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孩子)你诺诺睡睡,阿妈克(去)赶街街,买给你小花糖糖... ...”这是一首在施甸大街小巷传唱的童谣。歌谣悠扬、飘荡,飘荡在这座小城过往的历史岁月中,飘荡在每一个施甸人的童年记忆里。童谣里的小花糖更是温甜着每一个施甸人的内心,糊糊地黏在他们的心里,成为了他们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印记。
珍珠般白净的米花一颗挨着一颗,犹如一个个拥挤得不可开交的胖娃娃,最后终于被做糖师傅用粘糖紧紧地捏到了一起,融为一体,做成了圆滚滚的米花糖,像极了过年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的模样。勤劳智慧的做糖师傅还会在圆圆的米花糖上粘上“吉祥如意”、“花开富贵”、“恭喜发财”、“金玉满堂”、“家和万事兴”等字样,让米花糖的外观看起来更加色彩斑斓、鲜艳诱人。
施甸米花糖素以“甜如蜜、脆如笋、香如花”而闻名。被糖衣外壳所束缚的米花糖只要轻轻咬破一口,它的香味便就此止不住地喷薄而出。将它包裹进口腔内,开始作用咀嚼,幸福的味道也会随之肆意绽放起来,好像初春涓涓的山泉从舌尖淌过,又觉甜蜜的蝮蛇在齿间缠绵,味蕾瞬间就被征服。它会在这片刚夺下的领地上插上自己的旗帜,让你吃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办法忘记。每逢过年,大人们到集市上采购年货,总不忘会给孩子和老人带一些回去。米花糖香脆可口,入口皆化,可说是老少皆宜皆爱的对象。
米花糖的特色当然不只这些,施甸人之所以那么喜欢它,不仅仅因为它的外观诱人、口感独特,更因为米花糖在施甸人心中还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内涵。每到过年在家中的堂屋里摆上两个米花糖,象征着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尤其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在施甸农村米花糖更是必不可少。人们都要上街买上两个米花糖放入大碗中,置在灶头上,再把煮好的汤圆放在一旁,嘴里念念有词地向灶神祈祷着,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继续为家里降下福气。懂事的小孩会一直静静等着大人贡完灶后把心仪已久的米花糖交到手中;而顽皮的小孩总是猴急地催促着大人,有时趁大人一不注意,偷摸地用浸了水的手去摸一把米花糖再迅速抽回来,抬头瞥一眼仍在低头忙碌的大人无恙,这才得意地吮吸起刚才手指俘获的战果。可阴谋并不是都能得逞,被大人逮到了便免不了挨上一巴掌。
家住施甸县大竹蓬社区村民委员会清平村二组的做糖师傅段卫,平时他和妻子都在外打工,每逢过年,他们夫妻二人都 要提前请假回家来帮助年迈的父母一起做米花糖。做米花糖这门手艺是从他祖上就一直传承下来的,到他这一辈应该有一百多年了。见到段卫时,他和妻子正用五颜六色的阴米在米花糖上贴着字。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跟着奶奶和爹妈做米花糖。听奶奶说,她的婆婆就做这门手艺,在她的记忆中,祖辈就在做。到我奶奶做不动了,爹妈就来继承;现在我爹妈又快做不动了,我们又来继承。我家做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段卫自豪地介绍着他家做米花糖的历史。他还告诉我们,他要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传承给他的子孙后代们。或许段卫家这一代接着一代传承的不单单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代又一代施甸人的儿时记忆和心中的那抹乡愁。他笑着说,我笑着听。可鼻子却不禁自己犯起了酸来,忧伤在我的心里荡起了涟漪:我怕如果真的有一天这门手艺失传了,我们曾经那些童年的乐趣和心中的乡愁又去何处追寻呢?
年,又要到了。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一碗米饭两片肉”到满桌的珍馐佳肴,生活日趋便利,物质也越来越丰富,可年味却依旧没变,对于施甸人来说,年味依旧是那块甜甜的米花糖,那块传承着亲情和家风的米花糖。昔日的年味似乎早已经成为了一个记忆的符号,化作一缕缕乡愁,飘进一代代施甸人的心中,烙进骨髓,成为抹不掉的印记。
文/图 杨磊 段晓波 段茸茸 胡正飞 李博
责任编辑 吴敏昆 尹达天
审核 尹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