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古老神秘的瑶族圣地 -民族旅游-旅游云南-云南民族旅游网

瑶山:古老神秘的瑶族圣地

2024-11-23云南民族旅游网

编者按:

当一批身着五彩衣襟的瑶人,赤着脚、盘着发髻,扶老携幼地从森林、江河、山岭,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河口。

当瑶人在遥远的滇南,找到了一块可以供灵魂和肉体栖息的理想天堂后,苗族、布依族、傣族,以及后来的两广汉族等族群,也在瑶人迁徙的同时或之后,陆续到达河口。

 从经历了艰难的迁徙、变迁到定居滇南边城的森林里,瑶族先民创造、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激励着一代代后裔在自然环境中抗争、生存、繁衍和感恩自然。

 如今的大河之口、红河左岸,已成为一扇欣赏美丽风景、体味异域情调的窗口。

今天,过着幸福生活的河口瑶族后裔,还保留着多少远祖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文化?在原始森林覆盖下的神秘瑶山中,还能听得见瑶族儿女清脆悠长的对歌声吗?香蕉成林、果木葱郁的村寨中,还能看到青烟缭绕、钟磬齐鸣的度戒仪式,还能看到男孩与祖先、神灵的对话吗?木桌方凳、土鸡野菜汇集的餐桌上,还能喝上香甜的糯米酒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瑶山,领略瑶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树上花蜘蛛甚多,吐丝挂网于树之枝叶间,其大者及于人拳,但是野猫、野狸等都能窜到树枝上,捉蜘蛛为口粮……”这是民国时期的罗养儒先生,在《云南掌故·滇南景物志略》中的记载。

河口的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森林河谷中。

现在,森林渐退,但他们仍然生活在森林的边缘上。森林,还在无私地滋养着这些喜爱依山傍水生活的民族。而很多村寨与森林也保持着相对固定的距离,让森林自由地生长繁衍。

以前,深山里的瑶族群众,居住的都是茅草房,昏暗潮湿。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大围山里的瑶族群众,也住上了宽敞的平房和楼房。

瑶寨:米酒飘香的民族村寨

在瑶乡,醇厚甘甜的糯米酒,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糯米酒的传说,和瑶族的历史一样久远。

瑶族人喝的糯米酒,都是装在大塑料桶里。

客人围坐,倒上一壶糯米酒,虔诚地倒上一大杯,旋转的酒液里,有果汁般的悬浮。啜一口细品,清凉甘冽,没有白酒的暴烈,有的只是醇厚的甘甜和一股淡淡的酒香,像瑶人的淳朴和绵厚。

喝到杯底,偶尔会有几颗糯米,仔细咀嚼,便能品到糯米粒中蕴含的酒力。

两三杯下去,才稍微感到酒意,那一壶酒也就没了。就再去找大桶,再倒上一壶……蓝靛瑶、红头瑶,所有的人,都在醇厚的酒中成了一家人。

浓厚的酒文化,便是瑶族的待客之道。

瑶山乡,云南省100个边境民族特困乡之一,位于哀牢山中山峡谷区东南岩岔地区边缘,这里居住着瑶、苗、汉等民族。

傍晚时分,穿越蜿蜒的公路和叠翠的林木,车子爬上一个斜坡,停在一个崭新的村寨前——河口县瑶山乡水槽村委会上水槽村。2006年,这里就被命名为省级民族自然保护区。

村口的芭蕉树,随风摇曳,果实新成;悠闲的老人,穿着黑色的瑶族服饰,懒散地坐在自家房檐下,用瑶语聊着家常。邻居的宅基地上,搬砖添瓦,正在建设着新房。远处,新建设的村寨民居,已经竖起了几栋楼房,更多的是整齐的新瓦房。

才走进村寨,朴素神秘的瑶族民风便扑面而来。

村民盘正元的家是一栋两层的楼房,楼顶上还盖了几间瓦房,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边上,爬满了青菜豆角,绿意盎然。

 站在楼顶,远处是苍翠的大围山。傍晚时分,凉风习习,远山近黛,归鸟虫鸣,无限惬意。

民族文化是瑶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瑰宝。当地党委、政府在抓好瑶乡经济的同时,也在抓紧对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以满足瑶族群众的需要。

目前,河口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人口10.52人,瑶族人口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 %。河口县四乡两镇两农场都瑶族分布。瑶族传统文化以瑶传道教信仰文化为核心,是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得较好的民族之一。

60多岁的盘正元,是州级瑶族民族歌舞非遗传承人,还是瑶族度戒师。17岁当兵回来,进行了度戒仪式。之后的40多年里,就一直生活在大围山深处的村寨里。这些年来,在他手下进行过度戒仪式的徒弟就有250人,曾当过37次媒人。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在瑶族的传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瑶族的每个男孩,在进行度戒仪式后,都视师傅如父母。我这一生,就有250个徒弟,他们都很尊敬我。”说到这里,盘正元自豪地笑了。

