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神秘的石月亮山女神米司阿恰-民族旅游-旅游云南-云南民族旅游网

触摸神秘的石月亮山女神米司阿恰

2024-11-05云南民族旅游网

傈僳之根、祈福圣地、石月亮的故乡、人神共居的福地——怒江福贡,是傈僳族、怒族人的故土,是海外傈僳人公认的傈僳家园,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

这里,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被人们誉为“傈僳之乡”和“歌舞之乡”。

这片神秘之地,是古老传说中神灵栖居的地方。

滇西各族神话中的唯一女神、傈僳族的米司阿恰——石月亮山女神就栖居在福贡,传下了祈福避祸、消灾解难、繁衍后代的美丽传说。

这里山高林密、水清地险,鲜花烂漫、山珍遍野。各少数民族隐居在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和平共享着大自然恩赐的一切。他们吸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创造并传承了独特珍贵、多彩丰富的民族文化。

怒江大峡谷有四种美:资源富集之美、峡谷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和生态环境之美。所以,这里又被誉为自然地貌的博物馆、生态物种的基因库、人类文化的大观园。

怒江的资源主要是四大块,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怒江大峡谷,实际上是云南旅游的最后一张王牌,也是中国“最后的后花园”。随着它基础设施的改善,景区景点的完善,将来潜在的价值非常大。

 

 

本报记者 张 密

夜幕降临,群山留下黛色的剪影;举世罕见的石月亮,也格外深邃神秘。

碧江记忆之城,封存着对往事的回忆,知子罗仿佛定格在历史的瞬间;马帮的铃声,依然在盐马古道上回响;山民的脚步,依然在当年远征军归国的驿道上停留。

石太阳是天设的灵物,皇冠山是山神的府邸。

当教堂的钟声响起,唱诗的天籁之音在峡谷中回荡。傈僳族山寨、怒族原始部落的每一个生产、生活场景,都成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深刻投影。

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蕴藏着巨大的魅力。

阔时节,傈僳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最是能彰显那裙裾飞扬的美丽。

在这个节日里,跨过奔腾的怒江峡谷,沿着蜿蜒的山间步道,登上神秘的石月亮。

于是,我们近距离接触到了石月亮山女神米司阿恰。看到了怒江之月、怒江之索、怒江之舞,看到了世界第二大峡谷的神奇瑰丽。

 

 

怒江之月:最是那一隐现的神秘

远古时候,千里怒江,荒无人烟。

天神努娃用泥塑了两兄妹,哥哥启沙,妹妹勒沙,把他们送到怒江边。

怒江龙王的女儿美丽善良,和启沙建立了真挚的爱情。龙王得知后十分恼怒,要发大水淹死启沙兄妹。三人乘船飘到高黎贡山山顶的一座石峰前,前面就是万丈深渊。在千钧一发之际,启沙拿起努娃授给他的神弓,对准山顶连发三箭,只见火花四射,山顶被射穿一个大洞,这就是后来的石月亮。

而启沙射出的长箭落在亚坪原始森林,化作了一根挺拔的石柱,从此与石月亮摇摇相望,这就是今天的“亚门昌”(石太阳)。

他们将木船绑在石月亮上,击退了洪水,回到怒江边的土地上。后来,启沙和龙女结成夫妻,生下九男七女。勒沙将身躯化成一座横跨怒江的彩虹桥,让孩子们跨上彩桥走向四面八方。去开拓平坝,开发高山。

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有了今天的傈僳族和各兄弟民族。

从此,石月亮“亚哈巴”被当地傈僳族群众称为圣石,月亮山也因此得名。

这,就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怒江两岸关于美丽石月亮的传说。

天上有个月亮,怒江有个石月亮。

“走进怒江,攀月祈福”,是每个怀梦怒江人的向往。

而就在此时,被浓雾笼罩的石月亮的身影突然显现出来,引来了一片惊呼。在相机和手机不停地“咔嚓”声中,美丽的石月亮只停留了两分钟,之后再次隐身到翻滚的云雾中。

石月亮刹那的现身,更勾起了攀登者探秘石月亮的兴趣。

登月者在溜索飞渡怒江后,从西岸石月亮登山步道起点,徒步攀登到海拔2808米的石月亮山。

石月亮山登山步道是国内登山步道中最具挑战性、趣味性、变化性、观赏性和知识性的登山步道,是一条徒步的最美经典路线。

登山过程中,石月亮山独特、秀美、变幻的景色,吸引着所有的攀登者。中途在傈僳村寨怒哇尺,参与了傈僳族村民特有的民族风情接待,品尝了当地美食,感受了傈僳族淳朴的民风。

