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创造梯田文化的民族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核心提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中国云南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64.17万人,占云南省总人口的3.55%(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哈尼族世代生息在巍峨苍郁的哀牢群山之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氏羌族群。公元前3世纪,秦王朝大规模征服邻近部落。于是,原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部落流散各地。其中一部分群体逐渐往南迁移,散布到今日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广大区,号称“和夷”。“和夷”便是古羌人南迁的分支,这虽不是指具体民族,无疑当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以至成为哈尼族最早见于史载的称谓。
隋唐时期,哈尼族先民与彝族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公元10世纪中叶,哀牢山区因远、思陀、溪处、落恐、维摩、强现、王弄七部哈尼族因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有功,得到大理国段氏的分封,开始建立领主制度。
哈尼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历史上无本民族文字。1957年政府为其创造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已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验推行。
哈尼族还没有形成虔敬的一种崇拜,原始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有少数地方信仰基督教。
原始宗教信仰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和建寨进行。祭天、祭山、祭龙是祭祀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祭龙尤为突出。
祭龙在旧历正月属龙日进行,以村为单位祭祀。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每个家族有自己的龙树,每个村寨也有共同的龙树或龙林。龙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过去,牲畜不准进入龙林入牧,妇女也不准随便进入龙林。此外哈尼族还祭山、祭天。
围绕农业生产的宗教祭祀活动还有二月过“红石天”,插秧前“换龙巴门”,五月份过“裁谷年”,谷子打世苞时过“别我涅”(捉虫之意),谷穗扬花时过“卡耶”(祭谷花祈求丰收),谷子将熟时“尼波尼”(拿蚂蚱)等等。
“竜”即忌日,不事生产,是哈尼族宗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持全寨性宗教活动的“最玛”,每寨一人,一般是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另外还有巫师“贝马”和“尼马”,均师徒相传。主要的宗教活动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宗教活动的时间只是相对固定,每年都由“最玛”按当时情况选择,可以稍前或稍后。
“红石天”是祭祀死去的最玛,由本任最玛杀猪献祭并请全村老人聚餐。
“龙巴门”(即寨门)被哈尼族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它可能是农村公社时期社神的象征。每寨有正门一道,侧门两道。门以木制,高约六尺,上附鸟兽、人像等粗雕木饰。新门建成后,并不废弃旧门,而是每年在旧门外加建新门,以至老寨外出现了一长列门的甬道。
哈尼族从事山区和半山区农业生产,以农产品为主要生活来源,并经营少量手工业、畜牧业、狩猎、采集、贸易等;尤其以善于耕种梯田和山地著称。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开垦梯田种植水稻,是哈尼族的一大特长。据文献记载,哈尼族先民垦田种稻历史悠久。当他们还在“都广之野”居住时,已耕田种稻了。唐代,聚居在哀牢山镇沅江、墨江、元江、红河等地的哈尼族先民耕作山田的技术已达到了“殊为精好”的水平。清代,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梯田被列名于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云南多数的民族都善于开垦梯田,但所垦台数之多,难度之大,技术之精,则当首推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为了不误农时,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在哈尼族地区,梯田顺着山势,重重迭迭,层层相连,作为一种文化,梯田稻作农耕显示着山区特殊地理环境中农耕文化所能达到的文明水平,充分体现了哈尼人的勤劳和智慧,哈尼族创造的这种梯田水稻耕作方式,是一种良性农业文化生态系统。
哈尼族的原始说唱艺术“哈巴”是远古时代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哈巴”是哈尼历史的产物,生活和劳动的产物,是哈尼族古老的歌。哈巴的题目称为“奴局”,“哈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无伴奏说唱,“哈巴”的演唱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十二奴局”,包括天体自然、哈尼历史、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商业经济、生老病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几乎包含了哈尼人的整个社会活动。在表现形式上,以吟唱、吟诵为主要表现手段。“莫批”是专门演唱哈巴的人,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哈巴”的内容全凭“莫批”的口传心记在加之各支系的方言土语有差别,因此在流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莫批”都在对它进行着加工,“哈巴”代代相传,成为哈尼人保存历史的工具。
哈尼族的歌曲主要分“哈八惹”和“阿其古”两大类。“哈八惹”是喝酒时唱的歌,多在祭祀,节日、婚丧等比较隆重的场合咏唱,这类歌的歌调庄重严肃,低沉缓慢。“阿其古”是生产劳动时唱的歌,声调嘹亮高亢,主要是歌唱爱情和生产,以男女问答式对唱为主,也有独唱。