瑶族男子结婚,也是有媒人的。汉族的很多媒人,只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舌灿莲花、摇唇鼓舌”的体现;而在瑶族传统中,媒人很受尊重,一般的男子是无权成为媒人的。只有请师傅或者受人尊敬的长者去做媒人,女方家里才会尊重男方,才会重视这桩婚事。

 “我做媒的那些孩子,也都喊我爸爸。他们结婚后,碰到家长里短或者遇到矛盾纠纷,还会请我去调解。”

早在1987年,时任瑶山乡水槽小乡建制副乡长的盘正元,就多方奔走,筹集到一些资金,准备带领村民开挖道路,打通偏僻的村寨通往外面的道路。

当时,太阳寨、梁子、牛塘和上水塘等5个村寨的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开挖。最多的时候,每天有2000人在挖山凿路。他们在山上搭建起油毛毡子帐篷,愚公移山般、夜以继日地开凿着他们的希望。

三年后,崭新的柏油路铺到了家门。

山外的精彩世界,也延伸到了世代在深山老林中耕种的瑶族村寨。很多瑶族老人第一次看见汽车,第一次看到公路。

那一刻,清脆的瑶歌,彻夜响透在大围山;激动的眼泪滚出来,滴落在滚烫的烈酒中。那一夜,无数的人醉倒在火塘边。

之后,一辆辆大车开进村寨,一车车香蕉和瑶山特产运出去,一沓沓钞票攥在了手中。

“现在,村里的土地和果林,基本上被种植大户和外地老板承包了。除了种植伺弄一点自己的‘自留地’,瑶族群众每年都有了稳定、丰厚的租地收入。很多年轻人,也相继走出大山,融入到了外面的世界中。”说到这里,盘正元笑了。

近年来,瑶山乡坚持“水果带动,政策启动,绿色拉动,强化基础,强化科教”的发展思路,按照“抓八角、扶香蕉、上畜牧、带蔬菜”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子,重点培植和发展香蕉产业、八角产业、肉桂产业、养殖业。“四大产业”充分利用湿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特色经济。

瑶髓:古老神秘的度戒仪式

“一问江水猛涨,请你去不去?二问黑风暗雨,请你去不去?三问大虫拦路,请你去不去?四问恶蛇在路,请你去不去?”

 “十问”,是瑶族男子度戒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和电影《少林寺》中觉远受戒时的台词:“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有神似之处。

度戒,是瑶人的一种尝试,它试图开启人与祖先,人与天上的神灵之间被封闭的对话时空。实现人祖、人神之间的深入交流,也试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社会伦理、家庭伦理、族群历史等知识,以神、祖的名义灌输给即将成人的男孩。

这个特殊的仪式,在长幼之间、在师徒之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有瑶族人把度戒活动看成是一种宗教、一种洗礼、一种成人礼,或是成人入教仪式。所以,度戒也是瑶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近日,在河口县 “非遗日”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经验交流会上,来自全县的瑶族度戒师在一起进行了交流。两天的时间里,他们用瑶语交流了在度戒仪式上各自的心得和经验。

但是,度戒师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荣耀。

三个度戒师,一鼓两鈸,轻敲慢转,仪式独特;锣鼓转快,一红衣老者,人如瘦竹,闻声而舞,动作轻灵,手执法器,赤足祈祷,神色虔诚;经声不绝,低沉悠扬,鼓舞相合,神秘异常。转而,一戴面具的“孤独仙婆”,蹀躞而出,口中咿呀,动作独特,让人领略了不同风格的度戒场面。

这是在河口民族广场,度戒师们表演的精彩的“度戒”片段。

 “每次度戒时间,都要花几天时间,报酬也就是很少的一点酬金和一条猪腿。但对我们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这种瑶族的核心文化,能够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70岁的邓朝亮,是河口县桥头乡竹林寨羊棚二组的度戒师,也是省级非遗传承人。

在他手下,度戒了100多个瑶族男孩。现在,他的侄子李有田等人,也已经继承了他的衣钵。在桥头乡的12个瑶族寨子,度戒仪式都是他们在做。

“他们不为钱财,只为建立更加庞杂的师徒关系——这是瑶族社会的一种特殊、稳固、基础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师傅可以接受徒弟的尊崇和拥戴,徒弟可以在师傅的帮助下学会感恩和敬畏。师傅曾经是别人的徒弟,徒弟在未来可能成为别人的师傅。师师徒徒,像蜘蛛织网一样,编制出男人间的关系网络。女人当然被网在男人的世界里,这是一种在其他民族里、很难找到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网。”

