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台站党旗红——云端上的“孤勇者” 腾冲先锋-社会关注-云南民族旅游网

高山台站党旗红——云端上的“孤勇者” 腾冲先锋

2025-04-20云南民族旅游网

高山台站党旗红——云端上的“孤勇者”




 

高山台站党旗红——云端上的“孤勇者”

本网讯(通讯员 徐丽、明祖胜腾冲先锋在滇西边陲腾冲城的西北,笼苁山如一把青锋直插云霄,这座海拔2784米的孤峰自古便是久负盛名的腾冲古十二景之一“茏苁朝云”胜景之地,云海翻涌时,山巅若隐若现的银白色发射塔犹如刺破迷雾的灯塔。在这人迹罕至的云端之巅,腾冲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站党支部的一群“孤勇者”,用半个世纪的接力,顶雷电、斗寂寞,守护着云端之巅那“永不消逝的信号”,让党的声音穿越崇山峻岭,化作边陲村寨的万家灯火。




孤峰上的坚守者

在腾冲边境小城,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围坐收看电视时,当上下班路上收听你喜爱的广播时,你可知道这些电视广播信号来自笼苁山巅云端之上——大笼苁广播电视发射台。


     大笼苁广播电视发射台地处腾冲市马站乡大笼苁山顶,始建于1980年,负责收转中央一套、云南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0套数字电视、5套调频广播、1套数字音频广播信号,

通过无线电波信号传输给腾冲千家万户,覆盖腾冲60余万人,属高山广播电视骨干发射台。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十多个年头、一万多个日夜,一代代广电人扎根这里,他们艰苦不怕吃苦、寂寞却有信仰、山峰高境界更高,用身躯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用坚守诠释“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人民群众”的广电使命,在山巅云端铸就精神高地,党员“苁头”李瑞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86年,高中毕业的李瑞生通过原腾冲县广播电视局招考,满怀着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路砍开一条“猴路”扎进大茏苁广播电视发射台,这一扎就是近四十年。山上是虫鸣鸟叫,山下是万家灯火,发射台的生活是艰苦的,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从山下背上来。比起艰苦的生活条件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漫长的寂寞,山上一待就是两三个月,当时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只有冰冷的铁塔,每天的准时开机、关机,担负起日夜监测监听以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任。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却过上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甚至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他也曾经想过放弃,然而,当夜晚降临,在大茏苁山顶,李瑞生遥望着县城绚烂的灯光,这些繁华看似与自己无关,但每一盏灯下,就有一个家庭,围坐在电视机前接收着由自己亲手发射的电视信号,他突然感到一种温暖和成就感,创作了一副春联:“脚踏苁峰观城景,手开电视乐万家”,贴在机房的门口,作为坚守的动力和信念。
 

这么多年,大茏苁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同事们来了又走,很多人是因为艰苦的环境患上了疾病,不得不离开。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李瑞生始终坚持下来,成为值班员、设备维修人员、负责人,数职于一身,他笑着说:“我身体好!扛得住!”

还有几个月,李瑞生就要退休了,他也在这里坚守了四十年,并多次被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荣获“最美腾冲人”提名奖,也成为别人眼中尊重又乐观的“苁头”!

雷电中的逆行者

世人皆知“茏苁朝云”的壮观美景,却不知大茏苁山顶气候恶劣,漫长的雨季雷风暴雨、云遮雾罩、毒蛇虫蚁,冬春季节白雪封顶、寒风凛冽、霜露满地……“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对于广电人来说,在这所有的恶劣天气中,最怕的就是雷电。

每年春季过后至10月的雷雨季节,经常有雷击事件发生,不时有雷电落在铁塔、电线、设备上,火花四溅,令人毛骨悚然,特别是一提到1983年雷电烧焦值班室和1991年雷电劈死值班员身旁狗的事件时,更是让人心有余悸。

腾冲“一雨入冬”,1996年雨季的一个晚上,李瑞生坐在厨房里烤火驱寒,这时一阵巨响劈过,只觉得后背一阵发烫,仿佛触电一般,随后供电中断,劫后余生的李瑞生顾不上接踵而来的雷电危险,上报情况后立即提起大刀,冒着风雨,在雷电中沿着线路一路砍一路查找故障,在与前来支援的同事们一起抢修近2个小时后,故障排除,恢复了电视信号发射。后来有人问道:“你就不害怕吗?”他只是朴实地回答:“这是我的工作职责。”


