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七)-民族经济-时政要闻-云南民族旅游网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七)

2024-12-29云南民族旅游网

第二十九章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突出以生物产业等为重点的产业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重点在现代生物产业领域强化原始创新,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冶金和新材料等领域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在创新驱动上的弯道超车。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积极性,力争在生物、有色、磷化工、远程医疗、现代化物流成套装备、金融电子化专用设备、稀贵金属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知识创造和关键性技术的新突破。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以昆明为重点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省部共建、省级工程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多元化研究与实验经费(R&D)投入机制。省财政、滇中有关州市以及大理、保山等市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研究与实验经费(R&D)投入,特别是加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投入;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导向、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研究与实验经费(R&D)投入,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考核机制,加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经费投入;结合云南资源和区位优势,主动对接高水平科研机构来滇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吸引知名企业来滇设立研发中心。

专栏20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方向

原始创新。重点实施生物产业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生物产业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重大攻关两大行动,打造区域性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形成国内重要的生物产业创新策源地。

生物产业创新资源整合提升行动。整合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中央单位驻滇机构及省内科研院校的创新资源,强化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3大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平台的能力建设。重点推进中科院动物所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灵长类生物医学研发和技术平台的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

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重大攻关行动。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力争在新物种发现、用于人类重大疾病治疗的活性化合物或药物前体筛选、新药创制、中药材资源深度开发、道地药材潜在应用价值深度开发、中药(民族药)品种二次开发、名药名方再创新、实验动物、人体移植器官替代产品开发、基因药物开发、新型疫苗研发、干细胞转化应用、基于烟草应用的非烟产品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开发、天然香精香料开发、绿色有机生物资源性生活必需品开发、特殊环境微生物开发利用、微生物高端产品制造、酶制剂产品、动植物良种选育、花卉园艺、生物质能、新一代生物农药、新一代生物肥料、跨境动物疫病防治、绿色种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和产业化技术应用。

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在冶金化工的矿产勘探、采选、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安全生产、资源综合利用、配套装备开发等以及大宗新材料产品生产、基于高新技术领域使用的高端新材料开发、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组件、智能制造、新型光电子器件和系统、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节能环保装备、智慧能源、新一代光伏、风能成套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推进真空冶金、微波冶金在新领域的应用。

二、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

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科技创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进一步完善创业园、孵化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股权激励等创新支持政策,培育一大批特色鲜明、技术专业化水平高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升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建设水平,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壮大创新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高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企业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联盟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中试环节建设,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实验验证能力。推进管理创新,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模式等管理要素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满足消费需求变化和升级需求,推进产品创新,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创造和培育知名品牌。

三、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政策机制和体制框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省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合作等有关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政府统筹广泛联合社会各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体制机制,突出重点,加快突破瞄准全球行业标杆培育做强主导产业亟需的核心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关乎生态安全、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治理以及居民公共健康水平提升的重大技术,加快有利于高效释放后发优势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产业技术需求的超前谋划、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公共财政对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领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导向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建设。推进公共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在新兴技术领域形成若干创新网络。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应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

专栏21 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

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以高新技术重大产品产业化为核心,带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实施生物、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重大新产品开发工程。以提升云南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科技大品牌战略,重点实施工业、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新产品开发工程。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以重大专项技术、重大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和国内外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产业化为重点,实施科技成果入滇落地转化、产学研结合推进成果转化、提升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工程。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工程。结合全省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和国内外科技合作需求,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工程。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研发机构平台,构建培育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平台。

四、创新发展新模式

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顺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全面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和“互联网+”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培育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新业态。打造互联网创新应用空间,构建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应用、产业生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发挥引领作用的互联网龙头企业,推进中小互联网企业集群发展,促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推动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专栏22“互联网+”行动12个主要领域

互联网+创业创新。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为创业团队和个人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服务,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互联网+协同制造。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有色、钢铁、化工、烟草、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积极培育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开展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云南制造业向智能化和“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云烟、云糖、云茶、云药、云胶、云菜、云花等高原特色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培育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规划建设全省林业大数据中心、林业交易中心,促进林业规模化生产与集约经营。

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跨境电商及电商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与监管,加强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打造良好的跨境电子商务环境,推进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兴商业模式转型,努力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

互联网+便捷交通。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互联网+旅游文化。推进智慧旅游,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网络交易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发布、线上体验、咨询服务、旅游预订、在线交易、数据统计、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等服务,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城镇、乡村、线路和民族文化在线体验,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智慧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新业态。