玉溪市作协理事蔡传斌,这样评价他对瑶族度戒的看法,煞是精准而独到。

瑶歌:古老瑶山的深度变迁

“出门脚踏柳州水,柳州江底闪白光。水淹湖南洞庭湖,逃迁柳州游过乡……”远处传来的一首瑶歌,曲调绵长,在夜空中隐约传来。

 “这是一首迁徙的歌谣,是瑶族的一首民歌。”

邓国群,瑶族,河口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负责人。上水槽是他曾经工作多年的地方,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若指掌。

据《红河州民族志》记载,红河州的瑶族祖先属于先秦和汉唐时期,属于洞庭周围的“长沙蛮”、“武陵蛮”中的一部分。民歌中描述的,是河口瑶族的祖先迁到广西之前,就居住在洞庭湖。

省瑶族协会会长李清毅,老家就在上水槽村,而盘正元是他的妹夫。所以,这次他选择在自己家里招待我们。

“今天晚上,村里的一些群众会来对歌,让大家领略瑶歌的魅力。”李清毅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

 桌子上,瓜尖、瑶瓜、小米辣、淡菜、野菜,都是当地的农家菜;两盆鸡肉,散发出醇厚的香味。烈酒的魅力,让在座的瑶族汉子很快兴奋起来。

酒酣耳热,一拨拨当地群众陆续来到,凳子上、床沿上,都坐得满登登的。瑶族男子的黑色马甲,瑶族女子的绣花服饰,让我们领略到了瑶族服饰的独特。

歌声响起来,乐器奏起来,瑶族的对歌,一浪浪在山寨的夜空中开始飘荡。

  “瑶山乡是瑶族主体民族乡,瑶族语言保持得非常好。很多老人不会讲普通话,但瑶族讲得非常流利。即使我们来到寨子里,往往讲不了几句普通话,一遇到周围的群众,马上就被‘勾引’得用瑶语交流了。” 邓国群热情地和我们聊着。

 瑶族是个善歌的民族,也是用歌声陪伴一生的民族。

在瑶山,每年传统节日都会举行对歌活动。对歌是比较大的活动,瑶族群众队歌时载歌载舞,热闹非常。

平时的“串寨子”,是通过对歌来加深联系和寨子间的友谊。每个村寨,对“串寨子”对歌活动都比较重视,客人来了,地主一方要准备酒肉招待,大家坐下来常常一对就是一天,有时候甚至是两三天。

哪个寨子在对歌中占不到上风,就感觉没面子,甚至请来对歌高手“助阵”。哪个村寨里,要是没有几个对歌高手,也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对歌时,一般是男的和女的对歌,女的和男的对歌。只有在婚礼上的对歌,才会出现男的和男的对歌,女的和女的对歌的现象。”

 在当地,男女青年,便是通过“串寨子”的对歌,来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一旦男女青年互相中意了,还要“咬手定情”。男青年委托朋友和亲戚送去诸如两分钱、两支烟这样的礼物,到女方家“问婚”;女方家要是有意了,会送点女子的刺绣作为回馈。之后才委托媒人,“吃订婚鸡”、“唱订婚歌”……

从那时起,歌声就会陪伴着这对男女走到白头。

瑶山镇,瑶山乡的政府所在地。晨雾未散,镇上就开始忙碌起来。

 镇边的菜市场里,还飘荡着雾气,很多刚从山上采摘下来的青菜、野菜已经摆到了市场上:角果蓝、苦兰、野生姜苗、苦果,琳琅满目。很多瑶族群众卖东西不用塑料袋,索性随便采几片芭蕉叶包裹着。

“瑶族群众比较宽厚,不善于斤斤计较,往往一元钱就给一把青菜或者野菜。而瑶族群众喜欢吃苦凉的东西,所以苦凉的野菜很受欢迎。”

从菜市场出去不远,就是瑶山乡文化站。很多盛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文化站,在民间传承老艺人邓清亮和盘国亮带领下,演唱着“瑶人历史记”。

省瑶族协会秘书长盘金祥介绍,今天,正好是瑶山乡瑶族民歌培训班开班的日子,这批41个学员,都是瑶山能歌善舞的青年。希望通过年轻人的传承,将瑶族深厚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说起瑶人历史记,从旧到今过日长。瑶人本根广西区,搬落云南到如今……”虽然我们还是听不懂瑶语,但每个学员脸上虔诚的表情,显示了他们对瑶族祖先的敬重,对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

蓝边帽子、绣花披肩、黑色长裤、绣球束腰、珠链绒穗,这些瑶族女孩的服饰和瑶族男子的黑色马甲……在这一刻,都深深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记者  张 密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