石月亮乡米俄洛村怒尺咱村民打阿秋,之前一家6口人住三间小平房,没有收入,全靠两亩地生活。自从福贡县石月亮登山步道修在家门口后,来往的游客增多了,都要在村里吃午餐。现在,他家里几乎成了上山的定点接待站。

最近,他家新买了家电、冰箱、电饭煲、电磁炉,房子也在加建了一层,比原来宽敞多了。

另外,怒尺咱村其它村民也在家里储存了矿泉水与饮料,购买了新的炊具,迎接各地游客的到来。谈到未来,打阿秋兴奋地说:“游客多了,不但收入提高了,还了解了旅游业的知识,增长了见识。以后,打算继续在家乡做和旅游有关的生意。如今生活有希望了,家乡有希望了,福贡有希望了。”

终于,顶峰在望。

伫立峰顶,举世闻名的怒江大峡谷、群峰雄峙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尽收眼底。而神秘的石月亮就在眼前,多少神秘的传说,都在眼前一一浮现……

石月亮四周的悬崖峭壁,深不可测。前面有三棵年代极古的枯树,云雾升腾,飘渺不定,大有身在天上宫阙之感,山风猎猎,令人眩晕。

这一刻,感觉和神秘的石月亮山女神米司阿恰的距离是那样近,近得仿佛能听见她那一声来自洪荒太古的叹息和心跳。

 

 

怒江之索:最是那一线间的美丽

福贡自然风光神奇秀丽,有独具特色的峡谷风貌,雄奇险峻的山脉,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飞泻奔腾的江河瀑布,苍茫翠绿的竹海,变幻莫测的峡谷云海。

而“怒江飞渡”,则是所有人的期待。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怒江西岸有个怒族村寨,村寨里有个阿茸姑娘,长得美如天仙,心灵手巧。阿茸从小生长在大峡谷,面对高山峡谷和怒江的阻隔十分苦恼,一心想为两岸乡亲作些贡献。

于是,她想了许多办法,但都因怒江江水湍急和峡谷陡峭而告失败。

一天,阿茸在家门口织布时,看见屋檐下有只蜘蛛在织网,便看了很久。心想,要是有蜘蛛的本领,在怒江上空编织一股蜘蛛线,让两岸的乡亲象蜘蛛一样飞越怒江该多好。

于是,她将想法告诉了乡亲们,大家砍来高黎贡山的金竹,由阿茸动手编织了一根长长的竹绳。把绳子一端拴在怒江西岸边的一棵大树上,另一端系上长长的麻线。阿茸请来怒江最有神力的年青猎人,用弩弓将麻绳射到怒江东岸,由东岸群众将另一端系在大树上。

阿茸用木溜,第一个飞越了怒江。

从此以后,怒江上出现了第一根溜索,两岸的交往就变得十分便捷了。

怒江上的溜索有两种——平溜和陡溜。

平溜的溜索两头一样高,平越大江,来往均可,但溜到江心后要双臂用劲,才能攀到对岸。陡溜有一定倾斜,一头高,一头低,自然滑向对岸,十分轻快。陡溜一般都是两根,倾斜方向相反,来回都很省力。

过溜索,是需要勇气的。

当把生命维系在一根不太粗的绳索之上;当越过看一眼都会头晕目眩的峡谷;听到溜索下那震耳欲聋的江水咆哮声;当看到江心裸露出的狰狞尖锐的巨石,每个人心中都会生出几分怯意。

但是,当看到那些怒江的老少群众,在江面上自如地溜来飞去;特别是那些大妈带着孩子,背着山羊肥猪一起“从天而降”时,不能不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溜索是怒江两岸各族群众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曾经看过一张照片,一个民族群众带着一头腰里拴了两根绳子的黄牛,从怒江上空掠过。

当地人笑着说:“其实,不但人溜索时会紧张,黄牛也一样。一些黄牛在溜索时会惊吓过度,以后再也长不大了。这样的牛,后来只好宰杀吃了。”

只是,不知道这个笑话的真假。

但现在,随着各级政府“索改桥工程”的实施,横架在怒江上的桥越来越多。溜索的使用价值越来越低,而旅游价值却越来越高。

今天,怒江两岸的溜索,已经由蔑索变成了钢缆,溜板也被滑轮所取代,溜索越来越安全。有的溜索已成为当地民族群众体育锻炼和娱乐的工具。

而远道而来的游人,也可亲身感受一下凌空飞溜的惊险。

在当地有经验的傈僳族群众的陪同下,大家尝试了一次“怒江飞渡”。

当身子寄托在简单的兜兜里,当感觉到钢索在风中的摇晃,当听到滑轮在钢索上发出越来越密集的“嗤嗤”声,当身体悬空在激浪奔腾的怒江上空,当头发被江风吹起衣袂猎猎,当两岸的景色在你眼角闪过,当你穿越溜索那一线间的美丽……你已渡到了彼岸。