互联网+益民服务。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互联网+高效物流。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产业,提升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搭建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构建智能仓储和物流配送体系,探索物流行业可延伸服务方向,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互联网+智慧能源。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的供给革命、消费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及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互联网+普惠金融。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加强移动金融技术创新惠边应用工作,拓展互联网金融跨境服务及合作交流,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构建功能完备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绿色生态。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的自动实时监测,构建环境影响评价平台,开展生态大数据分析,促进环保智能化,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互联网+人工智能。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人工智能在物流、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等领域上的应用,鼓励传统家居企业、安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机器翻译研发与服务。

第三十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和潜能,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促进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一、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政策集中发布,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更好地发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作用。健全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投融资保障等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氛围。

二、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全面推进众创。鼓励各类科技园、创业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建设众创空间,推进滇中新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省级工业园区等各类开发区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平台众创,鼓励企业发展内部众创,支持员工创业和培育创客文化,为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员提供服务。

积极推广众包。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等通过网络平台采用研发创意众包方式实现创意任务分发和用户创意征集,支持和鼓励制造企业实施制造运维众包,支持网络开放式平台建设,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个人和企业推广知识内容众包,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众包,优化传统生活服务行业组织运营模式,充分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

立体实施众扶。鼓励各类公益事业机构、创新平台和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推动社会公共众扶,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创业培训等方式推进企业分享众扶,支持创业沙龙等各类互助平台以及成功企业家推进公众互助众扶,重点推进已建成的国家级、省部共建、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以及云南冶金集团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面向社会提供众扶,共同帮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

稳健发展众筹。鼓励消费电子、健康设备、特色农产品等创新产品以及符合有关内容管理要求的艺术、出版、影视等创意项目依法开展实物众筹,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网络借贷平台,引导和规范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股本,更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

三、增强全民创新意识

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弘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鼓励创业、正视失败的浓厚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和创造创意活动。

第三十一章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强省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相协调,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确保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结构满足我省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加强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着力实施“十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岭教学名师、云岭名医和云岭文化名家等高精尖人才。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的高层次人才和熟悉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在行业或学科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积极打造一支引领和支撑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盘活用好现有人才队伍,完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充分发挥本省人才的“智囊”作用,激发广大人才参与云南跨越式发展建设任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用事业和待遇留人,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更大的舞台。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实用型人才,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和在一线创业的政策体系。

围绕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培育和引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经济贸易人才、熟悉区域政治秩序和国际法律法规的商务谈判和外交人才、熟悉区域语言文化的翻译人才,重点依托滇中新区和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探索建立云南“人才特区”、“人才高地”和人才创新实验区,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引进培养、人才服务体系、人才激励模式和人才发展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建立国际国内人才聚集创新发展新平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大力度选派国际科技特派员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和服务,对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年科学家来滇学习和创新创业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二、健全科研人才交流机制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搭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鼓励企业与科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建立合作关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政策,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才双向流动。

三、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着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新世纪百万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大力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端科技人才和高端外国专家来滇创新创业。面向建设创新型云南的重大需求,重点引进生物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资源、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管理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紧缺创新人才。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认真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政策,营造集聚创新人才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结合,加快培养较大规模的富有创新精神、敢于积极投身实践的创新型人才。系统化、全方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转变、实践教学提升、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以协同创新项目、科研项目、“卓越计划”等引领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合作培养模式,推进省校合作人才培养,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实行校企“双导师”培养研究生模式,鼓励研究生选择企业攻关项目作为研究课题。

专栏23 重大人才工程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云岭学者”培养工程,加快培育一支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学术人才队伍。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科技创业人才培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

产业建设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实施“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云岭首席技师”培养工程,加强新技师培养,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云岭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工程。

社会事业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云岭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培育一批教学和科研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优秀教师。实施“云岭名医”培养工程,培育一批医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优秀医生。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培育一批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工程,开展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人员培训。

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优秀贫困学子奖励计划,加强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强化博士后定向培养计划的实施。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工程。建设中国(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际人力资源市场),依托“南博会”“东盟华商会”举办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平台,推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多元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实施“高端外国专家”引进工程,通过引进一批高端外国专家和专家团队,构建“引进外国专家+团队+项目+产业化”的新型引智模式。

编辑:李宗蓉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