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一)
2024-11-28云南民族旅游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昆明:守望家园,打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记者 张 密 吴敏昆
“1949年12月昆明和平解放,开启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担历史使命,抢抓战略机遇,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明从建国初期的边陲小城正逐步发展成为一座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8月1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上,昆明市副市长吴涛介绍:“70年来,昆明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迈向经济繁荣的历史性跨越。”
“推开窗户看世界”
70年来,昆明市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1.5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206亿元,增长了543倍。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官渡区、五华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安宁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国初期的“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新型工业化提速,现代服务业壮大,高原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构建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石油和化工、旅游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70年来,昆明实现从贫困到奔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80年的97.7倍和75.1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6%,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79.01岁。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享受型飞跃,茅草房、土坯房、砖瓦房成为历史,“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记忆,自驾游、出境游、康养游成为时尚,人均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位,全市各族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70年来,昆明城乡面貌实现从破旧落后到美丽现代的历史性跨越。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国初期的7.8平方公里扩大到416平方公里,增长了52.3倍,城市格局由“单中心”进入“双核多组团” 时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29.5%提高到72.9%。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纵横交错、通江达海,让千年古城从交通末端变成了通达世界的综合枢纽。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春城花都”享誉世界,一座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在云贵高原迅速崛起。
70年来,昆明完成从“推开窗户看世界”到“敞开大门融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昆明同世界203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9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昆明投资,进出口总额由1993年的6.8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31.2美元,增长18.3倍。“朋友圈”遍布五大洲,缔结国际友城23个,孟加拉等7个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馆。从成功举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昆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正加快从全国开放的“后卫”跃升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
以上四个方面的历史性跨越,还远远不能概括昆明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显著成就。这些进步和成就,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凝聚着全市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敞开大门融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按照“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谱写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的新篇章。
坚持服务融入国家战略,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昆明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要求,提出了“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一个枢纽”、建设“四个中心”、提升“三个品牌”,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助力滇中、融入国内、联通周边、接轨国际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南博会、商洽会、旅交会等影响力日益扩大,滇中新区、综合保税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基础不断夯实,昆曼公路通车,泛亚铁路昆明段建成,昆蓉欧等货运班列畅通国际物流,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建设有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有新发展,昆明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坚持新发展理念,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始终牢记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火车头的嘱托,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188”重点产业。高原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基地。工业经济加快转型。新能源汽车实现昆明造,“三车一中心”格局形成,圆了昆明人的“汽车梦”。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改变了云南少气无油状况。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呈贡信息产业园成为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昆明加快迈进5G时代。高新区、经开区、五华科技园、安宁工业园区跻身千亿级园区行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1.2%提高到2018年的56.6%。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健康之城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入实施旅游革命,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根本好转,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中国铜业等163家企业总部落户昆明,总部(楼宇)发展态势良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昆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035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5206.9亿元,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78亿元增加至595.6亿元,年均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93.8亿元增加至2787.4亿元,年均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7%。全市人民对昆明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
坚持共建共享,群众福祉大幅增进。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2012年以来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均保持在70%以上。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累计实现9.43万户34.46万贫困人口脱贫,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脱贫摘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3.12∶1缩小到2018年2.86∶1。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进清华附中等16所名校来昆合作办学,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学”。云大医院呈贡分院、新昆华医院、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投入使用,引进北京中医医院等14家医院来昆合作办医,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大。被央视评选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坚持基础先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昆明中心城区加快更新,呈贡新城迅速崛起,晋宁撤县设区,城市发展进入滇池时代。草海、巫家坝等重点片区加快开发,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公园1903等成为城市新地标。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达79%,位居全国第二。城市轨道交通形成“十”字、加速成网,运营里程88.76公里。“环线+射线”的骨干公路网形成,高速公路里程76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昆明迈入高铁时代,长水机场成为全球百强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348条,昆明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把昆明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扎实推进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推行河道生态补偿,滇池水环境显著改善,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滇池湖滨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建成区绿地率从2013年的36.2%提高到38.7%,绿化覆盖率从39.4%提高到42.1%。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荣获联合国第18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在“2018世界春城”评选中排名全球第一。“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勇于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产权、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放管服”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一网四中心”基本建成,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到全国省会城市最少,“3550”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了政务服务“七办”模式,“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吸引了华为、闻泰科技、京东方、优必选等一批实力企业、优质项目落户。2012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7474亿元、外资96亿美元。创业创新蓬勃发展,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昆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09%。