当双脚在岩石上站稳,一颗心还在狂跳。

但是,溜索时的那种惊险、那种刺激、那种心跳,让你回味良久。

 

 

怒江之舞:最是那一抹沙的温柔

沙滩埋情人,是福贡县傈僳族特有的传统风情,流传于十六世纪初。

据说,有对傈僳族恋人,在双方父母不同意嫁婚的情况下,选择了远走高飞。在一个傍晚,悄悄逃离了寨子。但逃到江边时,奔腾咆哮的怒江,阻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而身后,双方的家属打着火把越追越近。

为了不让家人找到,他们在沙滩边挖了一个坑,藏在沙坑里躲过了双方父母的搜寻。从此,不仅留下了一个神奇美丽的传说,也拉开了傈僳人一年一度沙滩埋情人的序幕。

还有一种流传的版本:沙滩埋情人曾为傈僳人逢年过节时的娱乐项目,主要表达过年的欢快与新年的到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变成了傈僳族男女表达相爱的活动。每到逢年过节,傈僳族青年就奔到怒江边上“埋情人”。

“埋情人”一般先埋女人,后埋男人,最后才男女一起埋。

活动时,男青年趁女方不注意时,迅速扑向一群女孩子。抓住心仪的女孩子后,迅速抬回到自己挖好的沙坑旁掩埋,只露出头来。

一场激烈的争夺后,当男青年得意洋洋地休息时,女孩子们也一窝蜂扑向男青年,抓住爱慕的小伙子,抬进自己挖好的沙坑里掩埋。

说一番交头接耳的悄悄话后,当相爱的恋人失去了警觉,其他的人抓住这两人,迅速埋进沙坑里。

当埋好相爱的那对恋人后,所有的人都悄悄地走离沙滩……

岁月如梭,尽管大山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相对封闭的云之南,这绵延的高山、艰险的道路和幽深的大江隔离,却保护了这里的原始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

走上山寨,可以领略到别致的木楼土风,感受歌舞聚会的欢乐;亲历原始的宗教仪式,聆听以唱代说的傈僳族语式。

走进农户,能参与“见者有份”的原始平均分配习俗,品尝五彩缤纷的民族饮食,陶醉于同心酒的热情奔放。

走入深山,会欣赏到神秘的史前岩画,进入一个处处是美景、处处皆神奇的原始生态地质大观园。

福贡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铸就了傈僳族、怒族儿女特有的热情好客、粗犷豪放、能歌善舞的性格。

这里民风民俗纯朴独特,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是东西方文化的集散地。

傈僳族叙事长诗《婚礼之歌》、《逃婚调》等,更让人如痴如醉。悠扬、庄严、肃穆的傈僳族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曾让许多中外艺术家和游客激动得热泪盈眶,被称之为“天使的歌声”、“天籁之音”。

这,已成为一个奇特的人文现象和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一年一度的“阔时”节,更是傈僳族群众最隆重的节日。粗犷的歌喉、舞动的精灵,围锅豪饮的爽烈,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夜晚,阔时节文艺晚会在福贡县石月亮广场举行。偌大的广场上,层层叠叠地挤满了围观的群众。

    刚在看台上坐下,热情的傈僳族姑娘就送来一杯温热的米酒。“酒杯”是用山上刚砍下的竹子做成的,碧绿的“酒杯”上,还散发着竹子的清香。自酿的米酒温热滑润,入口清香。

    演出在傈僳族盛大的祭奠中拉开序幕,古老的祭奠仪式上,傈僳族男女青年载歌载舞,隆重而又热烈。

演出中最特殊的场面,是一排傈僳族少女举着几根长长的竹竿,竹竿上镶嵌着一排小巧的、同样是用竹子做的小酒杯,里面盛满了米酒。姑娘们举起竹竿,将一排酒杯送到尊贵的客人面前;慢慢转动竹竿,让客人们一齐喝下了竹杯里的米酒。

这种新颖的敬客方式,让所有嘉宾惊叹不已。

    广场的篝火点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大锅的米酒翻滚出浓烈的酒香。

    傈僳族汉子围着大锅,大杯豪饮。在夜色、篝火、歌舞的渲染下,很多嘉宾和游客也加入到万人同心酒狂欢的行列。

    这一夜,福贡醉了,很多人也醉了。他们醉心于浓郁的民族节日、民风民俗,醉心于边疆民族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如今的福贡,一个现代人休憩的后花园;远离尘嚣,放逐心灵的避风港湾。

这里的每束阳光,都那么热情;这里的每缕清风;都那么善解人意;这里的每片云彩;都能拭去心灵的烦恼;这里的每滴雨露,都与内心的纯洁和坦然不期邂逅。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

 

 

编辑:陈克东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