业“三个融合”。为深入推进区域、民族、产业的“三个融合”发展,推进社区自治共通、民族共通、产业壮大的无缝对接,着力破解社区昔日“大杂居小聚居”的难题,消除彼此隔阂,实现了地域融合,促进了民族团结。
一是加快区域融合,实现网格自治。大寨社区积极探索,在基础治理中,把自然村内群众按每15—20户划分为一个乡村治理领导小组(简称治理小组),治理小组长由小组农户推举产生,负责本小组的政策宣传、感恩教育、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在日常检查抽查及“爱心超市”评比打分等工作中,将治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既让做的不好的群众红脸出汗,知耻而后勇,也提高了群众的荣辱观和集体意识,更提升了群众自治能力、改进了自治手段,实现小组居民信息互通、互帮互助、相互监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赢得了上级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村企互通协作共治。龙陵县重点企业永昌铅锌公司坐落于大寨社区,社区与公司在安全、防火、交通等方面密切配合,公司积极吸纳社区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就近就业,促进群众脱贫增收,社区主动上门为公司职工在养老、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提供日常服务,为职工安居乐业做好保障。村企双方齐抓共管、共促共进,营造了大寨社区和谐共治的社会环境。
二是加快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感恩教育。社区始终注重加强对各民族群众的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各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大寨社区积极开展“扶志、扶智、扶技”三扶活动,通过发放扶贫政策“明白卡”、举办扶贫大讲堂、开展“三同”工作等多种方式,打通扶贫宣传“最后一公里”,同时,充分挖掘并宣传“脱贫家庭”、“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大力实施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工程,充分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使自主摆脱贫困和有效帮扶实现深度融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除穷根,大力提升贫困群众精神风貌,并以51户卡户为中心进行延伸,促进社区全体群众争做“自强、诚信、感恩”的典范。社区还积极开展“最美家庭”“爱心超市”等评比活动,组织妇女节、重阳节等活动。同时注重各种活动与枫斗加工、水果种植、烹饪技术等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既提升了社区群众劳动技能和增收能力,又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民主自治的积极性,逐渐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和民主自治意识,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继承传统文化。社区以弘扬社区文化为中心,深入挖掘社区本土文化历史内涵,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村组活动场所、妇女儿童之家等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102名党员同志、25名志愿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优秀文化和道德,并围绕“家风家训”中有关和谐、孝道、劝学、向善、勤俭、励志、修养等方面内容进行宣传,引导大家见贤思齐,重视家风家教建设,营造社区良好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弘扬民族文化。社区坚持从社区“两委”班子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与其他各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泼水节”等传统节日、“打歌”等特色娱乐方式、“织锦”等劳作方式为载体,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带动各民族发展甘蔗、香料烟、水果、肉牛等种养殖产业,探索以少数民族“吃穿住行”为特色文化的乡村旅游,每年吸引各地游客6000余人。通过示范带动,全社区已初步形成了“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争当社会和谐稳定先锋”的良好氛围,每年的“大寨傣族泼水节”已经成为了全镇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盛事,是勐糯各族群众和谐共荣、同心同德的一个缩影,更是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具体体现。优化村规民约。作为汉、傣、彝等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社区在充分结合各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后,研究制定了大寨社区村规民约,对民族平等、婚丧嫁娶、村庄美化、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合理规定,对社区居民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行为和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等进行约束。例如“一周一清洁、一月一大扫”的保洁制度,促进社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2017年大寨自然村被评为保山市3A级美丽乡村。
三是加快产业融合,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壮大产业。持续推动甘蔗、香料烟两个传统产业发展。2019年,社区甘蔗种植311户6180亩,入榨27690吨,产值1165万元;香料烟种植90户556亩1859担,产值2430.36万元;加快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2019年良种能繁母牛养殖30户95头,发展民族特色农家乐15家、民族特色商铺30多家,以傣族传统文化为特色延伸的旅游业等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大寨社区经济总收入67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54元,群众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转移就业。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加强劳动力培训及就业转移。发挥团民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通过对接上海市闵行区对口帮扶就业市场,动员到盼盼集团、西安隆基等就业,在永昌铅锌、康丰糖业、恒冠泰达、织锦合作社等务工,多渠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2019年共转移就业280人,实现务工收入173万元,户均增收9500元。傣韵织锦合作社主动和北京非遗文化研究院对接,接单596件,带动6名妇女就近就业。同时,结合社区劳动力实际情况,2019年共组织手工艺品编制、烹饪等劳动力培训287人次(卡户15人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热情大方和能歌善舞的特点,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才能构建起良好的文化传承弘扬氛围,使之形成合力,使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睦、发展、进步的重要引擎。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到社区基层治理中,融入到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群众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是心与心的交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开创新局面,同样要紧紧依靠人民,要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大寨社区村民委员会)
本文图片摄影 尹绍平
责任编辑吴敏昆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考察黑龙潭公园2024/11/23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企业进校园”交流座谈会2024/11/23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举行2024/11/20
-
【原创文章】 文友挥毫竞技雅“战”2024/11/19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盈江2·4万亩再生稻喜获得丰收 新增粮食330万公斤 新增产值350万元2024/11/18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一行走访春雨奇石文化城2024/11/17
-
陈本善为武警云南总队不孕不育症官兵和家属诊疗2024/11/16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赵晓强一行走访石材企业2024/11/11
-
云新发布 | 德宏:改革驱动发展 全方位提升边疆新风貌2024/11/08
-
【原创文章】 写作与治学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