坚持各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开创新局面。
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推动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合舟共济、和谐发展。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国家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1个,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市各族人民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学先做先改,以党的建设引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落实“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增强,全市的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和优化,全市人民普遍感到党风政风不断好转,社会风气发生了新变化。
玉溪:生态立市,成为彩云之南的“高原明珠”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因水而生、因水而美,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是闻名四方的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这里天赐山水,地利四方,人文兴盛,和谐文明,是一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
在8月1日举办的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上,玉溪市副市长柳文炜也介绍了玉溪70年来的发展变化。
玉溪是云烟之乡,培育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红塔集团,可以说靠一片叶子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一片烟叶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玉溪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城在林中 林在城中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建国初期,玉溪商业凋零,经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更是“一穷二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顺利完成了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任务。1952年,玉溪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66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5.1亿元,从不足1亿元到5亿元,我们用了29年的时间,从5亿元到10亿元用了6年(1984),再次翻番达到20亿用了3年(1987)。之后,玉溪凭借烟草工业取得的辉煌成绩,经济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1991年至1998年,经济总量从47亿元增长到327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2%,2007年突破500亿,2012年迈上千亿台阶,2018年接近1500亿元,是建国初期的两千多倍。换句话说,要完成建国初期一年的经济总量,玉溪现在只需要3.8个小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70年砥砺奋进,国家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一个缩影。
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透视70年来,老百姓消费轨迹的变化,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玉溪城乡居民消费实现了“三步跨越”——从生存型转向温饱型,再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建国初期,玉溪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改革开放之初,玉溪人每收入100块钱,要用其中的60块来购买食物,恩格尔系数接近60%,到2018年恩格尔系数回落到26%以下,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市场需求持续旺盛。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万元和1.43万元,居全省前列,70年来平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玉溪是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13%,全面小康指数达到了西部标准的92.14%,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5.4 岁,成为全省幸福指数较高的地区之一。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90年代,我们修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昆玉高速,全国第一条地方性铁路—昆玉铁路。现在,随着“五网”建设进程的加快,境内10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呈澄高速、晋红高速、武易高速已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公里。2017年玉溪进入高铁时代,半小时可抵达昆明,动车直达郑州、杭州、嘉兴,泛亚铁路东线、中线等正加快建设,5座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将更加完善,市民多元化出行将更加便捷。城乡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溪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最适合养老的20座城市之首等称号,玉溪人民过上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宜居生活,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
开放兴市 合作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溪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生态立市、产业富市、创新强市、开放兴市、共享和市”发展战略,对事关玉溪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战略谋划和部署,办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推动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在玉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生态立市,护好绿水青山。
坐拥“三湖”,是祖国边疆、彩云之南的一颗“高原明珠”,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重大。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倾全市之力治湖护湖爱湖。全面启动“三湖”保护治理雷霆行动,实施“四退三还”,不讲条件关闭工矿企业,下定决心“停审停批停建”,干净彻底拆除临违建筑,加快推进2.8万人生态移民搬迁,启动“森林抚仙湖”建设,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逐步好转,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3%,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先后被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低碳城市、健康城市试点。
坚持产业富市,打造发展引擎。
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重大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三大传统产业,重点培育四大新兴产业。这七大产业,有的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例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跑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量占全省40%,开放型农业之路越走越广;矿冶及装备制造产业实力居全省前列,正在全力打造“云南绿色钢城”。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5家企业登陆“新三板”上市,玉溪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华宁国际陶都”,大力推进云南国际医疗健康城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坚持创新强市,增强发展动力。
去年4月,玉溪被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重点支持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名单,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目前,规划12平方公里、投资1000亿元、可容纳10万人口的科教创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华为和联通大数据中心已建成启用,以大数据、云计算、5G应用、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玉溪”建设驶入快车道,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正分步实施。城市创新创造水平、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
坚持开放兴市,努力合作共赢。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玉溪与发达省市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设立了玉溪驻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商务代表处,与老挝占巴塞省、柬埔寨奥多棉吉省和北京顺义、上海金山、广东佛山等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复旦、中山等16所知名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东盟国家外长特别会议、金砖国家就业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两届中国—南亚合作论坛在玉溪成功举办,今年9月《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也即将在抚仙湖畔举行,玉溪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共享和市,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投入。玉溪市创造了医改“玉溪模式”、殡葬改革“玉溪经验”,八次登上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可以说,今天的玉溪,百姓安居,人民安乐,社会和谐稳定。
-
第二届 OPPO 非凡记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像大赛推荐会在粤举行2024/11/23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考察黑龙潭公园2024/11/23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企业进校园”交流座谈会2024/11/23
-
中国冰岛茶业集团美股上市分享会在云南普洱举行2024/11/20
-
【原创文章】 文友挥毫竞技雅“战”2024/11/19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盈江2·4万亩再生稻喜获得丰收 新增粮食330万公斤 新增产值350万元2024/11/18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一行走访春雨奇石文化城2024/11/17
-
陈本善为武警云南总队不孕不育症官兵和家属诊疗2024/11/16
-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赵晓强一行走访石材企业2024/11/11
-
云新发布 | 德宏:改革驱动发展 全方位提升边疆新风貌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