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磨好一粒荞 荞花绽放 香自苦寒-红河-云南民族旅游网

泸西:磨好一粒荞 荞花绽放 香自苦寒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荞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性耐寒,分苦荞和甜荞两种,以苦荞最为普遍。苦荞,在四川凉山彝语称“嘎诺”,在云南彝语叫作“兹麻”。彝族种植苦荞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苦荞的产生极其种植史,彝族创世史诗多有描述。

云南彝族著名的创世史诗《梅葛》讲述:天神在创造世界时,为了让人类活下来,撒下了苦荞种子,说道:“格滋天神,撒三把苦荞,撒在米粒山;撒三把谷子,撒在石山岭;撒三把麦子,撒在寿延山。麦子出穗了,谷子出穗了,荞子长出来了。”

此外,彝族的古歌和经典文献如《指路经》、《梅葛》、《阿细先基》和《尼苏夺吉》等,都有关于苦荞的记载。彝族文献《荞麦的来源》中记载:“人在社会上,母亲位至尊;各类庄稼中,荞麦位至上;苦荞位居首,甜荞位居后……”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苦荞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粮食。但是,在云南的一些彝族聚居区,彝族群众还偶尔保留着种植苦荞的习惯。尤其在红高原的泸西县,更有一位彝族老人多年坚守苦荞种植和荞食品的开发,将荞制品开发成一款全民大健康产业链中的保健食品。

那么,我们一起到他的“荞家大院”去看看——

苦荞和彝族的历史

泸西县中枢镇,泸西中小微企业产业孵化园——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这里,也被大家称为“荞家大院”。

进入院子,右侧是一个“荞家大院舞台”;左侧的展品室内,陈列着各种荞产品和苦荞的历史文化追溯。

云南的原住民彝族人,是最早利用荞麦的族群之一。在远古时代和食物相对匮乏的年代,彝族人把苦荞当做贵重的礼物献给亲人,表达对亲人的祝愿。

苦荞习俗也凝聚着彝族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苦荞文化成为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内涵之一。

“荞家大院”现在的主人是年轻的接班人王猛,对荞食品的介绍非常专业。

“苦荞食品,仅仅作为食物匮乏年代的口粮补充,却忽略了它的健康功效。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今天,苦荞食品对人的保健功能不容小觑……”

在他背后,站着个普通的老者,戴着口罩,背着双手,默默看着周围喧闹的人群。

其实,他才是企业的创始人,王猛的父亲——王树方,一个地道的彝族汉子。

在王树方的记忆里,幼年时苦荞就是彝族群众最好的食物。

16岁时,作为居民下乡的一员,他到了泸西的周依村,在那里种茶、种荞。5年时间里,从没得过哪怕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年轻的王树方,开始寻找原因,发现就是因为常年吃苦荞食物,让这里的群众身体一直很好;苦荞叶子,炒后服用还能治疗手脚麻痹……

食物作为一面神器的棱镜,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延续性。

苦荞的食用、药用价值,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时候,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起伏,却能决定自己的心态。

苦荞食品的开发史

回城后,王树方进入泸西的一家食品厂,学习苦荞食品的制品,发愿要将荞食品发扬光大。

当时的食品厂还是商办工厂,开发的荞食品相对单一,只有荞丝和荞片两种。因为体制的限制,没精力研发其他的荞食品。

后来,食品厂体制改革,王树方下岗,终于有了自己施展拳脚的机会。但突然从厂里出来,王树方还有点不习惯,他也做过其他小生意,皆不如意。他的心里,还是念念不忘研发、推广荞食品,那是深藏在他心底的梦。

1992年,他开始尝试做苦荞糊,是一种即食食品,很受欢迎。忙碌的时候,他都要请几个小工来帮忙。

此后,他逐渐开发的一些礼品装的荞食品,开始走向市场,在各种交易会上接连畅销。

没有挑战的生命,注定了无人喝彩。

随后,泸西县政府对本土企业加大了帮扶力度,他才得以租地建厂,研发了苦荞米、荞麦饭、荞面条和荞面自发粉……此后,产品开始供不应求,畅销北上广,还打入香港市场;为了适应发展规模,他一再扩大企业规模,并注册了阿庐食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阿庐”荞食品商标。

荞花绽放,香自苦寒。

2010年,企业搬迁到现在的地址。

目前,企业占地14亩,有8000平方米的食品车间、9条流水线,还开始研发荞菜系列、蔬菜面条系列,不断完善着产业链。苦荞的衍生产品中,还添加了荞壳枕头等保健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敬业,永远是人生的底色,生命的翅膀。

企业发展至此,总算是圆了王树方年轻时的梦想。现在,他总算放心地将企业交给儿子王猛打理了。但是,“扶上马、送一程”,所以,现在他还不能完全休息。

然而,他也恪守着自己的初衷——只做苦荞产品的食品和餐饮,其他领域从不涉足。按他的话说:“钱是挣不完的,也要留一些机会给其他人。”

进军商超和电商业

别在最好的年纪,活得太安逸。

和老一辈相比,王猛属于兼具型的人。  

现在的企业里,既有彝族传统的荞酥、荞糕、荞削面食品,也有适合电商和现代人喜欢的产品。

“对我来说,2014年是个转折点,那一年的礼品装和土特产销路不好。我和父亲商量后,迅速转型,将定位移到针对大众和超市。转型后,企业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毕竟,民以食为天,更没有人会同时拒绝美味与健康。

2019年,为了丰富群众的餐桌食品和口感,“荞家大院”推出了荞卷粉、荞饵块、荞小粉等菜品,销路更是一时无二。

毕竟,这世上,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风里雨里,王氏父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产品的好口碑。

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最古老的是荞麦。

苦荞,作为彝族文化符号,让这家泸西的本土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走得越来越稳。

美食后面有故事,也有他的情怀。

“做食品,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再小的细节,也要精益求精。”

至今,王猛依然记得父亲的这句话,并时时提醒着自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大健康产业的大潮中,王猛发挥他的独特优势,在持续做好餐桌必须的荞米、饭、糊、茶、面条等产品的同时,还加大了荞壳枕头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进军商超和电商平台。

同时,在“荞家大院”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众加入到苦荞种植中。

在泸西,收获一季洋芋后,闲置的山区、半山区土地,还可以再种一季苦荞。6月份播种,11月份收获。对当地群众来说,苦荞属于一种“懒庄稼”。

人品,是一个人最好的底牌。

为了提升苦荞的品种和品质,“荞家大院”邀请研究部门,改良荞种,分发给周围的专业合作社种植。收获季节,以高于市场价5角的价格收购群众的苦荞。按照每公斤4元的价格,亩产300公斤,就使群众在种植苦荞的季节,亩产增加1200元。

苦荞,是泸西的招牌;阿庐,是苦荞的招牌。

历经苦寒,一株名为“阿庐”的荞花静静绽放,香气悠然,沁人芬芳。

来泸西吧,“荞这一家子”,在等你!

 张 密/文 王如龙/图

责任编辑 吴敏昆  尹绍平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