哈尼族男女老少都有自己喜爱的乐器:弦乐类的小三弦、大三弦、四弦和胡琴;管乐类的竖笛、栽秧号和把乌;簧乐类的口弦、小筚哩、大筚哩等。还有一种老年人喜爱的“小把鸟”。“把鸟”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以细竹管制成,长六七寸,五个孔,形状似笛,吹的一端需要加一个鸭嘴形的簧片。
哈尼族的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他们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不少民歌中都带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此外有边歌边舞的自娱性舞蹈《罗索》、《得波措》和民间《扭鼓舞》、表演性的《棕扇舞》等。《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人们手拿棕榈叶,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具有傣族舒缓、柔美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舞蹈动作古朴、细腻,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尼族舞蹈内容常与古老的传说有关。在红河南岸地区,流传最广的有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罗作舞、木雀舞、拍手舞、钱棍舞等。木雀舞是元阳麻栗寨创作的。据说很早以前,这里一个姓卢的男孩生了恶疮,百治无效,后来在小鸟的帮助下恢复了健康,故跳木雀舞以资纪念。该寨各户凡生第一个男孩,村里人就要到当事人家跳木雀舞表示祝贺,一般是四至六个男子手持木雀对舞。扇子舞是纪念白鹇鸟的一种舞蹈,传说白鹇鸟给尼族人衔来了谷种。舞时以手扇动小扇,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罗作舞是出殡时跳的。钱棍舞节日跳。平时青年们喜欢跳三步弦和拍手舞。各种舞蹈,都在固定的舞蹈曲,四弦是最常用的伴奏乐器。
哈尼族具有较为统一的建筑群落风格。哈尼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建立村寨,村寨的规模从一二户到数百户不等,村寨后面的山坡种有灌木丛林,村前是层层梯田,崎岖山路纵横交错,村寨的周围种植棕榈、竹、梨、李、桃、柿等果树。
哈尼族的住房分地面建筑和干栏型建筑两类,以后者居多,部分地区为两者交叉型,各地有差异。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稳定农耕生活所需,房屋建筑一般比较坚固而保暖,且带有早期父系氏族社会的风俗,但在通风和光线方面有不足之处。
具有哈尼族宅居文化特殊风格的是一种称为“封火楼”的建筑,这种建筑属于茅草顶兼土掌房类型,其特点是:房屋为两层房,一层的住房由正房、厦子和耳房组成,正房的上方设有二层房,二层顶上封泥后再设双斜面的茅草顶的阁楼就是“封火楼”,“封火楼”具有防火和冬暖夏凉的特点,既可以贮藏粮食等作物,又可以让适婚的子女夜间住宿。
哈尼族善于用兰靛染衣服,各家房前屋后种有一种植物称兰靛,取其叶放入缸内加入一泡,即成兰色,衣服穿脏后就丢在缸里泡洗,常洗常新,直至穿破进颜色不变。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黑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而异,式样较多。红河等地区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上绣有彩色花边。西双版纳一带,穿及膝的折叠短裙。哈尼族妇女都喜欢在衣服上镶银质装饰。
哈尼族男女青年都用服饰、发式表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开始谈恋爱。红河、墨江一带未婚女子垂发辫,已婚则盘发辫。有的少女婚前系白色或粉红围腰,婚后系兰围腰。西双版纳一带男子十五岁以前戴帽子,十五岁以后包头帕。女子十七岁以后要在头后部佩戴一件叫“欧丘丘”的装饰,表示可以求爱。十八岁开始留鬓角,表示可以出嫁。已出嫁的姑娘,要在“欧丘丘”上面包一块黑布,称“欧昌”,表示自己已属于某个男人。
哈尼族的工艺美术品也很出色。妇女能用绣、挑、扣等方法刺乡各种精图案的和花卉。有的能绣龙、凤、鸟、鱼等复杂图案,色彩鲜艳美丽。这些图案大都镶于衣服边沿和围腰、绑腿,帽子之上,使哈尼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还能用彩线织出有美丽图案的花布和背包。墨江哈尼族纺织的细蔑斗笠帽,花色新颖别致,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耐用的生活品,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族,弃妻再娶要被头人罚款,所罚之款三分之二归头人,三分之一归村寨公共开支。红河及内地部份地区,解放前在土司和富裕阶级中,也有一夫多妻现象。这些地区还比较盛行包办或买卖婚姻,民间流传的“哭出嫁”一类的民歌,就是这种婚姻状况的反映。
青年男女婚前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过去西双版纳有专供青年聚会的“公房”。红河一带则在山林中、田房里围火对唱,谈情说爱。墨江一带哈尼族青年爱荡秋千,节日荡秋千的欢声笑语中,往往就结下了美好的姻缘。西双版纳等地,结婚聘礼不重,青年男女只要征得父母同意,便能与自己心爱的人成婚。
哈尼族实行木棺土葬。早先曾行过火葬。出殡前至亲好友留丧家陪住,晚上村中青年聚居在死者屋前跳“落作舞”。出殡时鸣放土炮枪,表示哀掉。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捉蚂蚱节”最具民族风情。“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
云南职业经理人协会20周年庆典暨2024年年会在昆明举办2024/12/29
-
【原创文章】彭镇:乡村变迁中的影像立体叙事2024/12/26
-
【公告公示】“玉鉴云南”第一期主题沙龙活动邀请函2024/12/24
-
【讲述云南】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四届二次理事扩大会在昆召开2024/12/23
-
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遇見魯黑 ——憶慕容玥2024/12/19
-
云南承融民族茶道院院长吴承融 二十年茶山调研,创新火塘烤茶技术引领茶行业新发展2024/12/19
-
第六届全球会员日 爱在春城 快乐回家2024/12/15
-
在昆各族同胞载歌载舞共庆2025年度傈僳族“阔时节”2024/12/15
-
[云新发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2024/12/13
-
OPPO非凡记忆第二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大赛保山站活动:探寻非遗新韵202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