 

2024年1月27日下午,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意识到情况不对的值班人员严阵以待,一次强雷电过后外电中断,多台设备出现异常,值班人员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启用备机暂时保障播出。党支部书记、站长明祖胜接到报告后,立即带领“抢修突击队”成员刘林生、赵辉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修,供电抢修时顾不上杆路湿滑,挑灯夜战维修设备,直至凌晨四点全部完成抢修任务,确保当日六点开机前供电系统及设备全部恢复正常。


 

这只是每年数不清次数抢修工作的缩影,“秒秒政治、字字千钧、天天考试。”安全播出工作365天,24小时,没有假期、没有白天黑夜,特别每当雷电发生,台站所有党员干部都会条件反射地想到是否会有故障,不管何时何处都做好“上”的准备,只要“集结号”吹响,一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暴雨中抢修道路、烈日下攀爬铁塔、雷电后抢修设备、紧急中徒步人背肩扛运送物资、重保期数月不下山……逢年过节就更别提了,别人一家团聚、欢度佳节的时刻,也是安播人迎接重保期“大考”时分,“一入广电无团圆”“大家看着春晚,他们也在‘春晚’”……广电人欠了家人数不清的“团圆年”。



云端上的先锋队

广电因科技而生、因科技而兴。工作站共有10名工作人员,2024年初平均年龄51.8岁,大家以为老一辈的党员干部党性强、干劲足,一些简单“粗暴”的工作不在话下,其实不然,广播电视有着复杂而精深的技术支撑。他们年龄结构大,思想和技术却不老,在每次工作上遇到技术难题时,以党支部书记、站长明祖胜,副站长刘林生为主的“技术攻关组”就会死磕钻研、突围破局。



 

工作站除大茏苁广播电视发射台外,还有滇滩、猴桥、自治三个边境发射台、七个补点台。因无人员编制又离城太远无法有效监管值班,“攻关组”制定课题计划,用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解决值班问题,通过自主研发,建成广播电视发射智慧远程控制系统,全市11座广播电视发射台日常运行智慧化,其中10座实现“有人留守、无人值班、远程控制”,该项工作得到各级行业领导的认可和表扬,成为示范工程。


 

在700兆赫移频项目工作中,新安装的发射机无法兼容现有监控系统,且涉及发射机数量庞大,心脏装有支架的刘林生带领“攻关组”又一次投入钻研和技术创新中,通过15个日夜编程调试,终于把新的发射机监控兼容到原来的系统中,通过时间验证和值机人员反馈,用新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刘林生也先后荣获“云南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个人一等奖”“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个人”“保山市转星和安播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22年以来,应急广播管理使用成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站的一项重点工作,2476个应急广播终端已经实现腾冲市域20户以上自然村应急广播体系全覆盖,成为腾冲有力的“声力军”。“三分建、七分管”项目建好后,如何更好地管理使用,发挥应急广播强边富民、社会治理、应急预警的最大作用?这也是一份考卷。


 

工作站党支部与融媒体中心党支部、运维公司党支部形成“联合支部管理组”,打造“平急结合”应急广播宣传矩阵,结合腾冲实际,策划推出《“艾”讲理论》《滇滩之声》《腾冲故事》《民族播报》《支书喊话》等应急广播节目,用接地气的语言真正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紧急情况下,精准靶向发布灾害、气象、突发事件预警预报,为群众提供应急广播“叫醒”“叫应”服务。2024年6月,滇滩派出所视频巡逻时,看到一辆正在行驶的小轿车前方500米处发生滑坡事故,通过“大喇叭”和电话即刻“叫住”行驶小轿车,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2024年7月4日,腾冲北海、清水、固东等5个乡镇持续强降雨,水位超过警戒线,通过应急广播及时宣传预警、叫醒叫应,紧急转移避险4000余人,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工作站迎来了2位年轻的同事,他们也将跟随前辈的脚印继续在这里坚守和钻研,让党的声音一直回荡边境一线。最孤独的坚守,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告白;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是对广电事业深深的情怀,在腾冲这个边境小城,电波永不断,党旗永飘扬!
图:腾冲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站

编辑:尹达天

执行编辑:李瑜玲 刘晓云 黄志民  张宏坤  李希铭

审核:吴敏昆

终审:主编 尹绍平

(在浏览器打开可任意放大阅读本文图)

云南民族旅游网

www.ynmzly.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

滇ICP备15003238号—1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